云衛(wèi)東
(河北省圍場縣棋盤山鎮(zhèn)五道川小學 河北圍場 068450)
"以讀帶講"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
云衛(wèi)東
(河北省圍場縣棋盤山鎮(zhèn)五道川小學 河北圍場 068450)
朗讀是學習讀文的重要方式,它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蘊藏情感的最佳途徑。目前"以讀帶講"這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的追捧。本文就"以讀帶講"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語文閱讀教學 以讀帶講 初讀感知 品讀領悟 誦讀表達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庇谟勒蠋熣f:“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薄袄首x”是語文課的靈魂,是語文教學的一件有效“武器”。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尤為重要。目前“以讀帶講”這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的追捧。筆者就“以讀帶講”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一個‘讀’字,就什么都沒有了。”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應明確它的地位和意義,擺正讀與講的關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單是靠老師講解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和指點下,由學生去讀,去悟。因此,課堂上要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更多讀的機會。只要老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視“讀”,那么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能力以及學生養(yǎng)成自覺朗讀的習慣也就不是難事了。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初讀感知、品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品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初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孰不知初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于得到整合和深化。
因此,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教師的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初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1.初讀中感知,重在“感”
初讀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充分自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把握主要內(nèi)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思路。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使學生想讀,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感悟。
例如:在執(zhí)教《小攝影師》一文時,筆者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讓學生三讀課文:
一讀課文,掃除障礙。讓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生字新詞,如“鞠躬”、“膠卷”等字詞,借助工具書把字詞讀準、課文讀通,對一些不理解的詞,如“陽光明媚”還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反復讀的方法來解決。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在掃除文字障礙后,筆者組織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易理解的句段。對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也可請老師幫助解決,從而達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進而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內(nèi)容,理清課文脈絡。
三讀課文,明篇設疑。在讀懂個別句子,段落的基礎上,即可用“段意串連概括法”較為完整的歸納主要內(nèi)容和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體會小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熱愛以及高爾基對小男孩無比慈愛的感情。
正因為給了學生反復朗讀的時間,仔細思考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
2.品讀中領悟,重在“引”
要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領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還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導學生品讀。老師首先要讀懂教材,對教材的理解要十分透徹,再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3.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往往少不了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書的評價語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語生花。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聆聽,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yōu)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給予肯定。教師要多一些微笑和鼓勵,多給予恰當?shù)谋頁P,要以肯定鼓勵、積極引導為主,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讀得好就說“棒極了!”“讀得真好?!薄澳阏嫘?!”“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我很感謝你。”“讀得很好,聽得出你是將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薄瓕W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會讀得更精彩。
總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讓“讀”彌漫語文課堂,“以讀帶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實現(xiàn)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朗讀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