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婧
(棗莊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去中國的小船》之中國人形象及其意義
張淑婧
(棗莊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去中國的小船》主要講述了三個與“我”不期而遇的中國人的故事。村上春樹借筆下的三個中國人形象,與其說表達了其對中國人的愧疚,不如說其借中國人的遭遇,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并借此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及安于現(xiàn)狀的不作為。
去中國的小船;中國人;形象
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去中國的小船》,主要塑造了三個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與“我”不期而遇的中國人形象。有關(guān)這篇小說的寓意,藤井省三等人認為,小說中的中國是現(xiàn)實中的中國,小說借這三個中國人的遭遇,傳達了“我”對中國人的愧疚和不釋然;而青木保等人則認為,小說中的中國人只不過是個隱喻,小說本身與中國人毫無關(guān)系。[1]不過,村上春樹曾直言: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去中國的小船》,就是根據(jù)小時——在神戶的時候——我的親身體驗寫出來的。[2]由此而言,在這篇小說中,村上春樹借三個中國人的遭遇,與其說是表達了其對中國人的愧疚,不如說是其借此暗諷現(xiàn)實社會的荒誕,揭露人性的自私及安于現(xiàn)狀的不作為。
“努力去寫日本人的村上,往往習(xí)慣于用中國人作陪襯,或者說在一種下意識的比較中完成日本人的形象塑造。”[3](P121)《去中國的小船》刻畫了三個性格各異的中國人形象。在與這三個中國人的接觸過程中,“我”的個性形象得以逐漸凸顯出來。
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一個中國人,是“我”在參加小學(xué)模擬考試時所遇到的中國老師??荚嚨攸c對于當(dāng)時的“我”而言,“無異于天涯海角”,但正是在那個地方,讓“我”對中國人有了初步的實際感官印象。中國人的小學(xué)環(huán)境,并非如“我”腦海中所想象的那般臟兮兮,反而比“我們”的小學(xué)還要清爽。在此種環(huán)境中工作的中國老師“滿懷自豪感”。在考試前,中國老師激情澎湃地一再重申中日友好的話題,并再三叮囑學(xué)生們不要“亂寫亂畫”。但由于“我們”不斷地“沉默”,消極地對待中國老師不要“亂寫亂畫”的叮囑,致使其效果不甚理想。接下來,小說描寫“我”與女孩爭論,是否記得當(dāng)年在中國人小學(xué)的書桌上“亂寫亂畫”時,女孩終究不記得自己到底有沒有“亂寫亂畫”?!叭魏稳硕疾恢劣谟浀檬裁春脦啄昵巴睦锏淖雷由蟻y寫亂畫過沒有。事情早已過去,何況原本就怎么都無所謂的?!边@種對待“亂寫亂畫”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客觀上愈加凸顯了中國老師所遇到的尷尬處境。村上春樹此處或意在借“亂寫亂畫”,暗諷日本社會漠視日本在中國版圖上的“亂寫亂畫”。對于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犯下暴行的這段歷史,村上春樹并不持否定態(tài)度。作為作家,村上春樹追求事實的真相,但與此同時,他又不可能為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承擔(dān)責(zé)任。因此,僅僅“記住過去”,承認歷史,這便是他所能做到的。村上春樹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態(tài)度,與其文中“我”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值得注意的是,此部分文字中還出現(xiàn)了八個單獨成段的“沉默”。眾所周知,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有這么一句話:“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盵4]為喚醒民眾,魯迅指出了“沉默”的兩種前途:爆發(fā)或者滅亡。村上春樹曾在一次采訪中,針對自己曾讀過哪些中國文學(xué)作品時說道:“現(xiàn)在記得的小說家就是魯迅,其他的就記不清了。”[5]由此可見魯迅對他的影響。雖然小說中的“沉默”是否借鑒了魯迅的這種思想,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種“沉默”,卻為“我”后來安于現(xiàn)狀的不作為態(tài)度,奠定了基礎(chǔ)。正如黑古一夫所言:“曾因追求‘理想社會’而遭受挫折的青年人,開始放棄原有的向往社會‘發(fā)出異議與質(zhì)疑’的信條與立場,轉(zhuǎn)而滿足于隨遇而安?!盵6] (P121)
