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友,鄒宏藝,董海平
楊紅,萬志剛
(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湖北 荊州 433300)
?
面頸部毛母質瘤47例臨床分析
曾劍友,鄒宏藝,董海平
楊紅,萬志剛
(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湖北 荊州 433300)
[摘要]目的:探討面頸部毛母質瘤的臨床特點。方法:醫(yī)院口腔科1987年至2010年收治的經(jīng)過術后病檢確診的毛母質瘤47例,分析其臨床表現(xiàn)、術前診斷、治療方式及效果。結果:毛母質瘤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無特征性的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術前誤診率高達85.1%;手術完整切除后無復發(fā)及惡變。結論:面頸部毛母質瘤極易誤診,目前尚無術前診斷的標準程序及可靠的客觀指標,完整的腫瘤切除手術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疑是病例,手術切口需考慮美學需求。
[關鍵詞]面頸部;毛母質瘤;診斷;治療
毛母質瘤(pilomatricoma,PM)又稱鈣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一種真皮深部與皮下脂肪交界處的良性腫瘤,來源于毛囊的毛基質細胞。面頸部毛囊豐富,是毛母質瘤的好發(fā)部位?,F(xiàn)對我院口腔科1987年至2010年收治的毛母質瘤47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47例中,男13例,女34例,男女比例1∶2.6;年齡2~47歲,平均年齡21.6歲,其中18歲以下44例。病程兩周至11年。病變發(fā)生于面部32例,頸部15例。
1.2臨床表現(xiàn)
病變均表現(xiàn)為皮下漸進生長無痛性硬結節(jié),直徑0.4~4.0cm,硬結與皮膚緊密粘連,可推動,質硬不可壓縮,無明顯壓痛,體位試驗陰性,表面皮膚色澤正?;蚵猿驶易仙?。47例病例中單發(fā)性腫物46例,另1例有3處腫物,均位于面部。經(jīng)詢問有2例疑似陽性家族史。
1.3診治情況
初診腫物待查12例,皮脂腺囊腫8例,腮腺混合瘤8例,血管畸形4例,纖維瘤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腫3例,淋巴結炎2例,毛母質瘤待查7例。19例病例曾在本院及外院反復行細胞穿刺學檢查,均無明確結果。所有病例腫塊均位于皮下,與正常組織邊界清楚,手術完整切除瘤體,切除標本均送病檢。
1.4組織病理學檢查
切除標本均為橢圓形或類圓形光滑腫塊,直徑0.7~3.2cm,表面均有較薄完整包膜,無分葉或結節(jié),表面呈褐色或黑色,質地偏硬,切割有沙粒感,斷面灰白呈易碎“石灰”狀。標本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切片、染色觀察。鏡檢見腫瘤有結締組織包膜包裹,主要由嗜堿性細胞和影細胞兩種細胞構成,另有少量介于這兩種細胞之間的過渡細胞,細胞間質為富于成纖維細胞的基地組織構成,可見異物巨細胞反應、骨化鈣化反應。
1.5轉歸
47例患者49個腫瘤行單存切除術,術后傷口均順利愈合,隨診年限4~9年,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及惡變病例。
2討論
毛母質瘤是一種好發(fā)于頭面部的良性腫瘤,發(fā)病機制不明,臨床少見,可發(fā)病于任何年齡,以青年女性為多。本組病例平均年齡21.6歲,男女比例1∶2.6,女性多于男性,與Julian的觀察結果一致[1]。毛母質瘤誤診率極高,術前誤診率達71%~100%[2,3],本組病例術前誤診率也高達85.1%(40/47)。國內(nèi)多篇文獻提及術前行細胞穿刺學檢 查能顯著降低誤診率[4,5],但本組病例中19例行細胞穿刺學檢查,均因腫物質地太硬無法取得有診斷意義的標本而未能提供診斷參考,提示細胞穿刺學檢查在此疾病的診斷所起的作用有待商榷。
所有病例均行手術探查,術中發(fā)現(xiàn)腫物表面有完整包膜包裹,界限清楚,與周邊正常組織質地差異明顯,較易完整摘除,術后傷口經(jīng)常規(guī)處理均能順利愈合。毛母質瘤術后極少復發(fā),癌變更為罕見[6,7],本組病例術后復診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及惡變。對于毛母質瘤病例,完整的腫瘤切除手術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本組病例的觀察證實了毛母質瘤無特征性的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關于術前診斷,既往文獻大部分都強調了術后標本病檢確診,對于術前診斷仍無標準程序及可靠的客觀指標。我們認為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無法較明確地歸類的皮下圓形或類圓形腫塊,應高度懷疑為毛母質瘤。對于面頸部此類疑似病例,手術切口需考慮美學需求。術前CT和MRI等影像學檢查也許會是有鑒別意義的診斷手段,我們將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做相關觀察。
[參考文獻]
[1]Julian C G, Bowers P W,A clinical review of 209 pilomatricomas[J].J Am Acad Dermatol,1989,39(2):191~195.
[2]Pirouzmanesh A, Reinisch JF, Gonzalez-Gomez I, et al. Pilomatricomas:a review of 346 cases[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2(7):1784~1789.
[3]何弘,高天文,李青,等.162例毛母質瘤誤診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3,19(2):126~127.
[4]裴學菊,柯芳,羅代珍,等.鈣化上皮瘤的針吸細胞學診斷[J].中華綜合醫(yī)學雜志,2001,2(1):82.
[5]劉宇飛,朱忠堯, 裴學菊,等.111例毛母質瘤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4,6(12):1668~1669.
[6]Duflo S, Nicollas R, Roman S,et al. Pilomatric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 in children:a study of 38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8,124(11):1239~1242.
[7]Bremens R M, Kvamme J M, Stalsberg H,et al. Pilomatricomas carcinoma with multiple metastases: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J Cancer,1999,35(3):433~437.
[編輯]一凡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409(2015)06-0040-02
[中圖分類號]R782
[作者簡介]曾劍友(1965-),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工作,1258767880@qq.com。
[收稿日期]2014-11-08
[引著格式]曾劍友,鄒宏藝,董海平,等. 面頸部毛母質瘤47例臨床回顧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12(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