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湘君,詹皖生
(1.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生工作處;2.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院辦公室,廣西 桂林 541004)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實踐
□劉莉湘君1,詹皖生2
(1.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生工作處;2.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院辦公室,廣西 桂林 541004)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以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并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重要的心理學力量,它超越了消極心理學,成為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價值。在積極心理學導向下,通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體驗法、案例法、團體活動法等教學實踐,對增強大學生積極情感、塑造大學生積極人格、促進大學生人際和諧等進行了積極探索。
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學實踐
(一)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簡介
心理學自獨立為學科以后有三項主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實幸福。①“二戰(zhàn)”后,大部分心理學工作者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領域,并以醫(yī)生治療病人身體疾病的模式來對待人類的心理問題,這種病理式心理學(又稱消極心理學,pathology psychology)通過對心理問題的修復(如修復個體損壞的行為習慣、思想動機、童年陰影等)來達到促使人獲得心理健康的目的。消極心理學在治愈人類心理問題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類發(fā)展更為重要的使命——如何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實幸福以及如何讓生命過的更有意義,卻沒有得到重視和發(fā)展。消極心理學以心理問題為中心,傳播和渲染的多是消極的心理體驗,而當代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并不僅僅是去除人類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助人幸??鞓凡⑿纬闪己玫男睦砘蛐袨槟J?。沒有心理問題的人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同樣去除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也并非就能自然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積極心理學正是以改變這種偏向問題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20世紀中后期,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Martin E.P.Seligman)從習得無助研究轉(zhuǎn)向習得樂觀,在對樂觀、幸福生活三成分理論等實證研究中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從病態(tài)心理的研究和治療擴展到人類幸福和美德的科學上,從而將積極心理學提升到了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價值地位上。
(二)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吸納了眾多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成果,沿用心理學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質(zhì)性研究的方法和技術(shù),根植于社會應用領域,以實證的方法探索、發(fā)現(xiàn)、驗證和預測人類走向幸福和完善的途徑。其主要研究領域為:1.積極體驗。主要研究積極情感(positive feeling,如愉快、欣喜等)、積極心境(positive state,如富樂、心醉神迷等)、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樂觀和希望等人類主觀層次的積極體驗。2.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六大美德(包括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jié)制、卓越),其中又包括了好奇心、創(chuàng)新性、愛的能力、勇氣、寬恕、人際交往技巧等24種主要的積極人格特質(zhì)。積極心理學把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和培養(yǎng)個體的自尊作為培養(yǎng)個體積極人格(即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徑。3.積極的社會制度。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如積極的國家制度、積極的工作制度、積極教育、積極的家庭系統(tǒng)等,使這些積極的外在因素對個體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一)我國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與反思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長期以來受消極心理學主導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也在課程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模式等暴露了固有的問題,存在著把課程中心偏向于心理障礙的鑒定、心理問題解決的傾向,存在著在目標方面重診斷和矯正輕發(fā)展、在過程方面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效果方面重定性的描述輕定量的測試的問題。②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授課教師往往把普通學生當做“有心理問題”的授課對象,過于強調(diào)心理障礙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積極人格培養(yǎng)與積極行為訓練等更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大部分高校雖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消極心理學導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卻治標不治本,效果乏善可陳。
201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guān)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文),教育部闡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并對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做了明確指示。作為現(xiàn)代學校教學的一直基本形式,課堂教學在我國目前高校專業(yè)課程中運用得非常普遍。學科教學取向下,課堂教學常常變成單純學科知識的傳輸:教師只是根據(jù)知識的邏輯性和教學的便利性選取教學內(nèi)容,照本宣科地教授制定內(nèi)容;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達成。以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健康課程力求在活動、體驗、思考和領悟中使學生獲得終身發(fā)展的智慧,積極認知自我,用積極心態(tài)解讀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問題,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加強自身的積極因素和潛能的開發(fā),幫助學生解決成長和發(fā)展中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增強其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從而激發(fā)自身內(nèi)在的積極品質(zhì),學會創(chuàng)造幸福、分析快樂,提升生命的最佳狀態(tài),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fā)展。鑒于此,筆者嘗試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可行性探索, 并在實踐層面進行積極的嘗試。
