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州達瓦札沙漠地區(qū),有一個形如天坑的地陷景觀,與地球上其他天坑不一樣的是,這個被稱做“地獄之門Door to Hell”的大坑一年四季燃燒著熊熊火焰,更離奇的是,它的形成全是拜人類所賜,跟上帝一點兒關系也沒有。
事情追溯到1971年,地獄之門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個可持續(xù)開采的油田,前蘇聯(lián)的工程師在這里搭建了鉆井臺和營地,開始采獲容量巨大的天然氣。工程師們很高興,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個大寶藏,于是開始儲存天然氣。他們不知道的是,鉆井下方的地質結構正在塌陷,終于有一天坍塌到地表了,鉆井連同營地全部陷了進去,形成了一個大坑。鉆井和營地設施掉進大坑之后就消失了,不可思議的是一個人都沒死。
工程師們擔心地底下有毒的氣體散發(fā)出來,決定對這個大坑進行銷毀—放火燒。他們認為一把火燒了比用昂貴而費力的方法從地下提取氣體來得安全。硫磺燃燒所產生的刺鼻氣味蔓延至好大的范圍。
這幫工程師本以為這些氣體燒上幾個星期就會消耗完畢,沒想到,這一燒就燒了四十多年,今天,地獄之門的大火還在燃燒著。
這個火坑寬達70米,深30米,甚至能看到中間沸騰的泥漿和跳動的火焰,不禁引人猜想:這是否就是通往地獄的入口?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站得夠近,就很可能發(fā)現(xiàn)答案。
2013年11月,加拿大科學探險家George Kourounis帶著一支結合了攀巖專家和科學家的探險隊伍來到這里進行考察,試圖敲開地獄之門,一探究竟。George Kourounis穿上了扛高溫的生化防護服,全副武裝,通過鋼索下降到火坑底部。
他這樣描述自己在坑底的感受:“離奇或者超現(xiàn)實,這樣的詞已經不足以形容那時的感覺。我要同時做很多事情,檢查氧氣、理順繩子,收集泥土樣本、拍視頻—讓我根本沒有時間害怕。站在火坑邊緣看確實很嚇人,但當我真的來到坑底時,發(fā)現(xiàn)它如此美麗。那些火啊,我將它們稱作劇場之火—成千上萬的小火苗,遍地都是,圍成一個羅馬角斗場。它是有聲音的,聽上去像是一臺噴氣發(fā)動機,轟轟作響,高壓之下氣體燃燒的聲音,而且,沒有煙,很干凈的燃燒物,所以沒有東西阻礙你的視野,再小的一點火光都清晰可見。有那么幾次,我不得不停下來看看四周,在這無以名狀的地方喝點水。仰頭望見坑緣的同伴們,在紅火中顯得那么遙遠微小。那時,你會覺得自己非常渺小,不堪一擊。”
由此,George Kourounis成為第一個涉足地獄之門底部并采集到極端微生物樣本的人。George希望通過采集到的泥土樣本獲悉什么樣的生物能在這種極端環(huán)境下存活,并試圖找出是否宇宙中其他類似環(huán)境下也有生物存活的共通性。
這一過程同時被記錄下來制作成為國家地理頻道《Die Trying》探險系列節(jié)目之一,名為《Crater of Fire》,2014年7月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