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瑛
(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英國天才插畫大師奧博利·比亞茲萊的作品探析
鄭瑛
(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比亞茲萊是英國新運動時期的一位藝術天才,尤其是在插畫上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天賦。他的線條剛勁有力,簡潔大方、韻律十足,會根據(jù)不同的構思用不同形式的線條。他畫作的具體形象和抽象思維完美融合,寓意詼諧諷刺,風格多種多樣以及加入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成就了他獨一無二的風格特征。他觀察事物視角特殊、構圖形式獨特以及用著各種不同含義的元素構成了一個不一樣的比亞茲萊,展示著他厭世疾俗心理和敢做敢為的個性。
黑白線描;新藝術運動;詼諧諷刺;個性
19世紀初,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yè)革命促使了商品的批量生產,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導致了工藝美術運動的發(fā)展。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 era 1837年-1901年)的英國在歷史上空前繁榮,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雖然當時英國處于鼎盛時期,但是社會矛盾也十分突出。如倫敦為例,表面上它看起來是一個非常謙卑有禮的紳士社會,但是其實卻是一個保守的道德制度和開放的思潮極度不協(xié)調、人性十分壓抑、藏污納垢、社會階級矛極度盾突出的時期。19世紀末的西方,出現(xiàn)了“世紀末”①這一流行詞匯,“世紀末”不單單是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它被賦予了另一種文化含義,它包含了一切不按傳統(tǒng)規(guī)范出牌的事物和行為。英國王朝即將由盛至衰,對于大多數(shù)當時處于迷茫不知的人們來說,他們極度享受著帝國的強大所帶來的生活樂趣。并且,不管在藝術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抨擊和排斥陳舊的思想觀念,導致19世紀英國的社會道德和藝術審美等各個方面都相當?shù)拿堋H藗兊男睦砬榫w極度復雜,對于未來,人們既向往又懷念,既憧憬又迷茫,但也是總是會有一些有遠見的人能夠清楚地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比亞茲萊,這位有著藝術嗅覺的人感覺到時代變遷的前兆,緊跟時代的步伐,用流暢老練的線條和黑白的簡單裝飾引導人們對新藝術形式的審美,用詭異華麗的造型抨擊著當時社會的虛偽。其實也表達了他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和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及厭惡。
圖1 比亞茲萊
奧博利·比亞茲萊(Aubrey-Beardsley 1872-1898年)(圖1)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國南部的一座沿海城市布萊頓,一個金銀匠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并沒有給他一個十分富有的家庭,他的母親為了維持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面做家庭教師,只有少部分的精力陪其兒女。比亞茲萊有一個僅僅比自己大一歲的姐姐,姐弟兩人感情極好。缺乏母愛的他卻很喜歡和姐姐呆在一起,對于女性他即渴望又害怕,或許正因為這種幾乎病態(tài)的心理使他有著獨具一格創(chuàng)造形式和風格特征。對于一個七歲就得了當時視為絕癥——肺結核的比亞茲萊,在身體和心理也承受的極大煎熬的同時,卻在音樂和美術上都表現(xiàn)了驚人的天分。不但如此,他還十分喜歡看書,從小他就開始大量閱讀英國文學作品,也為以后的插畫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小時候,比亞茲萊的母親會在空閑時教自己兒女彈鋼琴,雖然發(fā)現(xiàn)了他的音樂天賦,但因為病情反復,母親不得不送他到一個沒有一點音樂環(huán)境但卻適合養(yǎng)病的地方上學。因此在藝術上從未受到正規(guī)教育。雖然如此,比亞茲萊的藝術天賦從未停止,12歲的他無師自通,對繪畫的得心應手,通過自己的感覺能畫出畫面感很成熟的速寫,并偶爾還可以賣掉賺點零花錢。1889年,16歲的比亞茲萊中學畢業(yè)后來搬到倫敦。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先后在一家測量局和保險公司工作做過。他不喜歡這兩份職業(yè),所以即使久病纏身,他還一直堅持著自己興趣,一邊打工一邊在一個工作室里學習人體繪畫。