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循證護理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尚紅玲, 崔勇和
(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yī)院 普外科, 湖北 襄陽, 441021)
關鍵詞:術后循證護理; 普外科; 腹部手術; 胃腸功能恢復; 生活質量
普外科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因受到麻醉、術中操作刺激、腸道暴露過久、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容易發(fā)生胃腸功能障礙。胃腸功能障礙的出現(xiàn)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響患者的食欲,延緩了患者的術后康復[1]。因此,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對加快患者恢復正常飲食和病情的好轉具有重要意義。循證護理是受循證醫(yī)學的影響而產生的護理觀念,要求護理人員明確、審慎地將科研結論、臨床經驗和患者的愿望結合起來,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jù),對疾病開展有針對性的護理[2]。為加速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本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對50例患者術后采用循證護理,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100例腹部手術的患者,納入標準:≤75歲,所有病例均經臨床、影像學和病理檢查確診;入院后均經完善的檢查和手術準備;認知、溝通能力正常,能協(xié)助完成相關調查;無凝血功能障礙、貧血及惡病質;無嚴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無泌尿系統(tǒng)相關疾??;術后意識清醒。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大臟器功能衰竭者;術中出血>300 mL; 有自身免疫性疾??;急診手術;術前嚴重營養(yǎng)不良,近期患功能性胃腸病,并接受胃腸動力藥物治療患者;泌尿系疾病、術前存在排尿障礙、對治療護理不配合者;術后采用自控鎮(zhèn)痛者;有精神病史、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聽覺障礙者。將該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75歲,平均(58.5±12.3)歲,胃腸手術34例,肝膽手術16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2~74歲,平均(56.2±13.2)歲,胃腸手術32例,肝膽手術18例。2組的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2組患者手術均在同一組醫(yī)護人員的配合下進行,術前護理方法均相同,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后生命體征監(jiān)測、病情觀察、基礎護理、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為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采用循證護理。
1.3.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確定循證問題:由1名副主任醫(yī)師、1名主管護師把關,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組員有護士長、主管護師和責任護士等。循證護理小組成立后,以循證護理理念和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為指導,提出需要解決的循證問題。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如何預防及護理等。以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并發(fā)癥、生活質量等為關鍵詞,應用計算機網絡(中文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維普期刊、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檢索有關資料,將收集到的文獻用科學的方法對證據(jù)進行評估及系統(tǒng)評價,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循證護理措施[3]。
1.3.2循證支持: ① 健康教育,術前講解術后循證護理的內容、目的及意義,爭取患者的配合?;颊咝g后清醒后,鼓勵其表達手術帶給自己的創(chuàng)傷感受,給予患者病情康復的自信心及鼓勵,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引導患者擺脫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4-5], 利用聽音樂、談心和看感興趣的電視節(jié)目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疼痛,減少因疼痛引起的焦慮、煩躁和恐懼心理,同時也有利于術后早期運動; ② 早期活動護理,術后NSAIDS止痛藥+硬膜外止痛+PCA充分止痛,術后當天協(xié)助患者床上翻身,活動雙下肢,搖高床頭協(xié)助患者半坐臥位[6]。術后第1天繼續(xù)協(xié)助患者進行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循序漸進地進行,在患者的耐受程度之內。術后第2天后指導患者進行全身運動和床邊坐起練習,視患者的情況進行下床活動,由坐位練習和站位練習;待患者能下床活動時拔除導尿管,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拔除深靜脈插管; ③ 飲食護理,術后24 h停止補液。術后早期進食,麻醉清醒6 h后口服500 mL生理鹽水,術后第1天給予500~1 000 mL清流質,第2天給予1 000~2 000 mL流質或半流質,注意選擇低脂、低鈉、高優(yōu)質蛋白、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給予米湯、果汁、稀粥、清淡的菜湯、藕粉等流質,觀察患者有無惡心、腹脹、嘔吐等出現(xiàn)。術后恢復排氣后,指導患者進食一些含有健脾祛濕作用的薏苡仁粥、蓮子粥及橘皮茶等,還可讓患者喝一些蘿卜湯、冬瓜湯或葫蘆湯利水通淋,以促進排尿。指導患者多食富含B族維生素及潤腸的食物,如銀耳、蜂蜜、香蕉等促進排便[7-8]; ④ 按摩護理,術后6 h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按摩護理?;颊呷∑脚P位,按摩前保持環(huán)境安靜,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將60 ℃的熱水袋置腹部進行熱敷,注意防止燙傷。熱敷后沿著患者上腹部順胃的方向進用手掌或大小魚際肌緊貼體表行順時針按摩,按摩力度適度,以腹部下陷1 cm為宜,力度由輕到重,然后由重到輕,注意避開傷口,以患者能耐受牽拉及疼痛為準。點按、揉動患者的足三里和合谷穴,要求取穴正確,手法由輕到重,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以患者有酸、麻、脹、痛感為度,早、中、晚各1次。將方法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后可隨時進行按摩[9-10]。
胃腸功能恢復:采用腹脹程度、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食欲不振以及便秘的發(fā)生率來評價;其中腹脹程度應用腹脹評分來評價,于術后6 h開始觀察,5分為滿分,分無腹脹、輕重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分別記為0分、1分、3分、5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疼痛,共評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讓患者在標有10個刻度的直線上按照自己的主觀進行劃線。食欲缺乏。并發(fā)癥:記錄患者出院前出現(xiàn)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切口感染等)、尿潴留、腸梗阻等。尿潴留的判定為:拔除導尿管后,自主排尿2~3次后,測量其殘余尿量,若≥100 mL則為記為尿潴留。生活質量:采用36條目簡明健康量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狀況5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2結果
觀察組的腹脹程度小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少于對照組,食欲缺乏、并發(fā)癥少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并發(fā)癥比較
