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華
?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機制研究—基于上海、廣州、東莞、寧波的考察分析
金碧華
(浙江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已逐漸成為當前我國最重要的政府社會組織合作治理模式。上海、廣州、東莞、寧波等地方政府在實踐中開始注重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評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評估模式。當然,這些地方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評估機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基于“過程評估”需要,有必要厘清評估理念,將購買者、承接者、使用者作為評估機制建構的三個維度,并以此確定評估分析框架、評估主體、評估具體指標等,從而為我國各級政府完善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實踐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
政府;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
近年來,一個熱門的話題和學術聚焦——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日漸成為當前我國最重要的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模式[1]。所謂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指政府將自身可以直接提供的服務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并為此支付相應費用的公共服務運作模式。本質上,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為了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所帶來的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服務效率嚴重低下和質量層次不齊的困境。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政府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型,政府績效評估“從機構績效評估轉向公共服務績效評估”,以此來達到“推動政府改進公共服務質量和效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契約性管理[2]。從西方的發(fā)展經驗來看,為了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對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進行評估是“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和公共政策績效評估在實行服務外包的某些公共服務領域的具體應用”。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政府改革和新公共管理運動在為各國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評估機制在政府管理以及非政府組織管理領域的運用”,而當前的西方各國多數(shù)已由“行政國家”轉變?yōu)椤霸u估國家”[3]。與此相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針對公共服務轉向的政府改革也被提到日程上。從政府績效評估中逐漸凝練較為豐富的評估手段和方法,評估體系也開始建立。但是,由于文化心理、制度保障、體制建構以及技術工具等要素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在我國先天發(fā)育不足,后天行動無序和無力。因此,研究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對于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提供更好公共服務,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事、政社分開,建設服務型政府具有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有鑒于此,本論文通過對上海、廣州、東莞、寧波等四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評估實踐探索的實證分析,提煉主要經驗,總結存在問題,提出推進建立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的策略和重要舉措,為我國各級政府完善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實踐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
評估是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內在訴求和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陳錦堂先生所言:“評估的價值就在于讓人們對社會服務的過程與結果了解得更為清楚?!u估的目的就是:使政策決策、資源利用、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延續(xù)變得更加有利于人的發(fā)展”[4]。這無疑讓我們意識到評估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轉變政府角色和職能,促進公共財政體系建設。評估的制度意義首先在于促進政府從“管治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促進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形成?!胺照崩碚搹娬{政府行政應滿足于社會公共需求,政府所有政策和行為應符合公眾的愿望,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服務[5]。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評估的目的就在于保證政府職能轉變中服務供給的針對性,促進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建設。此外,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建構,有助于建立公開、透明、合理、公平的公共財政體系。通過科學的過程評估,實現(xiàn)財政資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實質上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用市場機制來克服政府失靈。通過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可以讓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杠桿,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也可以聚集社會組織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術來生產多元化、差異化的公共服務,既降低了財政負擔,也滿足了公眾的需求。當然,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有利于將公共責任機制引入到社會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制定博弈規(guī)則,運用競爭、監(jiān)督和激勵等方式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效率、效益、質量和水平,保證社會公共服務目標的實現(xiàn)。