1891年,19歲的他拜訪了他人生中的伯樂,著名的畫家伯恩·瓊斯(Sir 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年)在看了他的幾幅畫作之后發(fā)現(xiàn)了他的非凡才華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鼓勵他走向職業(yè)畫家的道路。伯恩·瓊斯曾對比亞茲萊說過:“凡屬任何一位藝術家所必備的素質,大自然全部賜給你了,我從不輕易規(guī)勸任何人以藝術為職業(yè),但您是意外,因為我不能不勸您去從事藝術工作。”同時,伯恩一瓊斯還為他找了專門的夜校學習繪畫技能,這也是比亞茲萊這一生唯一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2個月??梢哉f,比亞茲萊在藝術上的造詣完全就是靠著自己藝術的天賦和對繪畫的執(zhí)著及熱愛。與此同時,比亞茲萊開始一邊學習一邊創(chuàng)作,1892年20歲的比亞茲萊接受了出版商鄧特的邀請為《亞瑟王之死》畫插圖的任務。這一本書的插圖創(chuàng)作使得比亞茲萊不但獲得了250磅的報酬也讓他小有成就,促使了比亞茲萊決心走向職業(yè)畫家的道路。1898年,在比亞茲萊聲名大振的時候,卻被上帝無情的帶離了這個世界,年僅26歲。
比亞茲萊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每天都在爭分奪秒,這個僅僅只有26年生命的人卻留下了大量的惹人爭議的創(chuàng)作。雖然每天他都承受著病痛的折磨,身體極度虛弱,但是他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力如大海一般永不枯竭。比亞茲萊的插畫只有黑白兩色,線條流暢有理,畫面詼諧諷刺,卻能看出他的創(chuàng)作里面有著新藝術運動的影子,有著日本浮世繪的精神、也有著希臘的瓶畫和“洛可可”時代的裝飾風格,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獨特的自我風格藝術形式,人們無法把他的作品簡單的歸類于任何一派。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它可以是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拉菲爾前派風格,也可以是日本版畫風格,希臘瓶畫風格……但他永遠都是比亞茲萊。”比亞茲萊在創(chuàng)作插畫時是十分尊重文學作品的,但又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作手段,絕不照搬,無論是背景還是人物,他都對其有深層的觀察和理解,乍然一看可能無法接受,但仔細一品會發(fā)現(xiàn)它的形象和意境渾然一體,含義更加深刻明顯,不拘于形的造型惟妙惟肖。
(一)線條靈活多變
比亞茲來的創(chuàng)作多不勝數(shù),但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的作品線條都是豐富生動的。在繪畫中,一幅成功的作品構圖、線條、色彩都是十分重要的。構圖,這位天生的插畫大師在小小年紀時就已經(jīng)憑著自己敏銳的藝術嗅覺早就十分嫻熟了。色彩,比亞茲萊的作品都是黑白灰,再無其他的顏色,所以比亞茲萊的線條的運用可謂是爐火純青,靈活多變了。(圖2)是1893——1894年比亞茲萊為《亞瑟王之死》配的插圖。仔細觀察這幅圖的線條會發(fā)現(xiàn),堅硬筆直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外形,仿佛當看到亞瑟王死了之后,他的動作也開始僵硬而遲緩了。方形的外框、方形文字的配置和黑黑白白的方形圖案,這些元素的搭配本來會使得畫面堅硬呆板,但是,比亞茲萊聰明地在畫面外圍加入了大量的花草裝飾,整齊規(guī)律,靈動優(yōu)美的纏繞著,再用方形外框統(tǒng)一整體畫面,瞬間使得整幅作品生動和諧起來。不僅如此,在很多創(chuàng)作里面,(如圖3、4)比亞茲萊都是很巧妙地運用著各種形式的線條,使原本簡單的畫面看起來靈動生氣了?;蛟S藝術都是相通的,這些線條就如他仿佛將過人音樂天分運用到插畫里了一樣,起伏多變,鏗鏘有力卻有靈活優(yōu)美讓人陶醉。等這些柔美彎曲的線條仿佛能打破沉睡的黑夜一般,使得畫面朝氣勃勃。
圖2 《亞瑟王致死》插圖1
圖3 《亞瑟王致死》插圖2
圖4 《亞瑟王致死》插圖5 1893年-1894年
(二)黑白虛實明確
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色彩的研究上也是各有造詣,但是比亞茲萊來仿佛天生就是色盲一般,他的畫只有黑白,卻在構圖和虛實的表達上不輸于任何一幅有顏色的插畫。如(圖5)是1895年《黃皮卷》的插圖《濃咖啡》,畫面正立坐著兩名婦人,一黑一白。黑色婦人端莊的坐著仿佛用余光看著自己的左邊,而右邊白色的婦人毫不掩飾自己的行為傾著身子和她看著同一個方向。這幅畫畫面感很有意思,首先他用面勾勒出左邊婦人的黑色衣服,用點的形式畫出頭部,而白色衣服的婦人卻與其完全相反,用了黑色面勾出頭部,用點畫出衣服。比亞茲萊這樣匠心獨具的天才,不但使畫面黑白的對比強烈,虛實也是十分自然,畫意也變得極度的生動有趣。(圖6)是1895年《洛克之劫》的插圖,趨勢于幾乎平分的黑白畫面,緊密的直線描繪出灰黑的底板,墻上的圖案全是用點構成,若有若無的退到其后。除開人物,在畫面上白色墻面的右邊用著緊密的線條畫出類似于留聲機灰黑圖案壓著,下半部分左邊堆放著很多白色的書本。如此巧妙的安排,若有若無的黑白虛實對稱著,畫面也就更加和諧靈動了。在如(圖7)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總之,在比亞茲萊的黑白世界里,是最能表達此時無“色”更有“色”的。
