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舒適護理干預措施對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護理的臨床研究
王淑芳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干預在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70例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比較2組的康復效果、舒適度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在注意飲食、按時用藥、功能鍛煉方面的配合度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NDF評分低于對照組,BM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文化方面的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在服務態(tài)度、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適護理能夠滿足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住院舒適度。
關鍵詞:舒適護理; 神經(jīng)內(nèi)科; 康復效果; 舒適度; 滿意度
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升高的趨勢,與心臟病和惡性腫瘤一起構成了人類的3大致死病因。最大限度降低致殘率,預防并發(fā)癥、后遺癥,使功能障礙減輕到最低限度,促進患者身心全面恢復,是腦血管疾病護理的最終目標。舒適護理是一種個性化、整體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護理模式,對于充分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護理質(zhì)量具有積極意義[1]。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自對患者實施舒適護理以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神經(jīng)內(nèi)科的患者70例,納入標準: ① 均經(jīng)頭顱CT及MRI確診; ② 均符合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 ③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④ 有肢體功能障礙; ⑤ 住院時間7 d以上; ⑥ 無意識及語言障礙,可配合完成相關量表調(diào)查。排除標準: ① 病情不穩(wěn)定,急劇惡化; ② 合并認知功能障礙及有精神障礙個人史及家族史患者; ③ 智力障礙、聽力障礙; ④ 合并有惡性腫瘤者; ⑤ 嚴重并發(fā)癥。將該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2014年1—3月)和對照組30例(2013年10—12月)。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4歲,平均(58.3±16.5)歲;腦梗死32例,腦出血8例;首次發(fā)作20例,2次發(fā)作13例,3次以上發(fā)作7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5歲,平均(57.4±18.2)歲;腦梗死24例,腦出血6例;首次發(fā)作15例, 2次發(fā)作9例, 3次以上發(fā)作6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2組患者住院期間的治療方法基本一致。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基礎護理、隨機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3]。觀察組則將舒適護理理念融入到臨床護理中,實施舒適護理措施。
1.3.1環(huán)境舒適護理:轉(zhuǎn)變服務觀念,樹立為患者服務的護理理念。規(guī)范護士的衣著、化妝、指甲、頭發(fā)、談吐等的具體內(nèi)容,塑造白衣天使的形象?;颊呷朐阂院鬅崆榻哟?,與患者談話時態(tài)度和藹可親。病房內(nèi)保持空氣清新,保持室溫18~22 ℃, 相對濕度50%~65%[4],允許患者適當放置私人物品,如家庭成員的合照、寢具等,營造家庭氛圍。床單位要整潔,使用床擋,以防跌倒或墜床。定時通風換氣,光線柔和自然??煞胖悯r花,消除異味,配數(shù)字電視機,使患者愉快地度過治療時間。護士站設有便民設施,為患者提供熱水、針線、紙幣、花鏡等用品。
1.3.2心理舒適護理: ① 護士以熱忱誠懇的態(tài)度關心、安慰患者,引導、鼓勵患者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重視患者的主訴,對其患病表達同情,幫助患者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向患者講解不良情緒與疾病的關系,囑患者自覺調(diào)整不良情緒,主張采用情感宣泄法增強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教會患者意向放松法。開展“345”關愛患者的活動[5]; ② 由于腦血管疾病發(fā)病較為突然,患者常合并有焦慮、煩躁的情緒,護士要將患者當做自己的親人,主動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咨詢。健康教育三化一體,認真幫助患者進行病機分析,采用合理的情緒行為療法,講解相關健康知識,內(nèi)容包括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危害、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以及預后等,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強調(diào)飲食、按時用藥、功能鍛煉對預后的改善作用,引起患者的重視。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③介紹疾病治療的康復效果較好的病例,組織腦血管疾病患者相互進行交流,分享抗病經(jīng)驗,減輕心理壓力。對家屬進行有效干預,鼓勵家屬關心、支持患者,使患者在長期的康復過程中能得到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幫助。
1.3.3生理舒適度護理: ① 做好常規(guī)皮膚護理、飲食護理、體位護理、泌尿系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幫助患者定時按摩四肢受壓部位,防止壓瘡形成。幫助患者按摩腹部,預防便秘。對呼吸道、胃腸道、腎功能等加強預見性護理,痰液較黏稠的患者采用機械振動排痰,根據(jù)患者口腔pH值選用護理液, pH=7采用3%過氧化氫, pH<7采用2%碳酸氫鈉溶液, pH>7采用2%硼酸液,積極預防并發(fā)癥; ② 無痛穿刺技術。以60°角利用腕部的力量快速(0.5~19 s)穿刺皮膚,稍放平針頭,刺入血管。輸液完畢時迅速將針頭與血管平行拔出,拇指立刻向心性按壓,適當用力,勿揉,按壓3~5 min, 并調(diào)高手臂高于心臟水平; ③ 促進康復的按摩。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按摩。上肢:患者取仰臥位,按摩手法為拿捏和揉按,穴位有天府、曲澤、手三里、內(nèi)關、外關以及合谷等。按摩時亦包括患側上肢的肌肉。下肢:患者仰臥,按摩手法為捏壓,方法為一手拇指、食指分別捏壓患者的雙膝眼穴,另一手拇指按壓昆侖穴,食指按壓足三里,然后依次揉按伏兔、血海、梁丘和陽陵泉,然后采用滾法從大腿根部沿著股四頭肌向下經(jīng)膝關節(jié)、小腿外側至足背。
① 治療配合度:包括注意飲食、按時用藥、功能鍛煉3個方面,分為配合和不配合,由責任護士進行評價; ② 神經(jīng)功能:采用腦梗死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NDF)評價,評分0~45分,評分越高,神經(jīng)功能越差; ③ 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價,內(nèi)容包括進食、穿衣、修飾、洗澡、上樓梯、如廁、活動(步行)、轉(zhuǎn)移(床、椅)、排便控制,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④ 舒適度:采用美國舒適護理專家Kolcaba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調(diào)查,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4個維度,分別有8個條目、9個條目、7個條目和4個條目,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克特4級評分法進行,分數(shù)越高表明越舒適; ⑤ 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進行調(diào)查,共分為10個維度5個等級,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計分5、4、3、2、1分。滿分為50分。
2結果
