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養(yǎng),李佩芳,王濤,程紅亮 指導:張道宗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四時皆有土”學術思想的臨床運用
孫培養(yǎng),李佩芳,王濤,程紅亮 指導:張道宗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四時皆有土;學術思想;張道宗
“四時皆有土”是由本院全國名老中醫(yī)張道宗教授首先提出的關于四時五行學說的觀點,是其學術思想之一。該學說強調“土”在四時中的地位,認為與五行中“土”對應的四時“長夏”是四季更替的集合體[1],從而賦予了“長夏”新的內涵。
1.1 狹義、廣義之長夏 四時中五行屬性為木、火、金、水的季節(jié)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其中春、秋、冬三季各占3月,夏季占2月。而四時中五行屬性為“土”的是長夏,僅占1月,在時間分配上與中醫(yī)基礎理論認為“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的重要地位極不相稱。再者,根據地支配合四季五行表,四季的五行分配上,“土”所對應為辰、未、戌、丑,在月份上分別是3、6、9、12月,“長夏”作為一個季節(jié),卻是不連貫的?;谝陨蟽牲c,張教授認為僅占1月的“長夏”為“狹義之長夏”。同時提出“長夏”為四時更替之際的統稱,即“長春(農歷3月)、長夏(農歷6月)、長秋(農歷9月)、長冬(農歷12月)”的集合體,合稱“四長”,此為“廣義之長夏”?!伴L春”為冬春之交,“長夏”為春夏之交,“長秋”為夏秋之交,“長冬”為秋冬之交。四時在“春—長夏—夏—長秋—秋—長冬—冬—長春—春”的循環(huán)中完成交替,“四長”可看成季節(jié)轉化中逐漸積累的量變過程,通過量的積累(“土”的過渡)才達到四季更替這一質的變化,故提出“四時皆有土”,與“土載四行”之說相符合。
1.2 “四長”的特點 長春、長夏、長秋、長冬為四時更替之際的統稱,而季節(jié)更替時正處于兩種性質不同的節(jié)氣相互轉化之時,多挾有雨水,表現出“濕”的特性。春夏之交的“長夏”,以春季的主氣“風”的特性為主;夏秋之交的“長秋”,以夏季的主氣“暑”的特性為主;秋冬之交的“長冬”,以秋季的主氣“燥”的特性為主;冬春之交的“長春”,以冬季的主氣“寒”的特性為主。但其間多夾雜“濕”氣,表現為“風濕”“暑濕”“燥濕”“寒濕”交加的特性??梢姟八拈L”為濕氣充斥、水氣漸升的季節(jié)替換之時,與“土”之濕性相吻合。因此,四時中“土”所對應的“四長”,在季節(jié)轉化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即“土”蘊藏于四時,進一步說明了“四時皆有土”。
2.1 從四時病角度論 基于“四時皆有土”,在臨床治療春、夏、秋、冬四時病的時候都要注重對脾土的調節(jié)和濕邪的治療,則收效更佳。
2.1.1 春季病 春季多風濕,故治療上祛風不可忽視利濕。例1:張某,男,45歲,2012年3月3日初診?;颊哳^痛反復發(fā)作10余年,加重1周。疼痛部位不定,呈游走性,每年春季多發(fā)?;颊咂剿毓ぷ鲏毫^大,血壓偏高,波動在150/90 mm Hg,未服用降壓藥。曾因頭痛多次就診于外院,排除器質性病變,診斷為“血管性頭痛”,藥物治療效果不顯,癥狀反復。1周前感受風寒后癥狀加重,發(fā)作頻繁,以右顳部搏動性疼痛為主,每天發(fā)作5~6次,每次持續(xù)0.5~1 h,伴情緒低落,脅肋脹滿,善嘆息,納差,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辨?。侯^痛;辨證:外感風邪,內風交并,郁阻頭竅。治療上予以祛風散寒、疏肝解郁的同時,健脾利濕。針灸處方:以督脈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百會、神庭、印堂、風池(雙)、太沖(雙)、列缺(雙)、外關(雙)、三陰交(雙)、足三里(雙),以上各穴毫針刺,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40m in,每天1次。中藥處方:川芎15 g、荊芥、炒白芷、羌活、菊花、蔓荊子、全蝎、藿香、佩蘭、砂仁、豆蔻各10 g,焦白術12 g,防風8 g,葛根20 g。7劑,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二診:2012年3月10日?;颊咴V頭痛癥狀逐漸減輕,納差等癥狀亦明顯改善。自測血壓波動在140/90 mm Hg,中藥原方再進7劑,針刺同前。三診:2012年3月17日?;颊哳^痛癥狀消失,納谷香,精神轉佳。自測血壓提示正常,波動在130/80mm Hg。上方繼服5劑,鞏固療效。并囑患者避風寒、暢情志。