3.推動公共服務市場化,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fā)展。事實上,由社會組織來彌補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已成為當前政府治理模式轉變的風向標。當然,在推動公用服務市場化的同時,實現(xiàn)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務最佳供給,還必須保證社會組織的有序健康發(fā)展。正如薩拉蒙認為,非政府組織等志愿部門作為一種對政治機制和市場機制的補充機制,并沒有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富有效率,而是存在很多缺陷[6]。在這里,可以說對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進行評估,本身就是為了社會組織自身發(fā)展。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要求加強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評估,通過評估使社會組織財務更加透明、治理結構更加完善、運行質量更加高效。
4.促進合作治理,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本質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僅僅是在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市場化)和社會志愿機制(社會化),也不僅僅是公共服務生產職能與治理資源的主體間轉移(去行政化),而是公共服務秩序中一系列角色意識、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互動結構的變遷,是政社關系從單向依賴到雙向互動、從行政指令向契約合作的整體轉型過程(契約化)[7]。換言之,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不僅僅是受“效率最大化”市場法則影響、“公共性”精神支配或政府“理性安排”的技術改革與“流程再造”,而且是政府與社會全面互動的必然產物[7]。除有助于對公共服務過程和結果進行控制和改進,還能夠促進政府與社會合作共贏,重塑兩者之間關系。
伴隨著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逐步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模式,公平、質量、效率等公共行政價值開始回歸。至2003年以來,上海、廣州、東莞、寧波等地方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探索不斷深入,領域不斷延展,形式不斷多樣,同時在實踐中開始注重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評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評估模式。
(一)上海的實踐
真正意義上,開創(chuàng)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先例的是1996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社會發(fā)展局購買“羅山市民會館”的服務。此后,上海市各級政府在多個領域開展購買公共服務的工作。同時,上海市也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通過建立專門的評估辦法,達到對購買公共服務過程的規(guī)范和保障。2012年以來上海市相繼頒布《上海市市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目錄(2013 年度)》、《上海社區(qū)公益服務招投標項目評估指標體系(暫行)》以及《社區(qū)公益服務項目績效評估導則》。這些文件出臺標志著上海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整體制度以及評估機制雛形初步形成。
上海在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評估實踐中采取的是“政府承擔、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xiàn)”的運作模式?!霸u估兌現(xiàn)”的主要理念是強化評估,關注績效,評估體系基本屬于“誰購買,誰評估”的做法。具體探索有:在評估辦法上,通常采取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相結合方式進行,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在評估內容上,涉及項目的完成情況、財務狀況、服務滿意率等,既關注項目自身效果,也關注項目的外部影響和社會效應;在評估節(jié)點上,分為前期評估、階段性評估、中期評估和總體評估,確保項目能夠及時調整和完善;在評估運用上,普遍規(guī)定必須在評估通過后才能支付合同全部資金,注重通過評估結果來改進項目和提升社會組織能力[8]。
(二)廣州的實踐
總體來看,廣州公共服務改革呈現(xiàn)的是“躍進式”的發(fā)展特征。目前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以項目化、專業(yè)化、多元化和綜合化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模式。在發(fā)展同時,也初步建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至2008年以來,廣州相繼頒布《廣州市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考核評估方案》、《廣州市街道社區(qū)綜合服務中心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流程規(guī)范(試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暫行辦法》等規(guī)范文件,進一步明確政府購買服務評估的重要性,同時對考核評估范圍、主體、標準、辦法、程序等進行規(guī)定。
廣州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中主要做法有:(1)評估適用范圍。評估適用于全部或部分運用財政資金(含政府管理的社會資金)向社會組織或有關服務機構購買的社會服務項目;(2)考核評估主體。對服務項目的考核評估,既可以由購買方專門組織成立的考核評估小組負責具體實施,也可引入第三方進行具體的考核評估;(3)考核評估標準。具體從專業(yè)服務標準、服務量及服務成果標準、服務質量標準、服務項目管理標準等四方面進行考察、評價;(4)考核評估方法。采取進行多樣化的綜合考核評估。對服務項目的考核評估包括審閱文件、面談、觀察、抽查等方法。(5)考核評估實施程序。包括前期、中期和期末評估。中期和期末評估又包括機構自評和政府的考核評估。
(三)東莞的實踐
早在2009年,東莞就開始探索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近年來,東莞在大力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發(fā)展時,著重借鑒深圳和香港經驗,注重評估工作,突出和培育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至2010年以來,東莞市相繼制定了《東莞市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綜合評估辦法(試行)》、《東莞市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考核評估實施辦法(試行)》、《東莞市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暫行辦法》等規(guī)范性文件,明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需要注重績效考核評價,強化過程控制,引入獨立第三方實施績效評價。