觀察組在注意飲食、按時用藥、功能鍛煉方面的配合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基線水平的NDF評分、MB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NDF評分低于對照組, BM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在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文化方面的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腦血管疾病是由各種誘發(fā)因素引起的腦內(nèi)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造成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6]。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殘和致死的主要疾病,致殘率高達70%~80%,越來越引起社會上的重視。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伴隨著肢體運動障礙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或局部反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舒適度不斷受到影響。隨著醫(yī)學護理模式的轉(zhuǎn)變,臨床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改善患者的機體和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護理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采用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腦血管疾病治療期間的舒適度和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一直以來都是臨床研究的焦點和熱點。
舒適護理是護理學中的一種新模式和新概念,符合優(yōu)質(zhì)護理的基本理念,其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的健康舒適為中心,有效推動了護理學科的發(fā)展。舒適護理通過研究護理活動與舒適關系,使接受護理的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對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縮短病程、促進康復、有效預防并發(fā)癥具有積極作用[7]。實施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滿足患者需求,不斷解決和化解醫(yī)患矛盾,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8]。近年來,已經(jīng)有眾多研究都顯示,舒適護理對腦血管疾病有肯定的干預作用。樊榮[9]研究發(fā)現(xiàn),舒適護理能夠使腦梗死患者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減輕神經(jīng)缺損的程度,使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李紅云[10]研究顯示,舒適護理能夠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效促進患者的全面恢復。吳惠萍[11]對4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舒適護理的研究證實,舒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本研究為切實提高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的護理質(zhì)量,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中融入舒適理念,結果顯示,實施舒適護理后,患者的治療配合度提高了,神經(jīng)功能、生活能力有了較好改善,舒適度和滿意度也提高了,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過程中,從環(huán)境、生理和心理3個角度出發(fā),采用綜合性靈活多變的方法,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不斷強化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調(diào)動了護士的積極性。一個溫馨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可有效消除模式環(huán)境帶給患者的刺激,讓患者安心休養(yǎng)。心理的舒適護理,可最大限度讓患者擁有一種愉悅感、被關心的滿足感,被護理人員、親人在乎的幸福感,充分調(diào)動了患者內(nèi)在的積極防御機制,激發(fā)患者積極康復、熱愛生活、配合治療的信心。同時心理舒適護理也提高了患者對疾病和康復的認知,從思想上重視自身疾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生理舒適護理通過無痛穿刺、并發(fā)癥預防以及按摩等綜合措施,可控制疾病的惡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機體多臟器處于功能相對完好的狀態(tài),為身體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整個護理過程滿足了患者在精神、信息、時間等多方面的需要,也密切了護患之間的交流,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12]。
參考文獻
[1]梁杏菊. 舒適護理在普外科患者圍術期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0, 7(31): 81.
[2]陳清棠.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 381.
[3]劉勛梅.腦出血的舒適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醫(yī)學專業(yè), 2010, 12(1): 122.
[4]黃都. 舒適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 健康必讀: 中旬刊, 2013, 12(1): 502.
[5]厲紅. 舒適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1, 19(6): 745.
[6]劉鳳勤. 舒適護理在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2, 15(9): 83.
[7]劉立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觀察[J]. 河北醫(yī)藥, 2011, 33(8): 1277.
[8]廖林英, 黎志革. 舒適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路徑中的實踐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1): 90.
[9]樊榮. 舒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臨床康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1, 13(3): 519.
[10]李紅云. 舒適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抑郁情緒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 20(5): 673.
[11]吳慧萍. 早期舒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運動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3, 20(6): 959.
[12]鄭三一. 綜合舒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臨床康復的影響[J]. 湖北中醫(yī)雜志, 2012, 34(6): 28.
Clinical research on comf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ursing of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WANG Shufang
(AffiliatedHospitalof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 01005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f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ying in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MethodsA total of 70 neurology department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Rehabilitation effect, comfort degre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Diet attention, medic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NDF score after nursing was lower than that in?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Scores of comfort degree in physiology, psycholog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service attitud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mfort nursing meet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needs of patients in neurological department and it improves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hospitalization comfort degree.
KEYWORDS:comfort nursing; neurology department; rehabilitation effect; comfort degree; satisfaction
收稿日期:2014-11-21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08-059-04DOI: 10.7619/jcmp.2015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