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蓉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淺析臺灣《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話語特點
——以臺灣地區(qū)2010年“五都選舉”期間“花風暴”為例
李小蓉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在“五都選舉”期間,新聞事件接連不斷地發(fā)生,臺灣地區(qū)的報刊版面上充斥著關于候選人的一舉一動,有達到影響他們選情的執(zhí)政危機,更多的是他們參加規(guī)模不一的宴席、造勢晚會,還有每天橫掃各大報刊的大小版面的掃街、到菜市場“拜票”新聞。足以讓臺灣島上的媒體人陷入半年的“瘋狂”?!蹲杂蓵r報》《中國時報》因自身的政治立場與報道框架,對同類型的新聞題材,采取不同的報道角度,呈現(xiàn)各異的報道風格。
淺析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話語
五都所轄人口占臺灣人口數(shù)的六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媒體在這場選舉“盛宴”的表現(xiàn)更值得媒體研究人的關注。歷年來臺灣地區(qū)不論大小選舉,媒體都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時刻還能起到?jīng)Q定選情的好壞。如1999年“興票案”,在案件爆發(fā)前宋楚瑜的民調(diào)一直領先于其他選手。但是,在案件發(fā)生了,整個選情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選舉結構被打亂,宋楚瑜最后直接敗選。案件在時隔多年,才被北檢認為所謂證據(jù)不足,對案件進行簽結,還給宋一個說法。
“臺南槍擊案”、“凡亞比”臺風,等事件都對藍綠(藍為國民黨,綠為民進黨,因其兩黨的黨旗顏色分別為藍、綠色)候選人產(chǎn)生選情上對《中國時報》(簡稱中時)、《自由時報》報紙所做的報道做細致的符號分析。中時的創(chuàng)刊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命名為《征信新聞》;于1968年9月1日改名為《中國時報》?!蹲杂蓵r報》由林榮三(系臺灣本土財團三重幫聯(lián)邦財團的負責人)出資購買并創(chuàng)辦的。20世紀80年代初他買下《自強日報》后更名為《自由日報》,1988年又再次更名為《自由時報》。發(fā)行量與中時和《聯(lián)合報》相差無幾,與其他兩大報業(yè)在臺灣報刊版圖上呈現(xiàn)“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在政治立場上與中時不同,大力鼓吹民粹,提倡“本土化”。本文所選用的新聞文本、新聞標題均來自慧科大中華的數(shù)字資源。
自9月13日“五都市長”候選人選舉登記開始,昭示著耗時近半年的選舉行動將進入正式的比拼階段??墒且潦迹瑖顸h就陷入選情危機。原本,民進黨議員僅是抱著在花博會上找找紕漏,好好“攻擊”,卻意外“踢爆”新生高架橋景觀工程個別花卉采購價格偏高的問題。并緊緊抓住這個契機,對現(xiàn)任的臺北市市長郝龍斌展開肆無忌憚地攻擊,該事件也被稱之為“花風暴”。此事件一出,嚴重危及國民黨北部的選情,“余震”也波及了新北市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
臺北市政府開始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經(jīng)過綠營媒體大幅報道,引發(fā)民眾質(zhì)疑之后,才開始匆忙迎戰(zhàn),將廠商昭凌顧問公司移送偵辦,微懲了兩名“新工處”官員,但堅持宣稱市府官員無貪瀆問題。可是選民已經(jīng)開始不買賬了,將郝龍斌與其團隊貼上“貪腐”標簽。臺灣《蘋果日報》民調(diào)顯示,在“花風暴”事件爆發(fā)后有64%的民眾認為郝龍斌會因此失去選票。民調(diào)結果還顯示,蘇貞昌的44.68%有微小的差異開始領先于郝龍斌的43.12%,與三天前公布的選前3個月民調(diào)相比,郝從領先2%變成落后1%。因此,兩報在此次風暴中的表現(xiàn),也特別值得分析。甚至直接決定危機能否轉危為安的關鍵時刻,因此本節(jié)選擇的報紙內(nèi)容時間上靠前,報道量集中:8月26日~31日新生高架橋植栽事件開始,9月4日~10日新生高植栽引發(fā)花風暴。
耗資百億元臺幣預算的花博會。恰逢“五都選舉”期間開幕,原本認為能為現(xiàn)任的臺北市市長郝龍斌政績“錦上添花”,卻被爆出弊案。不由為郝的選情捏了一把汗。在時效方面,中時對綠議員踢爆新生高架橋植栽浮報事件的報道比《自由時報》慢了兩天,直到8月28日A1版,刊登郝龍斌出面致歉:“新生高植栽采購案公布最新懲處名單郝道歉滅火啟動肅貪會調(diào)查”。此外,還在報道中寫到:郝昨臨時取消本定下的形成,于下午四點緊急召開記者見面會,通過媒體向市民致歉。同時,新聞中還報道了郝對花卉采購價格偏高的事件的態(tài)度,直接引用郝的講話,“自己擔任市長以來,最重視團隊的廉潔和職業(yè)操守,但是發(fā)生了新工處因新生高架橋植栽采購價格過高,引發(fā)外界懷疑,是自己自從政以來,碰到最難過的一件事”,同時還在記者會上公開了案件的最新進展,“全案已移送檢調(diào)”,同時啟動“廉政肅貪委員會的調(diào)查機制”對“涉案的兩位失職同仁”進行懲處。對民眾承諾“一個月內(nèi)查清花博各項采購單價”,并懇請給予市政府團隊一定的時間。最后再次呼吁重申,請民眾勿混淆視聽,“新生高架景觀工程”與“花博會”是兩個毫無關系的項目。