目前東莞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中的評估內容主要有:(1)評估范圍。評估范圍主要是對服務合同履行情況、項目目標達成度、社會效益、受益群體滿意度等情況進行檢查、評價;(2)考核主體。考核評估由市、鎮(zhèn)(街道)社會工作主管部門牽頭并負責統(tǒng)籌組織,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具體實施。參與評估主體包括市、鎮(zhèn)(街道)社會工作主管部門、行業(yè)管理機構、具體使用社會工作服務的用人單位、第三方評估機構、督導、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一線社工以及服務對象;(3)考核內容。既包括過程指標,也包括結果指標;既包括客觀指標,也包括主觀指標;(4)考核過程。包括前期、中期和期末評估。中期和期末評估分為機構自查、實地檢查、聯(lián)合驗收三個步驟進行。
(四)寧波的實踐
寧波是全國較早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地區(qū)之一。近幾年來,寧波積極嘗試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加大對購買公共服務整個過程的評估和管控。至2006年以來,寧波相繼發(fā)布《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實行政府采購的工作意見》、《寧波市政府服務外包暫行辦法》、《關于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規(guī)范全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行為,對評估考核和項目績效考評做了原則性規(guī)定。
目前寧波市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做法主要有:(1)明晰權責,提高效益。明晰政府、社會組織、服務對象三方權利和義務。在注重社會效益同時,發(fā)揮績效考評等激勵機制作用,以確保政府購買的服務低價、優(yōu)質、高效;(2)公開透明,強化監(jiān)督。堅持公平公正,向社會公開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執(zhí)行標準、考評辦法、服務效果等內容;(3)倡導競爭,規(guī)范有序。啟動對社會組織的評估,從社會組織的基礎條件、內部治理、工作績效等方面進行審查,明確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向4A級(含)以上評估等級的社會組織購買服務;(4)實施項目績效考評。制定考核標準,由區(qū)相關職能部門會同區(qū)社會工作業(yè)務主管部門、專家組,根據合同要求和考核標準進行評估考核;(5)建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發(fā)布《城市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工作績效評估辦法》,明確考核指標體系分為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工作體系評估指標和群眾滿意度測評指標兩大部分。
無論是布朗、波特斯克還是史密斯都把評估貫穿于公共服務購買的全過程,都認為評估是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關鍵一環(huán)[9]。事實上,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能否成功,政府評估是否到位是關鍵要素之一。
(一)反思:現(xiàn)實矛盾與問題
當前上海、廣州、東莞、寧波等地方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探索仍處于探索階段,還遠沒有達到常態(tài)化、制度化、標準化、法制化,由于缺乏對評估的全面思考,評估指標體系缺失,評估執(zhí)行過程難以把控,有時甚至導致政府缺位與越位。主要表現(xiàn)在:
1.評估理念急需轉變。目前四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如火如荼,但是,由于評估理念未能得到科學、準確、深入的認識,評估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現(xiàn)有:(1)有規(guī)則,無行動。多數(shù)地方政府都相繼制定評估辦法,但是由于觀念上將購買公共服務當作政府的內部行為,社會組織成為政府部門的延伸,使得所謂的評估成為了一種“時尚”,只有紙面內容卻無實際行動;(2)有行動,無對接。這里是指多數(shù)政府對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進行評估,但評估隨意性很大,評估涉及的相關部門并沒有對接起來。此外,當前評估過程中對于績效、效率、效益、公平以及質量的認識比較混亂,評估的目的性比較混亂,導致無法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
2.評估基本框架需建立,評估機制需規(guī)范。首先,由于對評估的非理性認識,導致在實踐中始終無法形成統(tǒng)一、有序、合理、科學的評估基本框架。事實上,正是因為對于政府角色、政府責任、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等缺乏深度認識,難以明晰“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等之間關系,評估結構被人為曲解,評估基本框架不能發(fā)揮正功能;其次,多數(shù)地方政府的評估機制在原則、評價對象、標準、方式上比較混亂。在評估原則上往往實踐中受制于“過程控制”思維,嚴重影響評估專業(yè)性和權威性;在評價對象上基本集中于對服務績效評估,忽視對相關政府部門進行評估;在評估標準上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tǒng)和詳細的評估標準;在評估方式上主要以聽取匯報和檢查為主,主觀性較強,缺乏公信力。
3.評估指標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評估維度和評估指標設計是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在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評估指標過于籠統(tǒng)簡化。目前各地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要么簡單,要么就缺乏針對性。由于缺乏對評估的全程把控,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基本指向結果評估,諸如需求評估、過程評估以及成本—效益評估都不被重視;二是目前的評估定性評估居多,定量評估相對較少。由于定量評估缺乏,使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在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缺乏組織戰(zhàn)略能力評估,缺乏對組織能力的評估,特別是戰(zhàn)略發(fā)展能力的評估;四是評估指標的設計重視不夠,缺乏對關鍵評估指標的設計。
4.第三方評估的介入需要常態(tài)化。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在積極倡導第三方評估介入,但是常態(tài)化的第三方評估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第三方評估組織獨立性不夠。多數(shù)是由民政部門發(fā)起或以民政部門主導,帶有官方背景。這使得第三方評估機構從一開始就缺乏權威性的基礎,易受制于管理上的關聯(lián);二是第三方評估組織專業(yè)性不強。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應當是專業(yè)性的、獲得較為廣泛社會認同的權威機構。根據國外的經驗,第三方評估機構應具備專業(yè)技能,客觀和中立的評估方式,管理科學,信息透明,在專業(yè)人士主持和運作下開展工作。反觀我國的第三方評估組織,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還有待提升[10]。