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二個中國人,是“我”在大學(xué)二年級打工時所認識的中國女大學(xué)生。這個中國女大學(xué)生盡管沉默寡言,但卻非常熱心。她的這種熱心影響了“我”,使“我”在干活時也開始變得熱心起來。但遺憾的是,“我”的熱心與中國女孩的熱心,在本質(zhì)上截然不同?!拔摇钡臒嵝脑谟诟玫孬@得薪水,而中國女孩的熱心,卻“迫近人之存在的根本”。“她的熱心里有一種奇妙的緊迫感,仿佛她周圍所有日常活動都因了這熱心而得以勉強合為一束并得以成立。”中國女孩的這種為了“存在”而表現(xiàn)出來的極端熱心,顯然屬于一種被迫性的畸形熱心。在中國女孩看來,若連這份熱心也沒有的話,她的生活勢必?zé)o法繼續(xù)。這種生存與熱心的畸形關(guān)系,透露出中國女孩生活處境與社會地位的糟糕。一個“生在日本,大陸、香港、臺灣一次也沒去過,中國話幾乎不會,英語呱呱叫”的中國女孩,因為其是“中國人”,故而莫名其妙地承受著日本社會帶給她的巨大壓力。黑古一夫曾提到:“村上春樹在內(nèi)心深處認為‘歧視’是最為人所憎惡的丑惡行為?!盵6](P107)由此可見,村上春樹此處借中國女孩的遭遇,意在批判現(xiàn)實社會的不公與“歧視”。為此,小說中通過“我”主動與中國女孩的交往,以表達“我”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抗議,凸顯出“我”抑或村上春樹對人際平等的追求。然而,“我”與中國女孩的交往并不順利,起因在于“我”與她分手時,“我”竟莫名其妙地將她送上了與其所要去的目的地相反方向的列車。此時,“我”的一切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面對意圖努力改變現(xiàn)狀的中國女孩,“我”想說些什么,但終究沒能開口?!斑@里終究不是我應(yīng)在的場所,這里沒有我的位置?!敝袊⒌倪@句話,一語擊中要害。雖不知她所說的場所,“是指日本這個國家,還是指黑漆漆宇宙中繞行不休的巖體”,但此時的“我”,恰因這一番話,而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我時常弄不清自己這個人是怎么回事,不明白自己在考慮什么如何考慮,以及追求什么。甚至自己有多大的力量,應(yīng)該怎樣使用都稀里糊涂。這種事一一細想起來,有時真的感到可怕。而一害怕,就只能考慮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變得十分自私,從而傷害別人,盡管我并不愿意?!币颉拔摇钡拿糟c自私無情,“我”最終傷害了新朋友。小說中盡管將這歸結(jié)為一個“愚蠢透頂、徹底致命的過失”,但與本性自私的“我”又怎會毫無干系?說到底,對自身未來都倍感迷惘的“我”,是根本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的。
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三個中國人,是若干年后與“我”再次重逢的一個“我”高中時期的中國同學(xué)。雖說是重逢,而“我”卻并不知他是誰,但對方卻能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拔摇睂ρ矍俺霈F(xiàn)的這個高中同學(xué)雖然沒有印象,但“我”卻一眼看出了他與常人的不同:端莊的樣貌,掩蓋不了他渾身上下給人的“磨損”的感覺。至于他為什么會給人以“磨損”的感覺,小說給出了兩方面的答案:一方面是因其自身的原因,他對過去所發(fā)生之事的種種不釋然,使其對現(xiàn)實倍感迷惘,故而他只能如軀殼般活著,沒有精神、靈魂;另一方面,則恐怕是由于社會對其的不眷顧,致使“很多糟糕的事湊在了一起”所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是天不佑人,“但原因歸結(jié)在我身上”。教養(yǎng)不差,成績也在“我”之上的高中同學(xué)時運卻如此不濟,最終淪落到推銷百科事典的地步,為生存而疲于奔命。即便如此,他仍難逃將來“沒事可干”的命運。于是,“我想對他說句什么”,“我想對他說的是有關(guān)中國人的,卻又未能弄清到底想說什么”,“即使現(xiàn)在,怕也還是什么也說不出”。由于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因而日本人對中國人總是有種莫名的距離感,總是莫名地想去排斥中國人。村上春樹曾說過:“因為我們是日本人,所以要為出生以前就已結(jié)束的戰(zhàn)爭負責(zé)?!盵5]村上春樹借筆下的“我”,想對那個高中時期的中國同學(xué)所說的關(guān)于中國人的事,或許與日本一直不愿對中國所說的那句話有關(guān),但最終“我”也沒有能說出口。至此,人性的自私、懦弱,顯露無疑。與高中時期的那個中國同學(xué)曾同環(huán)境成長的“我”,同樣也時運不佳?!拔摇痹?8歲,一個正值有思想有抱負的年齡時,焚燒了自己的希望,并將痛苦“用厚毛衣包起來埋進土里”。究其緣由,是現(xiàn)實中“無可捉摸的巨型城市”,葬送了“我”的理想。而與高中時期中國同學(xué)的意外重逢,讓“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與高中時期中國同學(xué)的遭遇竟相差無幾:同樣對未來充滿迷惘,對現(xiàn)實萬般無奈。于是,“我”才猛然意識到:“這里沒有我的位置”,“這里終究不是我應(yīng)在的場所”。
