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雁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 430063)
某鋼桁加勁梁斜拉橋索塔錨固區(qū)節(jié)段模型有限元分析
李雁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武漢430063)
摘要以某鋼桁加勁梁斜拉橋為背景,利用有限元軟件對索塔錨固區(qū)進行受力分析。通過增大預應力損失,分析比較混凝土索塔的受力情況。結果表明:混凝土索塔錨固區(qū)配置預應力是必要的。當預應力損失為40%時,使塔壁混凝土最大主拉應力大于容許主拉應力,開始產生裂縫。預應力損失的增加,使塔壁混凝土最大主壓應力減小,但均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塔壁混凝土在預應力束張拉、錨固端和斜拉索錨固端均表現為應力集中,應對其進行加強處理。
關鍵詞加勁梁斜拉橋索塔錨固區(qū)預應力損失有限元分析
在斜拉橋混凝土索塔的拉索錨固區(qū),為平衡拉索傳遞的水平分力,并防止塔柱在使用荷載下出現過大裂縫,通常在索塔箱壁內設置U形環(huán)向預應力束。由于索塔尺寸的限制,預應力束曲線段半徑通常很小,其半徑在 1.5 m左右[1]。
目前,由于這種大噸位小半徑環(huán)向預應力彎曲角度比較大,其預應力損失也較大??紤]施工過程中的種種因素,索塔錨固區(qū)U形環(huán)向預應力束的有效預應力較我國現行規(guī)范計算的要少[2-3]。本文以某鋼桁加勁梁斜拉橋為背景,利用有限元軟件對索塔錨固區(qū)進行建模分析[4],進而確定預應力損失的極限值,為類似橋梁索塔U形環(huán)向預應力束的設置提供參考。
混凝土索塔縱橋方向壁厚為1.2 m,橫橋方向索塔壁厚為0.8 m。在2.5 m高度范圍內,布置4根U形環(huán)向預應力束,其平面布置示意見圖1。
圖1 混凝土索塔錨固區(qū)環(huán)向預應力束
1空間分析模型
計算采用Midas FEA程序,自索塔頂部到底部建立3個節(jié)段(3對索)局部模型,索塔混凝土采用體單元,預應力束采用鋼筋梁單元,未模擬普通鋼筋,模型共計18 140個節(jié)點,82 746個單元。節(jié)段全模型見圖2,預應力束模型見圖3。
圖2 索塔節(jié)段全模型
圖3 預應力束有限元模型
(1) 混凝土。采用C50,根據相應規(guī)范取其材料參數。
(2) 荷載。自重及3個節(jié)段共計6根索力,采用主塔塔頂最大索力以實際空間角度按等效節(jié)點荷載施加于主塔錨固區(qū),見表1。
表1 索力荷載參數表
(3) 邊界條件。由于模型節(jié)段一共3段,邊界對上面部分節(jié)段影響小,故采用節(jié)段模型底部固結的邊界約束條件。
考慮預應力損失,分別對各工況下主塔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荷載工況見表2。
表2 索塔混凝土預應力損失工況
(1) 容許主拉應力。《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2-2004)第6.3.1條,對于A類和B類預應力混凝土現場澆筑構件,在作用短期效應組合下,C50混凝土容許主拉應力為0.5ftk=0.5×2.65=1.33 MPa。
(2) 容許主壓應力。參考《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2-2004),C50混凝土容許主壓應力為0.6×32.4=19.44 MPa。
(3) 混凝土的正截面容許拉應力(名義拉應力)。參考《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2-2004)第6.4.2條,部分預應力B類受彎構件的裂縫寬度,可用構件受拉邊混凝土的名義拉應力控制。鋼筋混凝土構件和B類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其計算的最大裂縫寬度不應超過0.1 mm。
