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河 李宏衛(wèi) 嚴成文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廣東廣州 510080)
廣東臺山地區(qū)復式基性巖脈特征分析
■張獻河 李宏衛(wèi) 嚴成文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廣東廣州 510080)
本文以野外現(xiàn)場調查為基礎,介紹了廣東臺山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復式基性巖脈的野外地質和地球化學特征。結合產狀與化學成分、稀土含量和分布曲線推斷,早期基性巖脈與區(qū)內花崗巖巖漿存在密切關系,很有可能源自同期巖漿的底部偏中基性成分部位,而晚期基性巖脈則來自更深的部位。
廣東臺山復式基性巖脈地質地球化學
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和新會兩地以古兜山界分隔,區(qū)域內出露大片花崗巖類,面積達數(shù)百平方公里,俗稱古兜山復式巖體。其主體巖性為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形成時代為中生代晚侏羅世。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花崗巖體中常見基性巖脈侵入,本文以臺山坂潭水庫尾所見的復式基性巖脈為例,揭露其野外地質特征和地球化學特征。
復式基性巖脈出露于廣東臺山坂潭水庫尾,小溪河床邊(點位:E112°54′18.1″;N22°11′03.4″),由于水流沖刷,露頭較好,巖石較新鮮。地表可見出露兩期基性巖,呈近于平行的多條脈體產出,寬度不等,一般約30cm,最寬者可見近3m。脈體總體走向約NE60°,傾向330°,傾角60-80°,巖石新鮮。從顏色和產狀可以將此處所見的基性巖脈分為兩期,晚期顏色較深,為灰黑色,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早期為深灰色,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二者截然接觸處。它們侵入的圍巖為主體為中粗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體,基性巖脈與花崗巖截然接觸,邊界常見呈“Z”字型鋸齒狀邊界。局部可見基性巖脈將花崗巖分割成巖塊,呈破網狀包裹巖體。表明基性巖脈沿早期張性破裂體系侵入。該露頭上還見發(fā)育一期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同樣以脈巖形態(tài)侵入于上述圍巖當中(圖1)。
圖1 復式花崗巖及復式中基性巖脈露頭接觸關系
本次調查對兩期花崗巖和復式基性巖脈都分別采集了地球化學成分分析樣品。經過化學分析(花崗巖與基性巖脈的化學成分見表1),早期中基性巖脈的SiO2含量為54.2%,晚期中基性巖脈的SiO2含量則是59.0%,成分相當于輝長閃長玢巖及閃長玢巖,證實了它們之間的復式巖脈的關系。
表1 基性巖脈與花崗巖主量元素表(含量單位為%)
表2 基性巖脈與花崗巖稀土元素表(含量單位為10-6)
圖2 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
分布。
目前對復式巖體稀土演化的研究表明,多次熔融造成晚期巖漿層上方的輕稀土虧損強烈,LREE/HREE比值低于早期巖體,配分曲線常為海鷗型,Eu異常更加顯著。
結合產狀與化學成分、稀土含量和分布曲線推斷,兩期花崗巖的成巖物質來源應該是一致的,而中基性巖脈與花崗巖巖漿存在密切關系,很有可能源自同期巖漿的底部偏中基性成分部位,晚期巖脈則來自更深的部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東1:5萬單水口鎮(zhèn)、三江、臺山縣、斗門鎮(zhèn)幅區(qū)調”項目成果,子項目編號為:12120113066000
[1]孫濤,周新民,陳培榮等.2003.南嶺東段中生代強過鋁花崗巖成因及其大地構造學意義.中國科學:D輯,33(12):1209~1219.
[2]陳國能等.2001.原地重熔及其地質效應.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40(3):95~ 99.
[3]陳國能等.2009.花崗巖成因--原地重熔與地殼演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5)-10-102-2
張獻河(1983~),男,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