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琴
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推斷
宋亦琴
文言文因其年代久遠(yuǎn),缺乏語言環(huán)境,總給學(xué)生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很難“親近”。但是文言文又是高考的必考項目,對于學(xué)生來說是不可回避的。于是很多學(xué)生見到文言文就頭疼,更有甚者見文言文就“死”!雖然文言文看似高不可攀,但其實文言文的理解、翻譯,文段的把握等主要靠的就是實詞的理解?!犊荚囌f明》中對古詩文閱讀的考查要求之一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以,文言文實詞的理解是閱讀文言文的關(guān)鍵。本文主要介紹幾種常見的文言文詞義推斷方法。
縱觀歷年高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于教材,掌握好教材,就能為閱讀文言文奠定基礎(chǔ)。每當(dāng)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首先要想到聯(lián)系自己學(xué)過的課文知識,將自己所學(xué)遷移到新的文言閱讀中。
如“旋有淮平知縣縋城而下乞降”句中“縋”的意思可以聯(lián)系《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的“縋”,解釋成“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
可見,及時積累教材中學(xué)過的典型的實詞意義并將其靈活運(yùn)用、遷移到課外的文言文閱讀中對我們在考試實戰(zhàn)中非常重要,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成語從古漢語而來,其中保留了古漢語許多實詞的用法。如“欲蓋彌彰”的“彰”解釋為“清楚”,我們在《勸學(xué)》里就有學(xué)到“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钡摹罢谩本褪墙忉尦伞扒宄薄N覀內(nèi)裟芾矛F(xiàn)在掌握的成語中的某些語素的含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無疑是閱讀文言文的一條捷徑。因此在學(xué)習(xí)中一定要注意積累、整理一些常見的成語及其中的重要語素含義,學(xué)習(xí)和考試時就能事半功倍。
如《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速”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不速之客”的“速”來推知其意思為“招致”。再如2014年廣東卷第5題的B項“將論囚”中“論”可根據(jù)成語“論功行賞”中的“論”解釋為“衡量、評定”。
在漢語語法中,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dāng),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狀語由副詞充當(dāng)。某個詞可以依據(jù)它們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來判斷它的詞性,進(jìn)而推知它的意義。
如: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14年重慶卷)
A.屆期先生黎明起,掃庭除(除:臺階)
B.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C.群丐請從之任所(之:前往)
D.時邑多盜,群丐間作偵探(間:間或)
此題選D項。D項“間”此處作狀語用,所以確定為副詞,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因此,正確認(rèn)知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可以幫助我們的推知該詞的詞性,順利解題。
文言文中對偶句、并列詞句很多,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通過對稱位置上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可以推知處于相同位置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14年北京卷)
A.愿有所記(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顯用之(常:曾經(jīng))
此題B項“覆溺之虞”的“虞”的意思與上句中“風(fēng)波之恐”的“恐”意思相近,可解釋成“擔(dān)憂、擔(dān)心”。
語境包括了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內(nèi)部語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外部語境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語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據(jù)上下文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推斷出該詞的含義。如2014年湖南卷第5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縉紳大夫游與西山,必造其廬焉(造:建造)
B.非獨以其色之潔白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濟(jì)之以雪(濟(jì):加上)
D.以屋名雪,詎不韙歟(韙:正確)
根據(jù)上下文可知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縉紳大夫只是來拜訪他的雪屋。所以A項“縉紳大夫游與西山,必造其廬焉”中的“造”是“造訪”的意思,這是根據(jù)語境分析而得。要把握一個實詞的含義,決不能離開它生存的語境,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yīng)、解釋,或暗示關(guān)系,這恰恰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文言文閱讀中遇到的一些“攔路虎”,我們只要掌握適當(dāng)?shù)姆椒?,就能“手中有米巧做炊”?/p>
宋亦琴,教師,現(xiàn)居江蘇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