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如 季仁旭(.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廣東廣州 5000;.廣東省船艇訓練中心 廣東廣州 50545)
?
廣東優(yōu)秀男子賽艇輕量級四人單槳劃槳技術生物力學分析
李吉如1季仁旭2
(1.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廣東廣州510100;2.廣東省船艇訓練中心廣東廣州510545)
摘 要:本研究應用BioRow賽艇生物力學測試系統(tǒng)通過兩次對4名廣東優(yōu)秀男子賽艇輕量級四人單槳運動員的劃槳技術進行測試,旨在通過對4名運動員劃槳的技術測試,了解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和四人艇配艇技術特點,協(xié)助教練員認識限制成績提高的技術因素,使技術訓練更有方向性。
關鍵詞:賽艇男子輕量級四人單槳劃槳技術生物力學
賽艇是一項技術性強的體能類項目,因此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在賽艇的專項能力中占據(jù)重要的比重,也是運動員日常訓練中最基本和重點內容,特別是針對我省的賽艇運動員,在身體形態(tài)及體能能力上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之間存在的差異,由此可以考慮通過改進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合理優(yōu)化技術動作來最大化利用體能。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東男子賽艇輕量級四人單槳運動員,測試前身體機能狀態(tài)良好,無疲勞和損傷情況(表1)。
圖1 4號位運動員不同槳頻槳葉運行軌跡
圖2 3號位運動員不同槳頻槳葉運行軌跡
圖3 2號位運動員不同槳頻槳葉運行軌跡
圖4 1號位運動員不同槳頻槳葉運行軌跡
圖5 4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圖6 3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圖7 2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圖7 2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搜集有關賽艇技術分析方面的文獻,了解技術測試相關參數(shù)的意義與評定方法。
1.2.2實船測試法
在廣東船艇訓練中心航道為運動員進行技術測試,測試槳頻為初始槳頻20槳,每500米4槳遞增,最后150m以最高槳頻劃行,距離2km,天氣晴天、平風,溫度18-20度。
1.2.3數(shù)據(jù)處理法
截取槳頻相對穩(wěn)定的連續(xù)10槳進行平均化處理,槳頻平均為32槳/分,并將測試結果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
1.3測試系統(tǒng)構成
BioRow賽艇運動生物力學測試系統(tǒng)包括槳柄上的力傳感器、槳栓上的角度傳感器、滑座的位移傳感器及主數(shù)據(jù)盒上的GPS速度儀,以獲得運動員在劃行過程中的技術數(shù)據(jù),然后通過BioRowTel Reports軟件獲取運動員劃行的技術參數(shù)。本測試系統(tǒng)內具有世界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最佳技術參數(shù)。
2.1槳角參數(shù)的分析(圖1-4)
由運動員槳葉運行軌跡圖可知,4號位運動員在拉槳階段,在低槳頻條件下槳葉入水速度較快,槳葉入水深度較深,不利于槳葉平拉出水,而在高槳頻條件下槳葉入水打滑角度增加,槳葉入水深
圖7 2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圖7 2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
圖11槳頻為32槳條件下4名運動員槳柄力隨時間及槳角變化曲線
表1 受測試運動員基本信息一覽表