頭痛,古稱“頭風”,風分內外,本案內外風相會客于脈道,經脈阻滯,不通則痛,發(fā)為頭痛,故宜內外同治?!岸矫}入絡腦”,故針灸以督脈穴百會、神庭、印堂醒腦開竅,風池穴外可疏散風寒,內可配太沖平肝熄風,“頭項尋列缺”,為遠道取穴。同時針刺外關穴通調三焦以利濕,三陰交、足三里健脾以利濕。中藥以川芎茶調散為基礎方,外疏風散寒,加用菊花、蔓荊子內疏肝解郁;全蝎搜風散瘀止痛。同時配伍藿香、佩蘭芳香化濕,白術、砂仁、豆蔻健脾利濕,以防頭痛纏綿不愈。
2.1.2 夏季病 夏季多暑濕,故治療上除暑熱之時要重視清濕。例2:鄧某,男,4歲,2011年7月12日初診?;純?0天前因天氣炎熱過食生冷及油膩之品,出現發(fā)熱、泄瀉、納差、惡心欲吐。曾于外院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診見:大便日行5~6次,穢臭,夾有不消化食物,發(fā)熱,體溫37.8℃,納差,時有惡心,舌苔中部厚膩。辨病:泄瀉;辨證:暑濕夾滯傷中,脾胃失調。治療上予以祛暑濕,化積滯,和脾胃。針灸處方:取足陽明胃經穴:天樞(雙)、梁丘(雙)、足三里(雙),以上各穴行平補平瀉之法,針刺得氣后雙側足三里穴加用溫針灸,留針20 m in,每天一次。中藥處方:廣陳皮、生葛根、川黃連、藿香、佩蘭、炒枳殼各3 g,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各4 g,蒼術、白術、姜半夏各10 g,茯苓、澤瀉各5 g。2劑水煎內服,每天一劑,分3~4次服。二診:2011年7月15日。服藥一劑后,體溫即恢復正常,兩劑后,白厚苔漸化,大便較稠,日行2~3次,食欲仍欠佳。改以健脾和中,消食開胃為主,調整中藥處方如下:藿香、佩蘭、廣陳皮、炒半夏各3 g,茯苓、雞內金、焦白術、炒谷芽各5 g,焦山楂、炒麥芽各4 g,薏苡仁8 g。3劑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3~4次服。3劑藥服完后,家屬來訴患兒飲食和大便均恢復正常,精神較佳。
本案例發(fā)于夏暑之時,患兒外感暑濕,內傷食滯,致脾胃不和。急則治其標,針灸取大腸募穴天樞通腑調便,胃經郄穴梁丘緩急止痛,溫灸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健脾和胃。中藥先以葛根芩連湯為基礎方加減,意在清熱解暑,祛暑和中。服藥2劑后,雖熱退便調,但仍泄瀉、納差,表明暑熱之邪雖去,然濕邪和積滯未盡,脾胃功能未復,故改為健脾和中開胃之品,獲效滿意。
2.1.3 秋季病 秋季多燥,故治療上潤燥的同時要適當理濕。例3:李某,38歲,女,2013年9月12日初診?;颊呖人?0余天,干咳、無痰,納差乏力,舌紅、苔薄,脈細。辨?。嚎人裕槐孀C:肺陰不足。治療予以潤肺止咳,同時配以健脾理濕。針灸處方:以督脈及相應背俞穴為主:大椎、身柱、至陽、大杼、風門、華佗夾脊穴、肺腧、脾俞、足三里、陰陵泉。以上各穴進針得氣后,后背放置艾盒,灸治30m in后取針,每天1次。中藥處方:野百合、南沙參、北沙參、訶子肉、炙桑白皮各12 g,麥冬、天花粉、苦杏仁、川貝母、清半夏、茯苓、焦白術各10 g,廣陳皮、砂仁(打碎)各6 g,生甘草5 g。5劑,藥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二診:2013年9月17日,患者咳嗽大減,納谷如常,針灸如上,中藥原方再進3劑而愈。
患者咳嗽發(fā)于秋冬之交,以燥邪傷肺、肺失宣降為主要病機,治療上以潤肺止咳為主,但潤燥之品有助濕之弊,故針灸處方中加用脾之背俞穴脾俞、胃經合穴足三里及脾經合穴陰陵泉,共奏健脾理濕之效。中藥以沙參麥冬湯為基礎方加減,其中百合、南北沙參、麥冬、天花粉滋養(yǎng)肺陰,杏仁、川貝母、清半夏潤肺化痰,訶子肉斂肺止咳,桑白皮清肺泄熱,同時加用廣陳皮、茯苓、焦白術、砂仁等理氣健脾之品,則療效更佳。
2.1.4 冬季病 冬季多寒濕,故治療上祛寒的同時也要除濕。例4:王某,男,52歲,2013年12月9日初診?;颊咦杂子邢∈?,10余年來哮喘不分季節(jié),稍動則咳嗽氣喘,近1周來受涼后哮喘又作,不能平臥,痰多色白,咯之不爽,伴納谷不香,舌淡、苔白,脈細。辨病:喘證;辨證:風寒夾痰,壅阻于肺。治療予以疏風散寒,除濕平喘。針灸處方:以相應背俞穴為主:定喘、大椎、華佗夾脊穴、風門、肺俞、膻中、豐隆、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以上各穴進針得氣后,后背放置艾盒,灸治30m in后取針,每天1次。中藥處方:炙麻黃、川貝母、炙紫菀、炙款冬花、炒葶藶子、射干、橘絡、橘皮各10 g,淡干姜8 g,北細辛4 g,杏仁、茯苓、炙枇杷葉各12 g,鵝管石(先下)30 g,生甘草6 g。5劑,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二診:2013年12月14日,氣急稍平,已能平臥,咳嗽已減,咯痰已爽,針灸如上,續(xù)服上方中藥7劑,咳喘均平。
