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銳(四川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四川都江堰 611830)
?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習得性無助研究①
胡銳
(四川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摘 要: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數理統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職稱晉升角度對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教師的習得性無助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課余訓練、教育科研、獲取榮譽等方面不受學校重視,晉升高級別職稱的機會不多,體育教師在職稱晉升上體現出來的習得性無助現象嚴重,影響體育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對比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稱習得性無助
在人生的歷程中,部分人在經過慘敗或控制感喪失后,以為自己已無處可逃,這時候即使有逃離的機會,也不會行動起來,相信嘗試無用而不是懷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現象。“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進行經典實驗時提出的,它是個人經歷了挫折與失敗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是有機體經歷了某種無意識的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屬于動機歸因。這一心理現象普遍存在于在生活中。有研究表明,教師是承受壓力較大的職業(yè)之一,如果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習得性無助現象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在工作壓力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職業(yè)倦怠,甚至會產生抑郁。
表1 體育課教師從事業(yè)余體育訓練、選修課程教學情況
表2 體育課教師教改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情況(2001—2015年6月)
表3 體育課教師學術論文撰寫情況(2001—2015年)
表4 體育課教師編寫教材情況(2001—2015年)
表5 體育課教師科研課題情況(2001—2015年)
表6 體育課教師獲獎情況(2001—2015年)
表7 體育講師參與社會服務和培訓情況(2001—2015年)N=6
該文針對這一問題,選取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體育教師,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職稱晉升角度來研究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習得性無助。并提出應對策略,為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依據。
1.1研究背景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是一所公辦全日制專科層次的普通高校,于2001年由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升格成立,現開設40個專業(yè),涵蓋了輕紡、食品、財經、電子信息、制造、環(huán)保、旅游、藝術等10個大類,有在校生約9 000人。
現有體育教師14人,隸屬學院基礎部下的體育教研室,其中中層管理干部1人,專職教師10人,其他兼職教師3人。男教師9人,女教師5人。副教授職稱5人,講師職稱6人,助教3人。獲得碩士學位教師4人,研究生在讀3人,本科學位10人。50歲以上2人,40~50歲5人,30~40歲5人,30歲以下2人。該校自2001年升格為高職院校后,在體育學科上至今共有4位教師晉升副教授職稱,晉升時間分別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5年,在現有的6位講師中,其中有4名教師年限合格,可以申報副教授職稱,但是由于其他申報條件的限制,未能正常晉升,甚至有老師經過數次努力后仍然晉升無望,頻繁受到挫折的打擊,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于是徹底放棄了晉升機會。
1.2研究對象
該文以該校的14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
1.3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