項目觀察組(n=50)對照組(n=50)腹脹程度1.21±0.45*2.78±0.63腸鳴音恢復時間/h13.65±4.32*18.21±3.44肛門排氣時間/h15.12±1.36*20.21±1.68排便時間/h25.21±6.34*34.34±12.38食欲缺乏10(20.0)*25(50.0)疼痛評分2.37±0.74*5.21±1.12并發(fā)癥感染2(4.0)*6(12.0)尿潴留3(6.0)*6(14.0)腸梗阻1(2.0)*3(6.0)總并發(fā)癥9(18.0)*19(38.0)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術后在物質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方面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普外科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不能及時恢復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降低了患者術后舒適度。同時還有可能引起內環(huán)境紊亂和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的疼痛,延遲的術后康復的時間[11]。因此,對于腹部手術的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固然重要,術后護理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術后護理能夠起到加速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作用。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僅僅是一種遵醫(yī)囑的機械性護理操作,已經不適應當前護理模式的改變與發(fā)展。
循證護理是近年來護理領域新興的一種護理思維與模式,已經成為現(xiàn)代護理學發(fā)展的方向,并逐步應用于護理實踐中。循證護理改變了臨床護士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習慣和行為,使各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臨床經驗統(tǒng)一起來,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地做到以患者為中心[12]。循證護理實施的過程中護士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查詢、思考、討論等方式處理和完善護理問題,尋找最佳的護理行為,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個人技能和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13]。
本研究以將循證護理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相結合,制定有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4項護理措施,主要有健康教育、早期活動護理、早期進食護理和按摩護理。結果顯示,以上4項循證護理措施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術后食欲,促進了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了并發(fā)癥,改善了生活質量(P<0.05)。這主要是由于: ① 術后疼痛的健康教育既有效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又促進了術后早期活動,促進了胃腸蠕動,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② 術后早期進食改善了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促進食物的恢復,而且食物經口喂養(yǎng)通過消化道黏膜,能使腸黏膜的感受器興奮,促進腸黏膜生長,刺激腸胃動力恢復,在壁內神經叢中完成局部反射引起小腸蠕動,較快地促進患者術后的排氣。營養(yǎng)物質經門靜脈系統(tǒng)進入肝臟后,可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糾正術后的負氮平衡。早期營養(yǎng)支持還促進腸黏膜細胞生長,從而維持小腸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減少了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器官的功能異常[14]; ③ 術后早日運動促進腹腔內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腹腔胃腸道血液灌注與氧供給,促進腸蠕動,減輕各種腸道不適癥狀,增加了消化液的分泌[15]。按摩護理利用中醫(yī)理論起到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虛實等作用,對機體的臟腑功能進行調節(jié),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恢復均具有積極意義[16-17]。
參考文獻
[1]郭繼銳. 循證護理研究現(xiàn)狀[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9): 93.
[2]謝巧芳, 歐秀華, 陳珠蝶. 綜合護理干預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2): 312.
[3]陳建美. 循證護理模式在胃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 北方藥學, 2013, 10(2): 125.
[4]彭曉英.綜合護理對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 8(8): 104.
[5]黃為, 丁雄. 肝癌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胃腸功能及血小板相關指標的變化[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4, 20(9): 1260.
[6]呂芳. 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5(3): 1897.
[7]焦文芹, 霍蕊, 王姍, 等. 行氣通便貼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3): 479.
[8]向春華, 趙平武, 向榮超. 腹腔鏡、開腹手術在胃癌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3, 19(11): 1569.
[9]陳麗. 147例胃腸道手術患者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循證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24): 125.
[10]焦文芹, 霍蕊, 王姍, 等. 行氣通便貼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3): 479.
[11]張彩菊, 滑志娟, 耿艷, 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河北醫(yī)藥, 2013, 35(8): 1261.
[12]陳曉芳. 循證護理在老年胃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預防與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7): 52.
[13]陳麗. 147例胃腸道手術患者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循證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24): 125.
[14]楊東杰, 何偉玲, 王亮, 等. 術后早期經口進食對結直腸癌術后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3, 16(11): 1051.
[15]錢迪迪, 孫閱. 早期鍛煉活動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影響[J]. 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 2011, 9(2): 85.
[16]滑志娟, 張彩菊, 劉玉英. 循經絡按摩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效果[J]. 河北醫(yī)藥, 2013, 35(11): 1751.
[17]靳海榮, 高塞. 不同護理方式對食管癌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8): 1.
通信作者:崔勇和, E-mail: 1300587451@qq.com
收稿日期:2014-09-10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04-131-03DOI: 10.7619/jcmp.2015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