患者系風寒夾痰阻于肺絡,肺氣不暢,通調失司,水濕泛濫,引發(fā)咳喘,故治療上除疏風散寒、止咳平喘外,再配合健脾祛濕之品,則效果更佳。針灸處方中定喘為治療喘證的經驗效穴,大椎、風門疏風散寒,肺俞為肺之背俞穴,配合氣會膻中疏通氣機,止咳平喘,豐隆為祛痰要穴,配合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共奏健脾祛濕之效?;颊呔没枷媰确?,復感客寒而引發(fā)舊疾,符合外寒內飲的小青龍湯證,故中藥以小青龍湯為基礎方加減。麻黃選炙麻黃減其發(fā)汗之功而增其止咳平喘之效;干姜、細辛溫肺化飲;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二者配伍對于咳喘無論新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川貝母既能止咳化痰,又能清熱潤肺,善治久咳痰喘之證;杏仁、茯苓二藥組合是張教授喜用對藥,杏仁苦微辛,性微溫,苦降肺氣,辛能宣散,有止咳平喘之功,為治療咳喘病之要藥,茯苓淡滲性平,具有健脾化痰除飲降逆之功,二藥配伍,行水飲、疏肺氣、止咳喘。鵝管石溫肺、炒葶藶瀉肺、炙枇杷葉清肺,配射干加強化痰平喘;同時配合橘絡、橘皮理氣化痰,氣行則痰消;甘草調和諸藥??v觀全方,外能治療風寒表證,內能兼顧寒飲水濕。
2.2 從五臟系統角度論 根據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系,脾五行屬土,“夫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病者,宜以脾胃為主”(《醫(yī)方考·脾胃門》)。脾旺于長夏,通于土氣,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其生化的水谷精微以奉養(yǎng),與長養(yǎng)萬物的土相似,故張教授認為治療五臟的疾病都要重視對“脾土”的調節(jié)。
2.2.1 脾與心 二者為母子關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例5:錢某,男,48歲,2013年3月7日初診?;颊叻磸臀鸽洳侩[痛4年,加重2周。就診時胃痛隱隱,食量漸減,食后腹脹,伴咽干口燥,渴不欲飲,頭暈乏力,五心煩熱,心悸不寐,小便赤,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辨病:胃痛;辨證:心火亢盛,胃陰不足。治療予以清心火,養(yǎng)胃陰,理氣止痛。中藥處方:生百合40 g,綠萼梅10 g,川楝子、白芍、玉竹、生地黃、甘草稍各15 g,沙參20 g,生麥芽、麥冬(朱砂拌)、酸棗仁、夜交藤各30 g,柏子仁12 g。5劑,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二診:2013年3月13日,患者胃痛已止,諸癥悉減,惟手足心熱,大便干,上方加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各15 g,續(xù)服5劑而愈。
心火生脾土,心火能暖脾土,但若心火過亢,又會致胃腑燥熱,胃陰被灼,出現心煩不寐,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大便不暢。這種因心火亢盛傷陰所致土燥之證,應泄心火與潤脾土并用,方能母子調和。中藥以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其中百合清心寧神;川楝子、綠萼梅理氣止痛;麥冬、生地黃、沙參、玉竹養(yǎng)陰益胃,其中麥冬(朱砂拌)是張教授經驗,將麥冬的養(yǎng)陰生津之效與朱砂鎮(zhèn)心安神之效融為一體,對治療不寐、癲狂等效果顯著;生麥芽健脾開胃;芍藥、甘草緩急止痛,亦是張教授經驗方中常用對藥,廣泛應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疼痛。同時配伍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颊叨\時胃痛已止,但手足心熱、大便干等陰虛證較突出,故加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等以加強清虛熱之功。