綜合而言,4名運動員存在的共性問題槳葉入水過深,出水打滑角度明顯,槳葉在回槳階段,平推效果有待提高,且均有揚槳現(xiàn)象,另外均需要提高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性。
2.2槳柄力參數(shù)分析(圖5-8)
由運動員槳柄力隨槳角變化曲線可知,4號位運動員不同槳頻條件下,槳柄力的發(fā)力模式基本一致,屬于前發(fā)力模式,即較快達到最大力值,但由二次發(fā)力,影響了力傳遞的動力鏈,降低了做功效率;3號位運動員同樣較快達到最大力值,不同槳頻條件下技術的穩(wěn)定性優(yōu)于4號位,但同樣因二次用力影響了力的傳遞效果,降低了做功效率;2號位運動員的發(fā)力屬于中發(fā)力模式,相對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發(fā)力較慢,且發(fā)力曲線類似于“三角形”,需要延長最大力的持續(xù)時間,形成類似“梯形”的發(fā)力曲線模式;1號位運動員的發(fā)力模式屬于后發(fā)力模式,即緩慢達到最大力值。
綜合4名運動員的槳柄力隨槳角變化的曲線來看,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的發(fā)力模式屬于前發(fā)力模式,而2號位和1號位運動員的發(fā)力模式分別屬于中發(fā)力和后發(fā)力模式;4名運動員均需要提高不同槳頻條件下技術的穩(wěn)定性;另外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需要改進其二次發(fā)力情況,提高力的傳遞效率。
2.3配艇技術效果分析
賽艇多人艇配合并不是選擇4名最快的運動員來配艇,不僅需要了解艇上每一名運動員的技術特點,更需要了解艇上隊員配合后整條艇的技術表現(xiàn)。由圖11可知,4號位運動員和3號位運動員槳葉入水角度相同,槳柄力的發(fā)力時間也基本一致,而2號位和1號位運動員槳葉入水角度低于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槳柄力的發(fā)力時間也慢于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
3.1拉槳階段的技術分析
運動員劃槳功率的有效性依賴于劃槳技術,特別是運動員對槳葉運行的控制能力。槳葉入水是劃槳的開始。從4名運動員的技術的表現(xiàn)來看,4名運動員的入水角度平均為55度左右,相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58度來講,還有3度左右的可提升空間,從入水打滑角度來看,4名運動員的平均入水打滑角度為6度左右,相對是優(yōu)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說明4名運動員槳葉入水精準快速,能夠較快抓住水,槳葉入水速度越快,進入拉槳路徑就越快,實現(xiàn)抓水的過程就越有力,相對的拉槳效果就越好。從槳葉的入水深度來看,4名運動員槳葉入水深度頗深,合適的槳葉深度為槳葉剛剛被水浸沒但可以清楚地看到槳頸。如果槳葉上下擺動或以一定的角度入水過深,就會損失一些力。當槳葉入水過深,槳頸沒入水中,也同樣會破壞劃槳的有效性。另外,槳葉入水過深也會導致槳葉很難實現(xiàn)槳葉平行在水下移動,導致槳葉出水效果差,無法實現(xiàn)槳葉的平拉、干凈出水,損失了有效角度,降低了拉槳效率。
綜合來看,4名運動員槳葉入水過深,出水打滑角度偏大的技術問題有一定的改善,但仍是目前制約運動員技術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訓練中應時刻提醒運動員注意槳葉入水的深度,提高蹬腿速度,并且加強槳葉的水下平拉效果,拉槳結束后的轉槳、按槳,直到槳葉干凈出水完成拉槳過程。另外在實際訓練中,可以通過加強運動員上肢肩關節(jié)的柔韌性訓練,盡可能打開肩關節(jié),在最遠的距離將槳葉輕、快投入水中,以實現(xiàn)增加拉槳的總角度的目的。
3.2回槳階段的技術分析