圖5 《濃咖啡》插圖1895年
圖6 拜倫祈禱《洛克之劫》插圖1895年
圖7 《朱文諾諷刺詩集》插圖1897年
圖8 《蘇林實話集》插圖未使用1894年
(三)意義詼諧諷刺
比亞茲萊的線描不僅僅是靈動生趣,也更多的反應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比亞茲萊的畫面不單單是黑白明顯,也批判著當時的人們的墮落和偽善。19世紀中后期,英國貴族過著歌舞升平的生活,每天出入各種宴會舞廳。維多利亞時期女性服裝極其的奢華和繁重,要優(yōu)雅的行走都需人攙扶,男人必須有所謂的紳士風度,就連小孩子也不能活潑的玩耍,都是規(guī)矩的坐著。想來這樣的社會在比亞茲萊心理是極其厭惡的,他的畫里婦女打扮華麗卻顯得病態(tài)。所謂的紳士都成為了小丑或帶著面具,這些都是夸張地諷刺了他們的虛偽,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在比亞茲萊的畫里,嬰兒的形象也更加讓人印象深刻,(圖8)所示,1894年的《蘇格林實話集》的插畫,一名婦人仿佛抱著剛出生的嬰兒,而周圍卻有著各種可怕的怪物虎視眈眈的看著一個還未完全成形的胚胎嬰兒,嬰兒正惡狠狠的看著婦人,意義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極度的厭惡和害怕。在如黑貓在西方一般都是象征著死亡、厄運等。比亞茲萊一直都受著病痛的折磨,很多畫作都是在病房完成的,(圖9)1894年《黑貓》這幅插圖里,是一位婦人頭上面有一只面目猙獰的黑貓,而婦人顯露出一種無法反抗聽天由命的絕望。這些都是比亞茲萊的真實心理感受,在自己情緒無法釋放的時候就寄托于插畫之中,表達著自己的對于對現(xiàn)實的害怕和厭惡,對病情的絕望和無奈。這種有寓意的畫法在比亞茲萊的畫作里面比比皆是,如孔雀紋樣的運用,孔雀在西方象征著淫穢,放蕩。(圖10)是比亞茲萊畫的《名妓梳頭》,整幅畫面就連鏡子都看不到,一個上半身裸露的女人,姿勢妖嬈,下半身特意留白著孔雀羽毛紋樣的黑色長裙,畫面寓意不得而知,整個畫面隱晦卻和諧。比亞茲萊在畫里用著多樣手法抨擊的當時的社會,各種諷刺之意詼諧明顯,表達著自己最真實的心理感受,也詮釋了當時最真實的社會現(xiàn)象。
圖9 《黑貓》插圖1894年
圖10 名妓梳妝
比亞茲萊的作品看似簡單,但是畫面唯美而寓意詼諧,他批判當時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蛟S他想做一個唯美主義者,但是,他的唯美里透露出的不是那些值得歌頌瞻仰的世間美好,而是怪誕、死亡、殘暴、淫穢等等一切世界的黑暗面。他用夸張的手法去抨擊這社會的陰暗,從反方面去歌頌向往著人世的美好。他的作品出現(xiàn)的從來不是什么各種純凈的天使,更多的是死神和象征欲望的潘神。他黑白的線描畫稿描繪著地獄般的景象,僅僅只是黑白的畫作散發(fā)著邪惡,卻又充滿著無窮的魅力。他喜歡在黑暗中創(chuàng)作,即使是白天都會拉上窗簾,點根蠟燭,或許這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他是邪惡的呈現(xiàn)者,只有在黑暗的黑夜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些隱藏于人世間的黑暗面。在他的作品里,沒有繽紛的色彩,沒有過多的修飾,有著巧妙的設計心思和夸張隱晦的諷刺。然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什么奇幻臆想,是社會的具象,是人心不可測的深處最真實的本能。
注釋:
①世紀末:指某一社會的沒落階段或某一個世紀的最后階段。
[1]比亞茲萊編(英).張恒(譯).比亞茲萊:最后的通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楊甜.比亞茲萊插圖藝術探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3.
[3]王衛(wèi)軍.品讀“瘋狂天才”——比亞茲萊的黑白世界[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9).
J218.5
A
1005-5312(2015)20-0063-03
鄭瑛(1990-),女,湖南永州人,2012年畢業(yè)于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現(xiàn)為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13級研究生,主修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