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資源是支持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并為課堂教學利用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它具有豐富的內容,并且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而將日益豐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中,大家對課堂教學資源的認知已經(jīng)得到了拓展,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善用“簡易資源”,豐富數(shù)學體驗
在教學“確定位置的條件——方向(角度)和距離”時,我覺得憑空講解過于枯燥,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容易使課堂陷入沉悶的局面。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易圖:一架山炮(形狀如《中國兄弟連》中日本人使用的那種)、一座小山。我先畫一條射擊線——打偏了(我發(fā)出“咚”的一聲炮聲)。為什么沒有打中?學生說方向錯了、角度錯了。我標出射擊線和南北線的夾角45度,然后告訴學生山頭在大炮的北偏西45度——齊讀一遍。接著發(fā)第二炮(設計線沒到山頭)。為什么又沒有擊中?學生說距離不對,距離短了。接著,我畫出小山距離大炮3千米——學生學說小山在山炮北偏西45度方向的3千米處。然后發(fā)第三炮,終于擊中目標。為什么到第三次才擊中?學生回答,教師完成板書:方向(角度)、距離。這樣設計,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寓教于樂,形象生動地將概念性知識融入學生頭腦。何樂而不為呢!
二、善用“生活資源”,促進思維遷移
把學生的生活情境作為其探究數(shù)學知識的問題背景,能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遷移。曾聽過一位老師這樣上“除法”一課,他先朗讀了學生日記中的一段話:“今天,媽媽給了我4元錢,讓我每天用5角,我不知道可以用幾天?!边@位老師沒有采用例題的場景圖,而是“就地取材”,采用了一個生活化、真實化的例題場景。學生看過之后興趣很高,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有的用乘法,有的用減法,還有的說:每天用5角,1元可以用2天,5元就可以用4個2天,共8天。這個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學生深刻理解除法的意義奠定了基礎。老師善于運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將生活和數(shù)學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善用“錯誤資源”,精致智慧理答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睂W生的不少錯誤直接暴露了學生的思維狀況和真切體驗。如能順其流,從發(fā)展的角度認識這些錯誤的價值,圍繞錯誤展開非預設性的“生成教學”,則能收獲意料之外的“精彩”。如“比的基本性質”教學中,一般情況下學生想不到這個“相同的數(shù)”應該不包括“0”,于是有的教師就直接提問:你們認為這個“相同的數(shù)”可以是任何數(shù)嗎?在大部分學生回答“可以”之后,教師無奈再追問:那么“0”可以嗎?這樣的處理,總有“強扭”的味道,盡管學生也經(jīng)歷了思考交流的過程,但都是在教師的命令下被動完成的。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一道判斷題:8∶9=8A∶9A,給學生出錯的機會。然后利用錯誤:你能舉例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嗎?讓學生圍繞A可以是哪些數(shù)展開討論,一方面加深了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故意制造錯誤、暴露錯誤:看來,這個A可以是任何數(shù)?……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在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中學生對“0除外”有了深刻的體驗。這樣,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形成數(shù)學知識的強烈對比,為教學的有效切入創(chuàng)造最佳時機,更可以造就學生智慧的理答。
四、善用“整合資源”,梳理知識脈絡
在復習“長方體、正方體棱的特征”時,我拿出三組長度不同的竹棒(15厘米、12厘米和8厘米),分別讓學生操作:搭一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先一起考慮怎么拿小棒,然后搭。學生先算算小棒的總長度,然后讓另外四個小朋友搭出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在操作和計算中,學生對棱的特征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又如,用小棒搭長方體和正方體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自然涉及到計算它們的表面積的問題。這樣就可以用足教具,環(huán)節(jié)的整合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板書和小結,突出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體積和容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體積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區(qū)別等。讓每個學生對這些區(qū)別和聯(lián)系做到心中有數(shù)。復習課的功能就是使散亂的知識更系統(tǒng)、使模糊的知識更清晰、不熟練的變熟練,讓后進生追上中等生,讓優(yōu)等生跳一跳向尖子生發(fā)展。最后,根據(jù)學生情況靈活確定教學的思考力度。冷飯如何炒出新味道?除了帶著思考去復習整理、教師的教學方法新奇有趣外,根據(jù)班級情況適當升降難度也是必要的。譬如,在復習了“體積和容積”之后,我補充:如果把左邊量杯中的600毫升水倒入一個長20厘米、寬8厘米、高10厘米的長方體容器中,能不能倒?jié)M,為什么?如果倒進去,水的高度是多少?這是一道與體積復習相整合的練習,涉及到水的形狀改變、水的體積相等的情況,涉及到已知長方體的體積和長、寬,求高的問題。這樣的拓展,提升了思維高度,溝通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
課堂不是句號,學生的發(fā)展始終是教學的落腳點。我們的教學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而應著眼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教材,挖掘教材,善于運用課內外的教學資源,締造精彩課堂,為我們的學生支撐起一片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