(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的建構
1.評估機制的基本理念。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是一個帶有價值和技術導向性的綜合“評估過程”,是政府最終根據社會公眾服務需求設定目標和評估指標,對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的執(zhí)行過程、結果及社會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提出改進建議的一系列過程。在這里,過程評估重在評估項目的整體活動和全部過程,旨在了解公共服務的執(zhí)行和服務活動的實際情況??茖W、合理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要求對政府購買服務的全過程進行資料收集、加工和分析處理,全面、系統(tǒng)、客觀、準確地反映政府購買服務的真實情況。正如劉小康認為,當代中國公共服務實踐中存在諸多“怪相”的根源在于公共服務體制缺陷。他從公共服務過程的角度,提出公共服務全程評估的概念,即對公共服務需求-供給-結果整個過程的評估[11]。周俊提出了評估與監(jiān)管的基本框架,包括主體、內容與運行機制。他認為評估是對購買全程進行評價和估算,以為決策提供依據[12]。因此,除了繼續(xù)加強“過程管理”,真正地將政府從繁重的具體事務管理轉變到過程控制,還應該高度重視“過程評估”,以保證政府管理的可持續(xù)性和有效性。
2.評估機制的分析框架。黃春蕾、閆婷認為基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特定的適用范圍及其與市場的緊密聯(lián)系,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估與政府績效評估、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公共政策績效評估等有所區(qū)別[2]。準確的講,“過程管理”和“過程評估”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的基本分析框架與政府績效評估有很大區(qū)別。前者需要考慮四方面要素,一是公共服務具備較廣的消費市場;二是政府有購買的意愿;三是社會組織和企事業(yè)單位有能力承擔購買職能;四是購買的公共服務能夠做到定性和量化方式評估,實行項目過程化管理。當然,王浦劬曾提出“三元一體”分析框架,認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這一過程涉及公共服務的供給、生產與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這一分析框架即為“購買者-承接者-使用者”[13];任建新、李潔認為購買公共服務主要涉及四方面主體,即財政部門(資金撥付者、監(jiān)管者)、職能部門(提供者、購買者、激勵者和監(jiān)督者)、企業(yè)或者非營利組織(生產者、承接者)以及社會公眾(使用者、消費者)[14]。我們認為王浦劬的觀點比較符合實際,也就是說,在公共服務的供給過程中,基于“過程管理”和“過程評估”需要,有必要將購買者、承接者、使用者的行動過程作為評估的主要組成部分。
3.評估主體的選擇。如前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包括供給、生產和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上述環(huán)節(jié)則對應公共服務的購買者(供給者)、承接者(生產者)和使用者(消費者)三類利益相關者。毫無疑問,作為公共服務的購買方,政府部門需要考察公共服務外包的實際效果,必然成為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的發(fā)起人、組織者、實施者,乃至主導者;社會組織作為公共服務的承接者和生產者,其自我評估可以提高評估的效率,節(jié)省了評估成本,而且還可以根據服務環(huán)境變化及時進行自我調節(jié);公民作為公共服務評估主體,可以最直觀地體現(xiàn)評估的滿意特征。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主體。除了上述三者之外,獨立第三方參與評估是對購買者(供給者)、承接者(生產者)和使用者(消費者)等評估主體的有力補充。第三方機構既可以是專業(yè)性社會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法律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專業(yè)調查公司等專業(yè)機構,也可以是專家獨立評估委員會??傊?,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應該堅持多元評估主體相結合原則,需要通過擴大評估主體范圍并合理確定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和第三方評估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結構。當然,在評估過程中,還需要對各個評估主體意見的客觀性進行甄別,并合理設置不同主體意見的影響權重[15]。
4.評估具體指標的確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的具體維度主要從購買者(供給者)、承接者(生產者)和使用者(消費者)三個服務對象方面確定。當然,在制定具體的評估指標,需要考慮公共服務的特點、公共服務通過項目制體現(xiàn)的屬性,以及項目的成本、管理過程和產出結果等。(1)在“政府購買者(供給者)”方面,設置3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公共服務供給者的能力及投入、有效的購買和監(jiān)管約束機制和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效益等?!肮卜展┙o者的能力及投入”一級指標下設置公共服務范圍和服務規(guī)劃、政府的人員數(shù)量及其投入、政府的時間投入、政府的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的擁有情況等5個二級指標;“有效的購買和監(jiān)管約束機制”一級指標下設置合適的公共服務購買范圍、項目制的推進及目標明確性、合理的購買程序、指導監(jiān)督的有效性等4個二級指標;“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效益”一級指標下設置預期社會目標及其實現(xiàn)程度、公共服務的社會影響度等2個二級指標;(2)在“社會組織承接者(生產者)”方面,設置4個一級指標,分別是社會組織的組織基礎、內部治理能力、外部治理能力和財務運作能力等。在“組織基礎”一級指標下設置組織結構、規(guī)模條件、資產情況、組織特征等4個二級指標;在“內部治理能力”一級指標下設置戰(zhàn)略計劃與管理、內務運作情況、人力資源情況等3個二級指標;在“外部治理能力”一級指標下設置項目能力、服務質量、客戶關系等3個二級指標;在“財務運作能力”一級指標下設置預決算體系、資金籌集能力、財務信息公開3個二級指標;(3)在“服務受眾使用者(消費者)”方面,設置2個一級指標,分別是服務受眾的覆蓋面、服務受眾的滿意度等。在“服務受眾覆蓋面”一級指標下設置服務受眾的數(shù)量、服務受眾的類型等2個二級指標;在“服務受眾滿意度”一級指標下設置服務受眾期望、服務績效考評、服務受眾感知價值、服務滿意度、服務受眾抱怨、服務受眾對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信任等6個二級指標。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市場化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已在世界許多國家被確立為重要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不僅如此,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行政學家B·蓋伊·彼得斯還指出,為了提高政府的效率、效益和效能,讓政府為公民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要針對傳統(tǒng)的政府治理模式進行不同形式的改革,才能減少政府的成本支出,提高行政效率和社會服務水平[16]。