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縣孫疃中學 張 琦
以“本”為本,科學備考
——淺析高考語文復習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
☉安徽省濉溪縣孫疃中學張琦
語文是最具發(fā)展空間的學科,這巨大的發(fā)展空間為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但高考語文試題是以考查能力為主,不再以課文內(nèi)容直接命題。這一變化使得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熱情日趨減退,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以考代讀、以考代練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是指導高三學生進行語文一輪復習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端正復習態(tài)度,回歸課本,科學備考,高效復習。結合近幾年安徽省高考試卷和本人的教學體會,我就語文教材與高考復習的關系略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歷年的高考試卷,會清楚地看到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發(fā)。
近幾年高考試題與人教版教材鏈接示例:
(一)詩詞鑒賞部分
例一2013年安徽高考試題第8題: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教材鏈接】《夜歸鹿門歌》的課后練習第2題第二問:“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
例二2014年安徽高考試題第8題:這首詩通過人物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教材鏈接】《夜歸鹿門歌》中的“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一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試分析。
例三(2011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周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shù)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教材鏈接】必修四《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后練習題第一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既有景物描寫,又有人物刻畫和情感抒發(fā),作者把這些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壯闊的意境。試分析這首詞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意境的?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
例一2014年高考試題《獨木舟之道》第2題考查的是解釋句子在文中的含義,如“船槳是他延長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體的器官”。
【教材鏈接】《囚綠記》課后練習第二題: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如“臨行前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例二近幾年高考試題選文鐘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季羨林的《馬纓花》、陸蠡的《鶴》,都是典型的寫景狀物抒情之作。
【教材鏈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均屬同類文章,高考散文也好,教材散文也罷,這些文章都無法脫離眼前之景、周邊之事、心中之情思?!逗商猎律方韬商僚c月色抒心中“頗不寧靜”之情,題材就是眼前的那片景與心底的那些事,《故都的秋》寫秋之“清”“凈”“悲涼”,題材就是北京秋天的那些景。仔細看看高考選文,不難發(fā)現(xiàn)所選的文章與教材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綱”即《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高考語文卷命題緊緊抓住這兩綱?!氨尽敝饕腥齻€:課程標準、語文課本、考試說明。在平時教學中應采取以“本”為本的策略。高考語文試卷往往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學好語文課本,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比如:閱讀與寫作是“源”與“流”的關系,如果不重視課內(nèi)課外的閱讀,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應該幫助指導學生“悟”出課文的精髓。在高三一輪復習時,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考試說明”,明確復習目標
學習考試說明,不僅是教師的事情,同時也是學生的事情。教師要指導學生花一點時間了解考試說明的內(nèi)容,使大家明確高考語文考什么,怎樣考,復習備考時該怎樣做,該做到什么程度。比如:字音和字形的考查強調(diào)的是“常用字”,備考時一些生僻字我們就不必花費時間記了。像詩歌鑒賞考試說明側重于詩歌內(nèi)容的評說,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賞析。我們復習時只有先明確考試內(nèi)容和能力層次要求,復習目標才能明確。
(二)精讀課內(nèi)經(jīng)典,適當課外延伸
高三一輪復習應“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課內(nèi)經(jīng)典。讓學生咀嚼、涵泳語言,分析有一定的文本支撐的文章,可以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探求文章深層次的意蘊,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比如楊絳先生的《老王》中:“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边@句話,我們結合全文仔細體悟可以看出,作者知道老王臨終前送他香油和雞蛋是為了感謝她,但一開始我卻找不到感謝的理由。老王臨終前,盡了自己最大的氣力和能力,拖著直僵僵的身體來感謝作者,這份情感是非常深重的。學生對語言反復咀嚼、品味后會更深刻地感受老王的善良。我們在重讀這些經(jīng)典課文時,可以把高考閱讀題拿過來作一個對比,會發(fā)現(xiàn)只要精讀、細讀,文章的主旨很容易把握。像安徽卷考過的《董師傅游湖》《巴爾塔薩的一個下午》《石匠》等文章,學生運用課內(nèi)方法完全可以解決。
我們老師在指導學生精讀時,應讓其先拋開教參和各種解讀材料進行多遍的細讀,憑借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然后,盡可能廣泛地搜集相關材料,根據(jù)別人的解讀,再尋找文本中關鍵的段落、句子、詞語,甚至標點,進行深入研讀分析,對文本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和個性化的解讀。比如我們在讀魯迅的《故鄉(xiāng)》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寫了幾個層面的故鄉(xiāng),讓學生明白文章中的“故鄉(xiāng)”其實是與“祖國”同構的,《故鄉(xiāng)》具體寫的是“故鄉(xiāng)”,但它表現(xiàn)的卻是魯迅對“祖國”的感受和希望。假若我們通過反復品讀,能夠把魯迅的《故鄉(xiāng)》提高到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關切的高度來體驗、來感受,那么,故鄉(xiāng)與我們當代的讀者也就有了密切的精神聯(lián)系。再讓學生讀謝冕的《消失的故鄉(xiāng)》、楚嚴的《老屋》等文章,就會很容易了。
教材中的散文和高考散文,也存在著一種互動生成的關系。教材散文對高考散文有著極強的導向作用,高考散文反映著教材散文的品質(zhì),這種互動關系在高考備考復習中也理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復習時我們不妨將這些文章分為:寫景狀物類、寫人敘事類、文化哲理類。結合教材和課外文章重新加以整合,以教材文本為例,每類散文指導學生精讀一篇,泛讀感悟課外補充文本,這樣復習會省時省力,效果極佳。例如:我們可以再次品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補充泛讀馮驥才的《天籟》、林斤瀾的《春風》、鐘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等;名人類的散文可以精讀《世間最美的墳墓》《貝多芬百年祭》,可以泛讀張煒的《歌德之勺》、徐志摩的《想飛》等。
(三)整合文本資源,培養(yǎng)遷移能力
在備考復習過程中,我們整合課本資源,合理利用比較閱讀,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題材作品進行比較,就可以將課文串聯(lián)起來,找到規(guī)律,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避免學生在復習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利于高效備考。比如我們可以把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和蘇軾的《新城道中》放在一起比較閱讀,讓學生復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這一解讀方法,進一步探究兩首詩不同風格形成的原因。在這兩首詩的比較閱讀中學生發(fā)現(xiàn)鑒賞借景抒情詩大都可以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如安徽省2014年高考馬子嚴的《阮郎歸·西湖春暮》,2013年韋應物的《秋齋獨宿》和趙秉文的《和韋蘇州〈秋齋獨宿〉》,2012年楊萬里的《最愛東山晴后雪》,2011年歐陽修的《瑯琊溪》。
高考備考復習要緊扣文本,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通過文本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靈活地應用到新的情境,這樣既有利于構建知識結構網(wǎng)絡,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從而達到高效備考這一目的。
總之,語文教材在高考復習中的地位是任何復習資料無法替代的,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備考復習中我們應以考試說明為指導,以培養(yǎng)語文能力為主線,以訓練為輔助,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切實提高復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