中時保持一貫的信念,堅持保有報紙的“諫言”使命,“把各界的反應回饋給新聞當事人,讓他們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1]對新生高架景觀工程連環(huán)爆出弊案,中時毫不護短,給予嚴厲地披露,9月5日,標題“2000萬與68萬新生高報價單差很大”,報道還披露細節(jié),提出疑點,“市政府啟動廉政肅貪專案小組,除對新生高植栽工程單價進行調(diào)查外,還將對其余的一七六項目的工程進行逐一排查,在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近2/3的工程存在疑點,最高可怕的是‘景石吊運’的價格差居然高達一百多倍?!睂Υ?,還采訪了政風處的工作人員,透露“‘花風暴’仍有多處未爆炸的炸彈”。但是,也保證了平衡多方信息,聽取不一樣的“聲音”,新生展館建筑張清華說到花博會,提出了“花博不是花市,設計單價需要考慮到選材的難易程度”,就如“工程建設不能隨意觸碰附近的樹木,重則將被處于十萬元的罰款”,還提到了有民眾質(zhì)疑學生編織的竹帳篷休息站價格昂貴,“竹編藝師希望通過花博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這個事業(yè),里頭更多的教育的成分,不僅是一項工程”。
關于新生高架橋花價過高的事件,《自由時報》于8月26日開始對該項目進行密集性報道,與中時相比在時間密度、報道篇數(shù)都遠遠勝出,在版面處理方面也做了大幅度調(diào)整,一路從A4前移到A1、A2版。在消息來源方面《自由時報》多采用民進黨議員的觀點,從接連幾天的報道可探知一二,8月26日“花草價浮報綠擬告郝瀆職”、8月27日“議員:昭凌涉弊案被列黑名單”、“‘好會花’綠議員告郝涉瀆職”。
對于新生高架橋與花博會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兩個項目,但《自由時報》在報道過程中有意不將兩者區(qū)分開來,甚至是有意將二者扯上關聯(lián),意圖混淆視聽,未對二者沒有做明顯的劃清,反倒是放任其輿情蔓延,甚至做出嚴重的新聞失實的情況,出現(xiàn)文本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的情況。一篇題為“北市花博植栽貴七倍移送偵辦”,但認真閱讀報道正文,發(fā)現(xiàn)文中報道的是新生高架橋植栽美化工程植栽單價高出3~7倍。如果讀者僅從標題上,受眾的第一反應則認為花博花卉價格虛高。此外,隨著事件升級,《自由時報》還開辟了專欄“弊案遍地開‘花’”,啟動“花系列”報道意在揭開弊案內(nèi)幕。但是為了徹底把新生高架橋案件與花博會捆綁在一起,矛頭直指臺北市政府,打擊郝龍斌選舉團隊,僅在8月31日一天,《自由時報》刊登了多則消息,如“下雨,淹水花博展館也出紕漏”、“監(jiān)委要查擬約郝 郝坦承:危機處理慢”,呼吁市民盯緊臺北市政府的失職之過。
在處理弊案過程中,郝龍斌團隊的危機意識薄弱,未能在事件擴散之前得到很好的處置,對案件的描述也僅是停留于工作人員“簡單的疏失”并沒有采取強硬的措施,而引發(fā)民眾的反感?!蹲杂蓵r報》有意激化民眾的反應,8月27日A2版,題為“被記過官員叩應與主持人激變”,文中提及因新生高架橋植栽價格浮濫被記過的臺北市新工處陳智盛科長,在參加晚間《Call in三立大話》新聞節(jié)目與主持人爭辯,認為僅是簡單的工作疏失,卻被民進黨議員、部分媒體上綱上線成政治議題。后主持人鄭弘儀直接在節(jié)目中痛罵,也將問題直接指向臺北市政府認為“整個臺北市政府都爛掉了”。同時還將輿論引向科長陳智盛僅是“替罪羔羊”,郝龍斌才是此次案件的直接責任人,綠議員呼吁檢調(diào)介入調(diào)查新生高事件,質(zhì)疑由臺北市政府組成的專案調(diào)查組。為了強化郝龍斌的“瀆職”形象,在8月29日的A1要聞版面上,刊登了一篇“新生高工程報價有問題北市府2年前就知情?!?/p>
通過對兩家媒體對兩個新聞事件的話語分析,我們可以對兩家媒體的報道立場進行總結。中時“淺藍”色彩,同《自由時報》報道相比相對中立,不因報道對象的政治立場而特意處理。對臺北市府發(fā)生新生高弊案時,絲毫不顧及郝龍斌國民黨候選人的身份,接連報道北市府浮濫標高新生高工程造價的新聞事實。相比之下,“深綠”的《自由時報》的報道立場“涇渭分明”,對國民黨候選人口誅筆伐,有明顯的黨派之爭的意圖,甚至有意將新生高弊案與花博會進行牽扯,極力抹黑郝龍斌管理下的臺北市府團隊。執(zhí)政候選人及其陣營在媒體曝光率上占有一定程度上的優(yōu)勢,能夠獲得較多媒體的關注,這是非在任的候選人所不具備的。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現(xiàn)任候選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媒體的重視甚至是放大化的報道,面臨著自己的執(zhí)政是否得到民眾滿意,在選舉期間,任何紕漏都會被對手作為負面新聞將之放大。
[1] 左成慈.余紀忠辦報思想與實踐研究(1988-2001)[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6.
G216
A
1674-8883(2015)22-0212-02
李小蓉(1986—),女,福建福州人,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系助教,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