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一個中國老師,在學(xué)生考試前所說的那一番高亢激昂的話語,換來的卻是學(xué)生的漠視。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二個中國女孩,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甚至一次也沒有去過中國,卻只能繃著神經(jīng),為了生存而生存,并不斷地忍受別人無端的戲弄。小說中所描寫的第三個“我”高中時期的中國同學(xué),一個與“我”有著同樣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與“我”同樣成長生活的,且教養(yǎng)不差,人緣也好,成績也在“我”之上的一個優(yōu)秀青年,卻淪落到沿街推銷百科事典的地步。之所以如此,只因為他們是中國人!這是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面對不期而遇的三個中國人,“我”從最初的沉默不語,到對他們有好感,再到莫名的親切,一步一步拉近著與他們的距離,并嘗試與他們交流溝通。但這僅限于日常的溝通,對于一些深刻的話題,“我”則始終未能開口?!拔摇眱?nèi)心的欲望終究被現(xiàn)實的殘酷所戰(zhàn)勝,“我”只能安于現(xiàn)狀。
與三個中國人的不期而遇,漸漸地讓“我”看透了社會的荒誕,看破了自身的自私與懦弱,看清了自己與社會的格格不入。于是,“我”這才發(fā)現(xiàn),與那三個中國人一樣,“我”同樣游離于社會之外。這樣的身份,使“我”的生活變得頗為艱辛。因此,“我”開始討厭城市的生活,討厭一切映入眼簾的事物?!拔摇痹桨l(fā)覺得“這里沒有我的位置”。如同日本不是“中國人”應(yīng)在的場所一樣,“我”也同樣不適合生存在這樣一個地方。這里沒有“我”的位置。于是,“我”開始“望著東京街頭遙想中國”,遙想那僅僅屬于“我”一個人的中國?!拔摇遍_始尋找那么一個地方,一個可以真正容納我的地方。正是“我”與中國人不期而然的這諸多緣分,讓“我”對中國這個只存在于腦海中的國度有了自由的想象。由此,借助筆下的三個中國人形象,村上春樹塑造了一個虛幻的中國形象,并嘗試著用一種超脫于現(xiàn)實的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構(gòu)筑自身的意識世界。這一如村上春樹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以及對空虛世界幻像的執(zhí)著追尋,構(gòu)筑自我世界。
[1](日)村上春樹.去中國的小船[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林少華.為了靈魂的自由——村上春樹的文學(xué)世界[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3]尚一鷗.村上春樹小說藝術(shù)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4]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5]鄭樹森.我一向都比較反叛——專訪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J].聯(lián)合文學(xué),1993(1).
[6](日)黑古一夫.村上春樹轉(zhuǎn)換中的迷失[M].秦剛,王海藍,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責(zé)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On Chinese Image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Boat to China
ZhangShujing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ZaozhuangUniversity,Zaozhuang277160)
Boat to China focuses on the story of three Chinese people and “I” met accidently.As the hero in this work,the image of three Chinese people by Haruki Murakami express their guilt to Chinese people rather than by Chinese people’s encounter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and to reveal the selfish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omission.
boat to China;Chinese people;image
2014-12-20
山東省高等學(xué)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J14WD68)
張淑婧(1986—),女,山東棗莊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學(xué)研究。
I313.06
A
1673-1395 (2015)02-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