(二)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實踐
1.開展體驗教學法,增強大學生積極情感體驗
積極心理學導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課堂應是這樣的課堂:只要走進課堂,就像走進情感豐富的世界,走進思維碰撞的海洋,不知不覺你就沉醉了、忘情了,教師樂教、學生了學,人人都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主張的“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又稱“沉浸體驗”),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并將它定義為人們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并能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驗,同時認為“心流體驗”一般是個體從當前所從事的活動中直接獲得的,回憶或想象等則不能產(chǎn)生這種體驗。積極心理導向下的心理健康課程體驗教學,是教師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互動體驗,學習與提升主觀幸福感,最終掌握調(diào)節(jié)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技能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操作程序為: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問題——互動體驗——總結(jié)分析。
例如:在讓大學生學習《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章節(jié)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哈佛大學《幸福課》中講述了“蒂姆的故事”。蒂姆從小學開始,忙碌的人生就開始了。老師和父母總是告誡他要認真學習,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蒂姆雖然不喜歡學校,但是仍然努力學習品學兼優(yōu),逐漸接納了大人的價值觀并深信不疑,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都會變好的??墒钱斒盏戒浫⊥ㄖ獣鴽]幾天,激動過后的蒂姆又陷入焦慮和壓力中。大學畢業(yè)后他興奮地告訴自己,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是工作充滿了壓力,當他擁有豪宅、名車、存款一輩子也用不完時,他被身邊人認定為成功地典型。但是蒂姆并不快樂,并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很快,他有感到了對生活的厭倦。
問題導入: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常常是如果成績?nèi)珒?yōu),家長和老師就會獎勵你;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板就會發(fā)獎金。人們常常關(guān)注和不斷追尋下一個目標,導致終生盲目追求。如果你是蒂姆,你有什么感想?(或你在蒂姆的身上是否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影子”?)什么是快樂?快樂與幸福是否等同?
互動體驗:《幸福賬本》、《情緒萬花筒》、《創(chuàng)造心流》、《樂觀大妙招》等團體心理活動。
自我總結(jié):學生暢所欲言地談情境學習與活動體驗后的感想和感受,推薦學生進行課后深度自學(《積極心理學——關(guān)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幸福心理學》等),讓每位學生寫下本章的學習心得。
2.開展案例教學法,塑造大學生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導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強調(diào)健全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并認為任何個體的人格均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當人格的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表現(xiàn)出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機能時,便容易形成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具體研究了45種積極人格品質(zhì),包括樂觀、愛、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關(guān)注未來等,并歸納出積極人格的三個特點:內(nèi)部心理和諧發(fā)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發(fā)展友誼;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yè)上。在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常常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結(jié)合某主題的學習,選取具有啟發(fā)性(學生常見的問題)的案例或新聞,鼓勵學生查閱有關(guān)資料,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對案例進行討論,形成自己的思考意見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篩選出令人滿意的行為模仿標準。并通過課堂組間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集思廣益,引導學生構(gòu)建自己的觀念體系。具體操作程序是:案例呈現(xiàn)——主動學習——小組協(xié)作——建構(gòu)提升。
例如:在學習《大學生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或《生命教育》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用多媒體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案例:田甜,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現(xiàn)北京田甜動畫工作室總經(jīng)理。12歲時遭入室搶劫的歹徒割斷了頸髓,導致全身高位癱瘓。小女孩沒有因生活的不幸遭遇而沉淪,她意志堅強聰明好學,每天躺在床上用嘴咬著筷子堅持打電腦,年復一年,小女孩終于在電腦世界里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了小有名氣的“大閃客”,2000年開始接觸FLASH動畫,作品《沒有愛的地方?jīng)]有天堂》等在全國大賽中獲獎。2003年MTV作品《不變》獲得傲旗MTV精選FLASH大賽一等獎,2005年成為中央電視臺《快樂驛站》欄目合作伙伴,制作了近百部相聲小品動畫。曾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中國十大閃客。
自主學習:根據(jù)教師講解的積極心理學“心理韌性”(Resilience,大陸學者稱之為“心理彈性”、“心理韌性”、“韌性”、“靈活性”、“抗挫性”等。臺灣學者稱“復原力”,香港學者譯為“抗逆力”、“壓彈”等。指個人在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及其重大生活壓力的良好適應,即一個人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理論和,在自主學習階段獨立思考人生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完成《生命的底色》、《不做受害人》等個人練習。
小組協(xié)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組,組內(nèi)開展《生死對話》、《攜手走出陰霾》等團體心理訓練;全班再次分成兩個大組,正方與反方分別以“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挫折不利于成長”為題,每組成員學習本章的內(nèi)容,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資源查閱案例,讓學生充分討論:造成挫折的各類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確面對人生的各種挫折?
