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巖
(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高職英語教學往往忽視對于文化的教學,認為教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授,甚至是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文化教學無關,殊不知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是緊密相連的,互為促進、彼此相依的關系[1]。由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鮮明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導致其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表達方式、個人意識形態(tài)等等都不盡相同,折射到語言的表達上就會呈現(xiàn)差異性和民族性,如對其不加以研究、學習就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真正意義。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導入文化教學,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了解語言的異同,進而能夠完成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本民族文化,不能顧此失彼,也要從本民族文化角度出發(fā),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肯定,便于在對外交流時宣傳和介紹本民族文化,使西方能夠正確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真正實現(xiàn)相互的交流[2]。
首先,加強文化教育有利于對英語的使用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最直接、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達到有效的交流,加強彼此的了解,完成日常的社會交際,而文化確是語言有效使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在掌握語言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會對語言的正確運用和理解起到推動的作用,但如果情況反之,則會對語言起到反作用,限制和制約語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促進學生恰當應用英語,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3]。
其次,文化教育有利于樹立學生文化鑒別力和敏感度。絕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還沒有真正接觸過社會,視野還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辨別力,對事物或形態(tài)的認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理性地分析,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教育無疑會開拓學生的眼界,擴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和看待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做到既不盲目崇外,即摒棄以往認為外國的東西都是好的、只過洋節(jié)不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思想,也不一致對外、極度排斥,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學生不斷增強文化的敏感度,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鑒別力,實現(xiàn)揚棄能力的進一步完善。
最后,文化教育有利于促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應呈現(xiàn)多元、多面、多角度,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動力,驅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語學習與實踐中。通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運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高職英語課堂更生動、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更主動、積極,從而取得最佳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推動高職英語文化教學。
文化教育一直處于高職英語教學的邊緣位置,高職英語教師始終認為學生的英語基礎不是很好,還是應該加強學生的單詞、語法、寫作等方面的學習與訓練,而文化教育則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致使高職英語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視,更不必說真正的有效實施,而事實上,文化教育確是高職英語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催化劑,同時,也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使教學中的各個因子能夠相互融合、互相支撐,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高職英語文化教育進行研究和探討,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實施途徑,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優(yōu)化英語教學效果,實現(xiàn)高職英語教學的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效應[4]。
高職英語教材作為教師授課的根據(jù)和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在英語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以它為藍本進行課堂設計與安排,學生則以它為學習資料進行課前預習和準備,使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學習達成某種統(tǒng)一。高職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資源,并對其進行深度的挖掘,將文化教學內(nèi)容適時、恰當?shù)亓腥虢虒W范疇,實現(xiàn)文化的逐漸滲透,實現(xiàn)高職英語文化教育的目的[5]。
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多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英語教程》,以此教材第六單元的課文講授為例,課文的標題是Happy New Year,課文主要圍繞西方慶祝新年的方式而展開,教師即可以此為根基構建整堂課的文化教學。教師可以以中國慶祝新年的方式導入課文的講解,與美國或歐洲國家形成對比,使學生了解新年對中國人的特殊意義,而歐美人對圣誕節(jié)的獨特情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接下來的授課設計中,教師可將學生引入到中西方節(jié)日的學習中,告知學生中西方節(jié)日有異也有同,都有各自不同的來歷與淵源,如受到中國人盲目追捧的西方情人節(jié),實際上中國也有表達男女雙方不離不棄、相守永遠的七夕節(jié);西方有感恩節(jié),中國也有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的重陽節(jié);西方有做南瓜頭的萬圣節(jié),但中國也有表達對已逝親人緬懷、悼念的清明節(jié),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文化取向。