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靖羽
奉化市中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止咳散治療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臨床研究
汪靖羽
奉化市中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目的:觀察止咳散治療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效果。方法:選擇180例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服用止咳散,對照組采用酮替芬、氨茶堿、舒喘靈等西藥治療。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改善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的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8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改善率高于對照組,萊塞斯特咳嗽生活質量問卷(LCQ)各維度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止咳散治療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不適癥狀,緩解咳嗽程度,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的預后與恢復。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中醫(yī)療法;風寒束肺型;止咳散
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即“感冒后咳嗽”,是指由于病原體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現(xiàn)繼發(fā)性咳嗽,且感染緩解后,咳嗽癥狀依然存在。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多為慢性咳嗽的病因,其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多與炎癥因素、氣道高反應等有關[1]。目前,臨床上對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多采用β2受體激動劑或中樞鎮(zhèn)咳藥,但是其實際應用可能會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或藥物依賴性等,而中藥則可避免西醫(yī)治療的上述缺點。本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止咳散治療的效果,總結如下。
1.1 診斷標準 咳嗽重,咳痰色白、稀薄,發(fā)熱無汗,咽喉腫痛,口舌干燥并呈紅色。
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中醫(yī)辨證屬風寒束肺型。癥見:咳嗽痰白而稀,惡寒發(fā)熱、頭痛,全身酸楚,舌苔薄白,脈浮。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以上,性別不限;病程3~8周;符合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風寒束肺型。
1.4 排除標準 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或咳嗽變異性哮喘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支氣管哮喘癥狀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
1.5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18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男61例,女29例;年齡25~71歲,平均(46.33±11.07)歲;病程4~7周,平均(3.48±0.37)周;綜合證候積分(12.79±2.88)分,咳嗽癥狀積分(4.57±0.58)分。對照組男57例,女33例;年齡27~68歲,平均(45.38±10.34)歲;病程3~7周,平均(4.31± 0.21)周;綜合證候積分(11.74±3.53)分,咳嗽癥狀積分(4.79±0.46)分。2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酮替芬(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每次口服1 mg,每天2次;氨茶堿(上海現(xiàn)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口服4~6 mg/kg,每天3次;舒喘靈(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每次口服0.1~0.15 mg/kg,每天3次,進行對癥治療。連續(xù)治療2周。
2.2 觀察組 服用止咳散,藥方包括:百部20 g,紫菀、款冬花、荊芥各15 g,桔梗10 g,陳皮9 g,甘草6 g,伴頭痛者加用菊花、川芎;伴咯痰且黃色者加桑白皮;口干者加南沙參;氣促者加蒼術。每天1劑,常規(guī)水煎煮后取汁300 mL服用,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改善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的變化情況。其中,VAS評分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咳嗽越嚴重,VAS評分改善率=(治療后VAS評分-治療前VAS評分)/治療前VAS評分×100%。依據(jù)萊塞斯特咳嗽生活質量問卷(LCQ)進行生活質量評分,該評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方面,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失,咳嗽消失。有效:上呼吸道感染情況顯著改善,咳嗽減輕,咳痰減少。無效:臨床癥狀均未改善。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5.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86,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VAS評分情況比較 見表2。2組治療前VAS評分基本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和2周后,觀察組的VAS評分改善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VAS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2組VAS評分情況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 n 90 90治療前V A S評分(分) 8.02±0.95 7.99±0.94 0.362>0.05治療1周后V A S改善率(%) 47.4±7.6 28.5±6.8 5.923<0.05治療2周后V A S改善率(%) 78.5±7.3 58.4±9.2 4.329<0.05
4.4 2組治療前后LCQ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2組LCQ各維度的評分均基本相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LCQ各維度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LCQ各維度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LCQ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s)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LCQ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s) 分
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 0.05
組別n觀察組90對照組90維度生理心理社會生理心理社會治療前4.82±0.36 5.45±0.17 3.33±0.29 4.67±0.16 5.23±0.29 3.77±0.09治療后3.35±0.22①②2.15±1.02①②2.88±0.14①②4.32±0.23①5.02±0.21①3.51±0.43①
中醫(yī)學認為,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屬于中醫(yī)學咳嗽、風咳、痙咳、頓咳等范疇,其病機在于風熱犯肺、肺氣不宣以及氣逆作咳等,多因外邪導致,其六淫外邪當中,風邪為首,首犯人體機表,隨后入里化熱[2~3]。風邪犯肺,肺氣上逆,導致咳嗽不止,風邪入里化熱,煉液為痰,致使咳嗽反復,持久不愈。因此,本研究選擇止咳散通過清熱化痰和宣肺止咳達到治療目的。止咳散中紫菀、荊芥具有疏風散寒功效,款冬花能夠清肺熱、宣肺降氣,百部可理肺祛痰,桔梗、甘草、陳皮等可理氣利咽止咳。諸藥合用,有疏風散寒、宣肺化痰平喘等功效[4~5]。通過止咳散的應用,體現(xiàn)了對風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療,需在疏風散寒的基礎上,著重進行化痰治療,雙管齊下,使患者的病情趨于緩解甚至完全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VA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治療對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不適癥狀,緩解咳嗽程度,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的預后和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1]趙啟鳳.酮替芬聯(lián)合孟魯司特鈉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112-113.
[2]Guo CH,Wang CL.Effects of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plasma copper/zinc ratios, oxidative stress, and immunological status in hem dialysis patients[J].Int J Med Sci,2013,10(1):79-89.
[3]何臘喜.自擬止咳散佐治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1):253-254.
[4]劉峰.止咳散加減治療呼吸道感染咳嗽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8):209-210.
[5]劉克偉.止咳散加減治療急性支氣管炎78例[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2):66-67.
(責任編輯:劉淑婷,吳凌)
R562
A
0256-7415(2015)05-0060-02
10.13457/j.cnki.jncm.2015.05.028
2015-01-06
汪靖羽(1978-),男,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