(4) 考慮到大跨度斜拉橋的重要性,裂縫寬度按0.1 mm限制。則對于C50混凝土預應力后張構件,構件高度大于1 m,混凝土容許名義拉應力為5.0×0.7=3.5 MPa,這個拉應力應該對應的是正截面拉應力。
依據上述分析,斜拉橋主塔塔壁C50混凝土容許應力見表3。
表3 C50混凝土容許應力 MPa
注:容許主壓應力和正截面容許拉應力供參考,不要求必須滿足。
2計算結果
為消除邊界條件的影響,從3個節(jié)段中取第一節(jié)段計算結果進行分析,以下各應力云圖單位均為MPa。由于篇幅限制,僅列出工況1、工況5和工況6的計算結果。
(1) 計算結果。工況1。塔壁主拉(壓)應力見圖4~圖7。
圖4 無預應力損失混凝土P1應力云圖
圖5 無預應力損失混凝土P3應力云圖
圖6 無預應力損失混凝土縱橋向應力云圖
圖7 無預應力損失混凝土橫橋向應力云圖
由圖4~圖7可見,在工況1情況下,除去應力集中位置,索塔最大第一主拉應力為0.14 MPa,發(fā)生在塔壁開孔位置附近。最大第三主壓應力為16.11 MPa,發(fā)生在斜拉索錨固位置附近。主塔長邊正中縱橋向應力為-7.51 MPa,主塔端邊邊跨側正中橫橋向應力為-1.10 MPa。
(2) 計算結果。工況5。塔壁主拉(壓)應力如圖8~圖11。
圖8 預應力損失40%時混凝土P1應力云圖
圖9 預應力損失40%時混凝土P3應力云圖
圖10 預應力損失40%混凝土縱橋向應力云圖
圖11 預應力損失40%混凝土橫橋向應力云圖
由圖8~圖11可見,在工況5情況下,除去應力集中位置,索塔最大第一主拉應力為1.33 MPa,發(fā)生在塔壁開孔位置附近。最大第三主壓應力為16.03 MPa,發(fā)生在斜拉索錨固位置附近。主塔長邊正中縱橋向應力為-3.87 MPa,主塔端邊邊跨側正中橫橋向應力為1.32 MPa。
(3) 計算結果。工況6。塔壁主拉(壓)應力見圖12~圖15。
圖12 預應力損失100%時混凝土P1應力
圖13 預應力損失100%時混凝土P3應力
圖14 預應力損失100%時混凝土縱橋向應力
圖15 預應力損失100%時混凝土橫橋向應力
由圖12~圖15可見,在工況6情況下,除去應力集中位置,索塔最大第一主拉應力為6.37 MPa,發(fā)生在塔壁開孔位置附近。最大第三主壓應力為15.82 MPa,發(fā)生在斜拉索錨固位置附近。主塔長邊正中縱橋向應力為2.89 MPa,主塔端邊邊跨側正中橫橋向應力為6.30 MPa。
(4) 計算結果比較。索塔混凝土各部分應力計算結果比較見表4(其中主拉、壓應力均去掉了應力集中值)。
表4 索塔混凝土各工況結果比較一覽表 MPa
注:-表示壓應力;+表示拉應力。
3結論
(1) 隨著預應力損失的增加,塔壁混凝土最大主拉應力增大,塔壁配置預應力是必要的。
(2) 當預應力損失為40%時,塔壁混凝土最大主拉應力為1.34 MPa,位于塔壁開孔位置附近,大于容許主拉應力1.33 MPa。
(3) 隨著預應力損失的增加,塔壁混凝土最大主壓應力減小,但幅度不大。各索塔混凝土最大主壓應力為16.11 MPa,滿足不超過0.6×32.4=19.44 MPa的規(guī)范要求。
(4) 塔壁混凝土在預應力束張拉、錨固端和斜拉索錨固端應力均集中,應對其進行加強處理。
參考文獻
[1]李國平.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葉見曙.結構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蔡曉明,張立明,何歡.矮塔斜拉橋索鞍受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3):53-55.
[4]丁淑蓉,阮江濤,佟景偉,等.預應力鋼索與索道孔壁接觸壓力的模擬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05(10):59-61.
收稿日期:2015-01-29
DOI 10.3963/j.issn.1671-7570.2015.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