高等學校教師專業(yè)技術職稱代表了某種學術水平或從事何種工作崗位,有一定的身份象征。我國從上至下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以副教授職稱為例,我國人社部文件在任職年限上規(guī)定任中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講師)滿5年,且近五年年度考核均為稱職以上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可申報晉升副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正常晉升,破格除外)。按照該校最新的教師職稱評定文件,在獲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職稱英語資格證書、職稱計算機資格證書外,還需要具備以下業(yè)績。
2.1教學部分
教學部分由教學教育效果、教學工作量、公選課、教學教改四大部分組成。教學教育效果優(yōu)良,在同級人員中年度考核排名在70%以內;教師教學工作量達到規(guī)定時數;特別要求基礎理論課教師從事學生體育訓練、素質拓展、第二課堂活動、選修課教學累計80學時以上。
該校體育課程設置為大一兩學期每周2學時,每期14周,每期28學時;大二兩學期每2周1次體育課,每期7周,每期14學時;大三未開設體育課,兩年合計84學時。按照教育部在2014年7月印發(fā)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各高校要嚴格執(zhí)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必須為一、二年級學生開設體育課(本科不少于144學時、??撇簧儆?08學時),每周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共90 min)。該校體育課程學時未達到教育部所規(guī)定的要求,相應體育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就會減少,學生的接受鍛煉的權利得不到保證。兩周一次的體育課很難達到鍛煉的效果,教學情況不理想,學生體質情況不容樂觀。老師們積極反映和爭取,希望改變這一不合理的問題,但是在培養(yǎng)方案修定時忽略這個問題,老師們意見沒有得到重視。
從表1可以發(fā)現,該校的體育教師中有13人曾參與過業(yè)余體育訓練,所占比例為92.9%,但是近三年來數據大幅度下降,只有3人參與業(yè)余體育訓練,比例為21.4%。6人曾擔任選修課程的教學任務,所占比例為42.9%,8人未曾開設選修課程,近三年情況略有變化,為5人,所占比例為35.7%。既參與過業(yè)余體育訓練又開設了選修課程的教師為6人,所占比例為42.9%,近三年承擔兩項任務的只有2人,比例為14.3%?,F有職稱中,近三年來,副教授中只有1人兩者兼有,講師有1人,所占比例均為7.1%。
而該校教務處的最新公選課申報說明是這樣規(guī)定的:任課教師在本期承擔教學任務不超過12學時/周。這一新規(guī)定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老師們在公選課程的申報,在體育教師的職稱申報上有很大劣勢。老師們希望將自己在不同領域的研究展示給廣大的學生,而學校這一舉措,使得老師們的自我效能感低。
教學教改課程建設部分。教學教改課程建設成果1項,即承擔國家級、省級、院級教改項目(已完成)或者承擔國家級、省級、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已完成),或自制教具,并在教學中推廣使用。以上均有相應的排名要求。
表2顯示,該校不重視體育課程教改,體育教師未在任何級別的教改和精品課程共享課程的建設上有所成績,在該項上為空白。該校在體育課程的改革上,體育教研室給學校提供過幾次可行性方案,但是學校某些機構認為操作困難,沒有實施。
學校不重視基礎課程,在學時安排、課程開設、課余訓練等上方面對體育課程的嚴重邊沿化,不重視體育課程改革,嚴重打擊了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使得老師們的自我效能感低,難以發(fā)揮體育教師攻堅克難的信心,無助感強烈。
2.2科研部分
科研是衡量教師業(yè)績的一項重要指標,是關系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的重要系數,主要由學術論文、教材、課題,專利構成。要求提供與本專業(yè)有關的論文5篇,其中2篇必須在全國中文核心及以上等級期刊發(fā)表,且是獨撰或第1作者;擔任副主編或主編編寫教材1部;科研課題1項(已結題),即主持學院院級課題或承擔省級課題在其中是排名前5位、或承擔國家級課題、在其中是排名前6位;或獲得專利且在其中是排名前4位。
表3顯示為知網數據查詢結果,從2001年至2015年,該校體育教師共有48篇論文被知網檢索,人均3.4篇,其中副教授5人共發(fā)表論文26篇,人均5.2篇,中文核心3篇;講師6人共發(fā)表論文17篇,人均2.8篇,中文核心論文2篇;助教3人共發(fā)表論文5篇,人均1.7篇,中文核心1篇。該校體育教師科研論文數量和質量有待增加。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教師在核心論文的發(fā)表上最大問題是個人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學校級別較低,不屬于部分刊物的征稿對象。鑒于這種情況,老師們認知消極,產生低自我概念,不注重學術論文的查閱和撰寫。
從表4可以看出,副教授共有4人次編寫教材,其中主編1人次,編寫教材2本,副主編1人次,編寫教材1本,參編2人次,編寫教材2本;講師共有6人次參與編寫教材3本,全部為副主編;助教未參與教材的編寫。該校體育教師編寫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研究發(fā)現,普遍老師希望參與教材等的編寫,但是實際機會不多,老師們容易產生無助感,產生消極的心理定勢。