回槳是兩個拉槳過程之間的時間,它起于槳葉離開水面,終止于下一個拉槳過程的槳葉入水。在回槳階段,槳手將槳葉放平以減少空氣阻力,并用槳葉平衡船艇。從槳葉回槳階段軌跡來看,4名運動員在回槳階段的平推效果有待提高?;貥A段的技術要求是需要槳葉保持在一定高度的基礎上平推回槳,從收手臂開始,到收軀干,最后收腿,完成回槳技術,如果槳葉上下震動會直接影響艇的平衡穩(wěn)定性,造成體能的浪費。槳葉保持一定高度(一個槳葉的高度),這個高度使槳葉轉槳時不需要再提高的位置,為一下次拉槳做準備,且有利于槳葉垂直快速入水。從4名運動員的槳葉回槳階段的高度來看,槳葉存在上下的震動,槳葉距水面過近是,會限制艇的自然運動,另外槳葉過于靠近水面,會使運動員在轉槳入水時不得不再次提高槳葉,增加了運動員控制槳葉的難度,導致槳頻的損失和破壞了船艇的平衡穩(wěn)定性。
3.3槳柄力的技術分析
從4名運動員的槳柄力隨槳葉角度的曲線圖可知,4號位和3號位運動員槳柄力達到最大力的時間較快,屬于前發(fā)力模式,2號位和1號位運動員屬于中后發(fā)力模式,綜合左右槳的情況來看,4號位和2號位運動員(左槳)的功率與3號位和1號位(右槳)的功率應比較接近,如若左槳的功率大于右槳,會導致船艇的向左偏航,對艇的加速產生負影響,另外需要運動員花費一部分體能以調整維持艇的平穩(wěn)。
3.4配艇的技術分析
在多人艇配艇中,不同運動員間的劃槳方式很難實現(xiàn)完全統(tǒng)一,需要彼此適應各自的差異,實現(xiàn)多人同時入水,就會形成一個最大化的合力,用于艇的加速。同時,即使實現(xiàn)了槳葉的同時入水,如每名槳手不同的入水角和速度都可能造成不同時發(fā)力,為此在訓練實踐中應提醒運動員彼此之間適應相互的節(jié)奏感,盡可能做到同步的槳葉入水、出水,同步蹬腿等,以獲得最大的合推進力用于艇速的增加。
名運動員的槳葉入水過深、槳葉出水打滑角度偏大是制約運動員劃槳技術的主要缺點,在訓練實踐中需采用針對性的方法來改進;
通過身體各關節(jié)的柔韌性訓練,增加腿部收緊度,盡可能打開肩關節(jié),可以彌補身體形態(tài)上的不足,盡可能實現(xiàn)在最遠端將槳葉入水,最終增加槳葉在水下運行的距離;
多人艇配艇需要注意左右槳功率的平衡性。
參考文獻
[1]何海峰,鄭偉濤,馬勇等.賽艇運動技術的力學原理及測試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04):74-78.
[2]賴寒,魏薇,鄭偉濤等.湖北省男子公開級賽艇運動員劃槳動作技術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0):52-55.
[3]黃勝雄,鄭偉濤,韓久瑞等.中國賽艇優(yōu)秀男子輕量級運動員技術特征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65-68.
[4]曹景偉,季林紅,馬祖長等.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槳力-時間曲線特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04):281-283+341
[5]彼得?施萬尼茨.運用生物力學理論提高賽艇成績[J].FISACoach(中文版),1990-1992(合訂本):27-32.
基金項目:①2014年廣東省體育局科研項目:廣東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專項技術動作的監(jiān)控與評定,項目編號:GDSS2014
作者簡介:李吉如(1981-),女,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運動生物力學析,季仁旭(1975-),男,高級教練員,主要研究方向:賽艇運動訓練。book=33,ebook=1351度較為適合,但各槳頻條件下,槳葉出水打滑情況明顯,直接降低了拉槳有效角度百分比,減小了槳葉在拉槳階段有效做功距離,降低了船艇的推進效率。在回槳階段,槳葉略有上揚,延長了回槳時間;3號位運動員在不同槳頻條件下槳葉運行軌跡基本一致,槳葉入水速度較快,入水深度略深,槳葉出水打滑現(xiàn)象優(yōu)于4號位運動員,同樣在回槳階段槳葉有上揚,延長了回槳時間;2號位運動員槳葉入水較快,但槳葉入水過深,槳葉出水打滑現(xiàn)象明顯,減小了拉槳階段有效做功距離,降低了每一槳的拉槳功率,對體能是一種浪費;1號位運動員與4號位運動員一樣,高槳頻條件下,槳葉入水打滑角度增加,槳葉入水深度優(yōu)于低槳頻條件下的槳葉深度,出水打滑角度明顯。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