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藝 (上海建峰職業(yè)技術學院 200000)
淺析藏書票與藏書章的異同
單曉藝 (上海建峰職業(yè)技術學院 200000)
古往今來,人們?yōu)榱吮磉_對于書籍的熱愛和珍視之情,應運而生出許多作為書香情趣標志的藝術品,比如五百年前誕生于西方的藏書票(圖1-1),以及中國西漢時期就出現(xiàn)的藏書章(圖1-2),又稱藏書印。兩者出現(xiàn)的目的如出一轍,一個是西方上流人士為了證明自己的藏書歸己所有,而貼在書籍扉頁的精美畫票;一個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為了表明書籍所屬,而蓋在書上的標識性印章。藏書章的出現(xiàn)使得書籍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更像是一件具有了附加價值的收藏品。藏書章在它小小的空間里將篆刻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致,同時又涵蓋了藏書者的身份,藉此表明書籍所屬。而在歐洲衍生出的藏書票,利用版畫的制作程序與方法,將圖案與藏主信息制作成一幅幅小版畫,貼在書籍扉頁,同樣是為了表明書籍所屬。對于國人來說,藏書章是“國貨”“國粹”;藏書票則是“洋貨”,是“舶來品”。
圖1-1 傳統(tǒng)藏書票
圖1-2 藏書章
兩者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第一,均為書籍收藏者的標志。不論藏書票還是藏書章,兩者的目的與出發(fā)點相同,都是表明書籍收藏者和持有者身份的一種憑證。所以兩者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實用藝術。
第二,兩者的產生與發(fā)展都與其社會背景有關,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藏書章起源于唐,在宋元得以推廣,而至清明達極致。它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與中國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同時,古代的文人雅興也是催生出藏書章的重要因素。1而藏書票也與西方的印刷術、版畫的興起以及個人的藏書事業(yè)地蓬勃興起有關。當一切條件具備的時候,產生藏書章或者藏書票這樣與書籍文化密切相關的產物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同時兩者也具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第一,兩者的載體形式不同。藏書章和藏書票載體的形式不同,這主要與書籍的裝訂方式有關。
藏書章是隨著線裝書的出現(xiàn)而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線裝書輕薄柔軟的材質就決定了藏書章的形式特點。這種標志主人身份的印記需與書籍合二為一,所以選擇可以直接在書籍上留下文字印記的印章就再適合不過了,因此藏書章的載體是書籍本身。而西方最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書籍采用的紙質都比較厚重堅硬,比如印書紙或銅版紙等,封面也是采用硬的紙張裝訂,這種硬皮精裝的洋裝書不怕擠壓折疊,較適合粘貼的方式,而似乎也只有藏書票這樣精美絕倫的紙質藝術才配得上洋裝書的高貴。因此藏書票的載體則是另外單獨制作的票面。進入20世紀之后,我國的書籍以宣紙印制的愈來愈少,以洋紙印制的愈來愈多,這為藏書票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其實兩者載體形式的不同也體現(xiàn)了深刻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較為內斂的保守的文化,古代中國文化人心理更多的是對皇權的依附,缺乏獨立自主的個人意識;而西方文化則是一種外向的開放的文化,西方文化人心理是自由獨立的個體存在。
第二,兩者的歷史不同。印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便產生了。而藏書章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時期,隨著線裝書的出現(xiàn),文人喜歡在藏書上蓋上有自己的名字、別號、書齋名、館名等稱呼的印章,這便是藏書章。與之相比,藏書票就年輕得多,直到公元15世紀才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至今不過五百多年的歷史,而藏書票傳入中國更是不及百余年,相較之藏書章缺少一些歷史的積淀和底蘊。
圖1-3 現(xiàn)代藏書票
第三,兩者的藝術風格不同。首先,藏書章和藏書票的組成元素不同。藏書章通常是由簡單的文字組成,而且多為篆書,所以又稱“篆刻藝術”,沒有插圖,排版簡潔明了,創(chuàng)作手法簡單,要在有限的空間使印面充滿微妙的變化,即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大部分藏書章只刻上書主的名字或者書齋的名稱,也有刻有大量文字信息的,如明代祁承業(yè)的藏書印就刻有“淡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恒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癡,子孫益之守勿失?!边@樣內容豐富的印章較之只有單一名字的印章已經是有趣的多了,至于近代人的藏書章,則以所謂的“某某藏書”或“某某珍藏書籍之印”等居多,類似“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這樣純粹的藏書印記,已經多少受了西方藏書票的影響,與傳統(tǒng)的“讀書”“校書”“ 經眼”之類的圖記有了分別。
而藏主票相較之藏書章,組成元素就豐富有趣的多。方寸大小的票面上不僅有藏書票(圖1-3)的標志性文字“EXLIBRIS”、創(chuàng)作日期,還有票主或作者的名字或者代號,最主要的是有圖案的應用,藏書票的排版豐富、自由、活躍,可用的藝術元素極多,創(chuàng)作手法也靈活多變,一些復雜的藏書票還會同時使用好幾種創(chuàng)作手法。藏書票從風格主題上可分為古典主題、神話主題、《圣經》主題、音樂主題以及名人與肖像主題等。涵蓋的內容與題材更是相當廣泛,文學、藝術、宗教、人物、風景、動物、花草、民間傳說等無所不包,甚至還包括政治歷史事件,即所謂“圖像與文字并重,實用與欣賞結合”,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除了圖文并茂之外,藏書票還是一種類似微型版畫的藝術形式,還被賦予“紙上寶石”“版畫珍珠”之類的雅稱。
其次,藏書章通常只有簡單的一種顏色,色彩表現(xiàn)力弱。而藏書票今天在我國得以日漸盛行,與其豐富多變的色彩不無關系,除了圖文并茂外,還可以套印顏色,做出漸變、多色滲透、鮮艷、清麗、凝重、古雅等極多種效果,這些手段,使得藏書票有很強的色彩表現(xiàn)力與裝飾性。方寸之間,精致與奇妙盡顯。
第四,兩者的收藏價值不同。藏書票,在形式與圖案方面千變萬化。丟開書籍本身,僅僅對于這東西的收藏,就和郵票一樣,漫無止境。而藏書章,卻因形式的限制,除字句變動外,幾乎保持固定的規(guī)模。因此收藏藏書票的趣味性與意義遠超于收藏藏書章。
注釋:
1.在唐宋時期,隨著線裝書的出現(xiàn),文人喜歡在藏書上蓋上有自己的姓名、別號、書齋名、館名等稱呼的印章,即藏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