從表5可以看出,副教授共主持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各1項,學院級別課題3項;講師主持學院級課題2項;助教主持省級和學院級課題各1項。該校體育教師主持課題的能力需要提高。研究發(fā)現,大多數老師參與過課題的申報,學校在課題的立項上偏向于應用課題,在基礎理論學科的立項上有限制,該校的體育學科立項課題較少,老師們有心無力,自我效能感低,產生無助感。
2.3獲獎情況
獲得自然科學獎項,或社科聯獎項,或教改獎項,或獲得其它黨政部門的專業(yè)獎項(含院級以上先進教師,院級科研課題或教改課題或“教育科研與學術成果”二等獎以上,參加省級比賽前二等獎或前3名,國家級比賽前三等獎或前5名,入選省級畫展獲獎)。
表6顯示,該校體育教師未在自科獎項、社科獎項、教改獎項上獲獎。副教授有2人次獲評先進教師稱號,講師有2人次獲評先進教師稱號;在科研獎勵上副教授有2人次獲二等獎以上,講師有2人次獲二等獎以上,助教有1人次獲二等獎以上;在各類各級省級比賽上沒有獲獎。獎勵是個人榮譽的體現,從一方面反映了獲獎者的能力。獲獎范圍窄,獲獎人數少,老師們的自我效能感較低,認知消極,無助感覺強烈。
2.4社會服務和培訓
在任中級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期內參加社會服務和各類培訓時間達4個月以上(含技術咨詢、參加企業(yè)合作培訓、參加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學術會議、職前培訓、崗前培訓、企業(yè)頂崗專業(yè)實踐等)。
表7可以發(fā)現,講師中有2人次參與技術咨詢,所占比例為33%,合作培訓有1人次,所占比例為17%,參與學術活動有2人次,所占比例為33%,參與各類培訓3人次,所占比例為50%,參與專業(yè)實踐2人次,所占比例為33%。該校體育教師參與社會培訓機會不足。老師們希望參與社會服務,但是學校搭建平臺的機會較少,老師們的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提高,認知消極。
3.1結論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老師承擔的教學任務不足,參與課余訓練、開設公共選修課程和教改課程上不受學校重視,缺乏政策支持;體育教師論文質量不高、教材編寫能力不足、課題主持缺乏經驗,參與科研能力嚴重不足;體育教師獲取的榮譽范圍狹窄,獲獎人數較少;參與社會服務和培訓的機會不多,需要加強。體育教師晉升高級別職稱的機會很少,體育教師頻繁體驗挫折、自我效能感低、認知消極、無助感強烈,在職稱晉升上體現出來的習得性無助嚴重,對體育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嚴重不利。
3.2建議
(1)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保證學生的接受鍛煉的權利,體育課程的設置符合國家要求。加強學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重視基礎文化課程的開設,重視體育教師的職稱晉升。
(2)完善繼續(xù)教育,通過在職教育提高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提高,多為體育教師提供平臺。鼓勵體育教師在科研、教學、訓練比賽、管理方面獲取各種榮譽,為學校爭光添彩。重視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加大體育教師的社會服務力度,服務地方經濟。
(3)鼓勵體育教師在教學、管理崗位上向高層次職稱晉升。關心教師,適應體育教師的需求,對體育教師進行“努力歸因”和“實現歸因”的積極歸因訓練,提高體育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積極努力克服無助感。
參考文獻
[1]紀偉,劉麗麗,李影.習得性無助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院,2011,27(6):98-99.
[2]季曉靜,高俊杰.中學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研究——以對揚州市中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研究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101-104.
[3]孫樂勇.高職院校初任教師教學習得性無助感對策探討[J].山東電大學報,2006(4):14-15.
[4]肖瑩瑩.中學英語教師的習得性無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唐洪,陳恩倫.成人學習者習得性無助探析[J].成人教育,2009 (2):48-49.
[6]褚淑格.習得性無助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2):59-62.
[7]楊小青,王麗華.習得性無助的分析與干預[J].廣西教育,2011 (12):68-69.
[8]蔣艷菊,彭雅靜.習得性無助感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心理研究,2008(4):86-90.
作者簡介:胡銳(1968—),男,漢,四川都江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管理。
基金項目:①四川省教育廳2014年度科研課題(課題編號:14SA021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75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9(b)-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