教師繼而可安排學生進行中西方節(jié)日大討論,學生可根據(jù)個人對此主題的理解和認知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即使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與教師設計的不同,甚至相悖,教師也不應進行干預,應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只有在學生主動需要教師幫助時,教師才予以一定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主題的討論,既能打破課堂沉悶,激發(fā)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欲望,加強學生英語技能的操練,也能通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高職英語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對英語知識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肩負了傳承中國文化、介紹西方文化的重任,因此,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也應積極地加強文化傳播,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辨識。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高職英語教師要以“學生”求知的心態(tài)對待文化的探索與研究,應不斷汲取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以期提高自身的文化功底,更好地為學生展現(xiàn)和傳授文化的博大精深、絢爛多彩。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進行專門的文化方面的進修,更具體,更具條理性地開展學習,既能增加教師對課堂文化講授的信心,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導入,引導學生正視不同文化的利與弊,也能提升教師跨文化交際意識,更加得心應手面對高職英語教學,從而將自身所學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確保學生在日后英語的使用中能夠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英語第二課堂是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強大支撐。由于受到課堂教學的局限,某些英語教學內(nèi)容或英語技能不能得到充分地學習和訓練,就需要英語第二課堂作為課堂的延續(xù),完成課堂不能完成的內(nèi)容,開拓學生的英語視野,全方位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熱情,使學生在開放、自主、和諧的環(huán)境中綻放自己的英語光彩。因此,英語第二課堂也是文化傳播的極佳舞臺,是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陣地,應加以充分利用,以達到文化教育的多角度、全方位。
以英語第二課堂開展文化教育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可以是電影賞析,以電影最直觀的感受帶動學生感知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生活,如:電影《刮痧》從中西方不同的角度詮釋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導致對事物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從親情、道德、法律等角度反映兩種不同文化所產(chǎn)生的碰撞;電影《阿甘正傳》的文化視角折射出美國歷史上最為動蕩時期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并從宗教、個人價值、美國夢、種族觀等具體解讀美國的文化信息;電影《里約大冒險》為觀者提供了一場異國民族的語言、敘述方式、非語言等文化盛宴,也展示了2016 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地域風貌和風土人情;也可以是中西方文化專題講座,邀請相關的專家或學者、或是對此主題有深入研究的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不同的文化世界;也可以在全?;蛉洪_展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在板報中宣傳中西方文化知識、在校園廣播中播放相關文化的趣味雜談、在班級開展每周一名文化使者進行主題報告活動等等,使文化教育在全校范圍內(nèi)“開花結果”,擴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素質;也可以開展經(jīng)典文化作品賞析活動,教師可推薦帶有中西方文化特點的讀本或小說作品供學生閱讀,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完成作品的理解和文化認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文化的意識。
文化形式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間人們在頭腦中形成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導致的,即:中西方不同思維模式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處理事務的方式或對事物理解的異同,因此,在高職的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此進行詳細的講解與介紹,使學生們從本質上理解文化導致言語或行為上沖突的原因,從而能夠做到因地、因時、因情合理運用英語完成跨文化交際,實現(xiàn)溝通與交流的目的[6]。
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反映在日常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時間先后的表述上,中西方就完全相反,在我國唐代,詩人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的著名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見一斑,詩句中的“前”、“后”分別代表“過去”和“將來”,而在西方,back 表示的是過去,forward表示的是將來,從此處可直觀反映中西方思維的不同。除此之外,非直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中國人常以對方為中心,想對方之所想,盡可能地顧及對方的感受,甚至對對方無微不至的關懷、熱情滿滿,渴望得到親人、朋友、同事、社會等的認可,集體榮譽感強,而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個人主義思想強烈,渴望自由,不希望別人打擾自己的生活,個人利益和愿望的實現(xiàn)大于一切,因此當中國人面對一位看上去不舒服的西方人,中國人通常會表達自己的關心,建議對方要及時看醫(yī)生,按時吃藥,但西方人對此卻會很詫異,甚至是生氣,因為他會想你認為他病的很厲害、很嚴重;面對表揚、恭維,中國人會謙虛、推辭,認為自己還需要努力,而西方人會欣然接受,并表達謝意;當接受禮物時,中國人會在客人走之后再拆開禮物,一方面是中國人含蓄的性格,生怕在客人面前打開禮物給客人留下“貪婪”的印象。另一方面是為送禮物的客人著想,也不知客人是否愿意當所有人公開送的禮物,因此盡可能回避,不當面打開禮物。而西方人則完全相反,會馬上拆開禮物,還會連連稱贊,甚至向其他人展示。
高職英語的文化教育應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形式,通過高職英語教師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將文化教育注入到日常的教學中,既可以是合理運用教材導入文化教學,也可以深入學習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可以通過英語第二課堂的開展加強和拓寬文化教育的層面等,目的就是使學生在日后的英語使用中能夠自如運用進行跨文化交流,成為極具文化底蘊和修養(yǎng)的高技能人才。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呂巖.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及對策研究[J].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38-40.
[3] 錢敏.對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點思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3):49-51.
[4] 王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低效困境及出路探析[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6(4):54-57.
[5] 甘子超.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57-59.
[6] 周一書.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文教資料,2006(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