總結(jié)提升: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jié),引導學生把本章節(jié)學習后的收獲總結(jié)出來。并鼓勵學生課后利用參考資源《韌性——尋找壓力之下的韌性》、《恢復力》等進行深度學習。
3.開展團體輔導訓練法,促進大學生人際和諧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人際關(guān)系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增強主觀幸福感的體驗:如張靈等以大學生為對象專門研究了人際關(guān)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生活滿意度和人際關(guān)系困擾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積極情感和人際交談困擾、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呈顯著相關(guān),消極情感和人際關(guān)系困擾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孟萬金教材)大學生在各類人際團體中,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技巧,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意識。因此,積極心理學導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可以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shù)(如團體游戲、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行為示范與訓練等),以營造積極、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前提,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途徑開展促進大學生人際和諧的教學活動。團體輔導訓練法的具體操作程序為:引發(fā)興趣——情感體驗與感知——自我探索——領悟內(nèi)化——練習遷移。
例如:在學習《大學生人際交往原則及技巧》這一章節(jié),我們采用了如下的團體心理活動設計,操作步驟為:
引發(fā)興趣:情景劇表演《友誼的內(nèi)涵》,根據(jù)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分別扮演友誼中的6類朋友:成就你的朋友、支持你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牽線搭橋的朋友、聽你傾訴的朋友、吃喝玩樂的朋友。思考:那種是真正的友誼,友誼的內(nèi)涵包括了什么核心元素?
情感體驗與感知:《早班車廂的故事》,體驗真誠開放內(nèi)心才能走進別人心靈世界的交友原則。
自我探索:《走出圈外》,學會表達與傾聽。在練習紙(紙上有4個由大到小的同心圓)完成如下練習: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安靜下來;然后,看著手中的這張紙,請在最外圈寫出:生活中你感到最開心、滿足、快樂,但很少跟人說的一件事;在第二圈寫下:生活中你很不開心、很感傷心、難過,但很少跟人說的一件事;在第三個圈內(nèi)寫下:我想結(jié)交的朋友的5條標準,為什么?在最內(nèi)的一個圈里,用三個形容詞來概括你覺得最能代表自己的人格特質(zhì)。完成后兩兩一組分別扮演表達者和傾聽者,將以上完成的內(nèi)容向?qū)Ψ絻A訴。
教師請學生代表發(fā)表擔任傾訴者和傾聽者的感受??偨Y(jié):開發(fā)內(nèi)心,并學習與人交談時真誠的態(tài)度和尊重對方的原則,靈活運用傾聽技巧,增強人際交往的技能。
領會內(nèi)化:從《希臘神話故事:諷刺神》中體會人無完人,不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他人過于苛求;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多體諒和寬容他人。
練習遷移:《友情健身操》等團體心理游戲。教師總結(jié):美好的友誼與人際關(guān)系,不僅需要原則約束,同樣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付出真誠、用心感受、真心接納和理解,積極實踐,一定能收獲真正的友誼!
很多研究表明,參與程度高、內(nèi)心體驗深刻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獲得真正的實效。課堂教學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輸,對于處在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根據(jù)心理健康課程的具體特點,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導向的積極嘗試。 ■
注:
① 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4):107
② 石文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宜賓師院學報,2011,(9):96
[1]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無助、習得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 對心理學發(fā)展的貢獻[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4):562-566.
[2]周飛生.改進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56.
[3]樊富珉.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75.
[4]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89.
[5]王春娜,金鵬.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體系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33.
[6]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189.
[7]劉正榮,陳家麟.論科學構(gòu)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J].揚州大學學報,2005,(4):36.
【責任編輯 吳慶豐】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about the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Li xiang-jun1, ZHAN Wan-sheng2
(1. Dept. of Student Affairs; 2. University Office,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
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human virtue and potential, and to help all people get happiness as a goal of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strength, it transcends the negative psychology, becomes the core value of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 such as the experience method, case method and group activities method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explores the way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s, shap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so on.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teaching practice
G444
A
1004-4671(2015)03-0143-05
2015-02-02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研究》(2013ZZ017)階段性成果。
劉莉湘君(1978~),女,湖南益陽人。講師,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心理方向碩士,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