2.2.2 脾與肝 脾土的升清運化有賴于肝木的疏泄條達。例6:陳某,女,37歲,2013年5月16日初診,患者胃脘隱痛牽及兩脅3月。每于情緒波動時發(fā)病,伴噯氣、納差、大便干燥,舌淡、苔白,脈弦。辨?。何鸽渫?;辨證:肝胃不和,氣滯胃痛。治療予以調和肝脾,理氣止痛。中藥處方:白芍、香附、生谷芽、生麥芽各15 g,柴胡、枳殼、廣陳皮各10 g,白術12 g,黃連4 g,甘草5 g。7劑,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二診:2013年5月24日,胃脘及兩脅痛大減,諸癥明顯改善,上方續(xù)服7劑諸癥消失。
本例為“木不疏泄”,或稱為“肝脾不和”,治療上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中藥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其中芍藥配甘草緩急止痛,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陳皮、枳殼理氣和中;白術、生麥芽、谷麥芽健脾消食和胃;少佐黃連瀉肝郁之火。全方疏肝的同時不忘健脾,肝脾同調,達到防病傳變的目的。
2.2.3 脾與肺 二者為母子關系,脾為肺母。例7:吳某,女,58歲,2014年2月10日初診?;颊叻磸涂人?年,痰色白,晨起為重,大便溏瀉2年,日行2次,納谷欠佳,食后臍周痛,口苦喜熱飲,舌紅、苔微黃膩,脈寸微、關弦滑、尺沉弱。辨?。嚎人?;辨證:脾虛濕滯,痰阻于肺。治療予以溫中健脾,化痰止咳。中藥處方:黨參12 g,白術、茯苓各10 g,干姜、桂枝各6 g,炒白芥子、化橘紅、炙甘草各5 g,大棗4枚。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上方加減連服1月而痊愈。
本案例為子病及母,即因內傷或外感,使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調,出現咳嗽、痰多,日久損傷脾陽,致使運化不健,出現食欲不振、便溏等癥。痰濕乃因脾虛所致,脾虛為本,痰濕為標。故治療上以溫中健脾為主,祛濕化痰為輔,標本兼顧。方以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加減,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同時配伍干姜、桂枝溫肺化飲,白芥子利氣豁痰以治其標。
2.2.4 脾與腎 脾五行屬土,腎五行屬水,土克水。例8:王某,男,45歲,2013年1月6日就診?;颊咭颉奥阅I盂腎炎”“腎功能衰竭”就診入院。面色無華,面浮肢腫,惡心嘔吐,口中尿味,神疲乏力,納差腹脹,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大便溏瀉,小便頻短,舌暗、苔白膩,脈沉細。實驗室檢查:尿素氮31.4mm ol/L,血肌酐680.7μm ol/L。辨病:水腫;辨證:脾腎陽虛,邪毒瘀阻。治療予以溫補脾腎,化瘀泄?jié)?。中藥處方:紫河車、巴戟天、淫羊藿、白術各10 g,菟絲子、黃芪、熟地黃、枸杞子、丹參各15 g,陳皮6 g,蜈蚣3條,水蛭8 g。以上藥為主方加減,水煎內服,每天1劑,分2次服,治療2月,水腫減退,納谷增加,精神好轉,諸癥皆平,復查腎功能示:尿素氮12.4mm ol/L,血肌酐221.6μm ol/L。
本案例為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水濕泛濫,反克脾土,致脾陽不振而出現水腫、脹滿、食欲不振、四肢不溫,治宜培土制水。該中藥處方為張教授治療腎功能不全自擬方,其中紫河車、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陽,配枸杞子、熟地黃滋補腎陰,防溫補太過;黃芪、白術、陳皮健脾理氣,且黃芪有利水之功;同時配伍蜈蚣、水蛭、丹參化瘀通絡。全方溫補脾腎治其本,化瘀泄?jié)嶂纹錁耍瑯吮就味@效較佳。
[1]張道宗,韓為.試探四時中的“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3):1-2.
(責任編輯:駱歡歡)
R249
B
0256-7415(2015)06-0325-03
10.13457/j.cnki.jncm.2015.06.148
2015-01-02
全國名老中醫(yī)張道宗教授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yī)藥人教發(fā)(2011)41號];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粕裰静】平ㄔO項目[國中醫(yī)藥醫(yī)政發(fā)(2012)2號]
孫培養(yǎng)(1983-),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