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工作以及評估機制的建構,正是對占主流的依賴性非競爭性購買公共服務形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有鑒于我國各地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基礎和路徑大相徑庭,如何探索建立一套統(tǒng)一又具有較強地方適應性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機制,是一個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楊柯.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發(fā)展困境及道路選擇[J].理論月刊,2013(1):123.
[2] 黃春蕾,閆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研究述評[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6):47-48.
[3] 劉傳銘.社會組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社會組織,2013(4):43.
[4] 陳錦堂.香港社會服務評估與審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6.
[5] 潘興子.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20.
[6] 馬全中.非政府組織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和路徑選擇[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2(11):27-28.
[7] 金竹青.公共服務流程再造:中國政府流程再造的新趨勢[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5):28-29.
[8] 肖春平,曾永和.上海:探索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J].中國社會組織,2013(10):15.
[9] 邰鵬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困境破解[J].學習與實踐,2013(8):108.
[10] 王曉瓊.政府購買中的公共服務的質量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2:28.
[11] 劉小康.當代中國公共服務實踐反思[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6):45.
[12] 周俊.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評估與監(jiān)管[M].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2013:12.
[13] (美)萊斯特·M·薩拉蒙.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M].王浦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4.
[14] 任建新,李潔.上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發(fā)展方向:獨立性購買[N].東方早報,2012-12-04.
[15] 魏中龍.政府購買服務的運作和效率評估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11:84.
[16] B·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夏宏圖,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
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s Purchased by Government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s——The Research Based on Shanghai,Guangzhou,Dongguan,Ningbo
JIN BIHUA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s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governanc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Shanghai, Guangzhou, Dongguan, Ningbo and some other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provided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practice, forming some evaluation mod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ertainly, such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ion stage, and such evaluation mechanism has not really been establishe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need of "process eval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evaluation, and regard the purchaser, contractor, and user as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determin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alysis framework, evaluation subject, specific evaluation, etc. Such actions would provide operabl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e of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s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purchase; public services;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D669
A
1008-472X(2015)05-0010-07
2015-03-15
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13NDJC115YB)
金碧華(1978-),男,浙江富陽人,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社區(qū)社會組織。
本文推薦專家:
馮國境,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會管理等。
馬良,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非營利組織、青少年社會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