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能夠使其輸入更多的詞匯、語法信息,增強理解能力,鍛煉英語思維,從而進一步促進聽、說、寫技能的培養(yǎng)。而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恰當準確地運用好英美文學作品,勢必會使英語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學作品是作者匠心獨運地對語言進行加工,具有個人化特征的作品,充滿了藝術(shù)魅力。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小說、戲劇、詩歌、散文是四種最主要的體裁形式。小說和戲劇充滿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即使是不愛閱讀的人,也會對小說另眼相待。而詩歌和散文語言優(yōu)美清新,如晚霞中一朵玫瑰那樣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以另一種形式吸引著讀者。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以其內(nèi)在的魅力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奠定基礎(chǔ)(劉杰 2011)。
首先,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直觀地看到某個認識的詞如何被運用到具體的語境中,或者他們?yōu)榱隧樌赐旯适拢龅讲粫脑~語或語法結(jié)構(gòu),會積極查閱字典、問老師,這樣就有助于迅速有效地積累更多的詞和短語,擴大自己的詞匯量,比單獨記憶詞語的效果要好很多。其次,作者對各種句式、句型的豐富使用,使學生對句型、句式的把握更加準確,并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增強了對句子和篇章的理解能力(劉重霄、劉穎 2007)。另外,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還能夠積累對閱讀材料的感性認識,增加語感。這些都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了相應(yīng)的文化背景信息。通過文學知識,能夠側(cè)面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英美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異國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很多人物的對話、動作等都直接反映出英語國家人的思維方式,通過大量文學作品的接觸,學生能夠迅速、直觀、感性地對中西文化差異有更為清醒和正確的認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受到英語文化思維的鍛煉,對今后進一步的閱讀有幫助作用。
目前,我國大部分開設(shè)英語專業(yè)的院系都將英美文學課程作為大三、大四的專業(yè)必修課。這門課程與精讀、語法、聽力、口語等科目相比,一個突出的缺點就是教學內(nèi)容大而空,重點不突出。一方面,是因為英美文學發(fā)展歷程跨度廣——有六百多年,涵蓋二十多個文學流派,幾十位作家的作品,且每位作家風格各異、筆觸變化多端,每一部作品都積淀著深厚的文史背景知識,而具體涉及的人物、情節(jié)更是包羅萬象、紛繁蕪雜。教學內(nèi)容安排要做到面面俱到,盡量都有所闡釋,只能是浮光掠影,草草帶過。另一方面,許多英美文學課程主要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且教師大都過于重視對文學史的講解,對各個文學時期的社會背景、流派分類、流派體現(xiàn)的藝術(shù)風格和思想態(tài)度、作家自身的經(jīng)歷、藝術(shù)特征等過度解析,而對于具體作品的文本講解、語言賞析、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的評析等往往一帶而過或者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這就導致學生一學期下來只記住了一條條空泛的理論,一個個冷冰冰的名字,并沒有機會去認認真真地讀一段經(jīng)典作品,缺少了對文學本身的“體驗”和“感悟”,從文學中體驗不到活生生的樂趣和享受,就不會去大量閱讀文學作品,閱讀量少了就無法進行文學、文化功底的磨煉、打造,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覃承華、郭小娟、梁玲2011)。
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查,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英美文學課只在高年級開設(shè),且在學生心中基本處于“陽春白雪”的地位,大家只是將其視為一門平時無需花費過多精力,只需要“上課帶著腦袋聽,期末交篇小論文完事”的課程,它在學生心中的重量遠遠小于翻譯、口語、聽力等課程。目前大多數(shù)英美文學的課堂仍舊是沉悶、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參與度很低。很多教師自身非常熱愛文學,往往一堂課都激情四溢,充分抒發(fā)著自己對各流派的見解、對某位作家生平的感慨,或者對作品中某個人物的看法,而學生卻總是因為沒有閱讀過作品而無法與教師產(chǎn)生共鳴,還有學生將文學課當成“大腦休息”的時間。另外,大多數(shù)的考試測評采取期末交論文的形式,甚至是中文的論文,這就導致學生對文學課根本不重視,因為對他們來說,有沒有閱讀原版作品,有沒有在課外對文學課花費時間,根本不會影響他們最看重的成績,就算考專業(yè)八級涉及文學,那也可以通過“背誦”例題來解決。
文學作品因為有強烈的故事性、趣味性而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一點在以前娛樂匱乏的時代確實很正確。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又因為擴招,大家整體的文學水平參差不齊,對文學影響心靈的感受不深,很難明白學習文學經(jīng)典的意義何在,與此同時,他們可選擇的娛樂方式有很多:網(wǎng)絡(luò)、游戲、音樂、電影……因此,通過閱讀英文原版作品來獲取快樂的學生越來越少,甚至被同學視為異類,被懷疑有“裝高雅”的嫌疑(龔金霞 2014)。另一方面,伴隨就業(yè)壓力的增大,英語專業(yè)再也不是像以前的稀缺專業(yè)一樣,畢業(yè)生不愁出路而能靜下心聽文學這樣的“陽春白雪”,他們更多地只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學習,對他們來說,商務(wù)英語、口語、聽力、翻譯實踐等課程對工作更有幫助,而學習文學作品的流派、寫作風格、修辭手法、象征意義等,沒有任何意義。
由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不足,不能從閱讀英文原版作品中享受到樂趣,加之學習英語功利心強,傾向于“短”“平”“快”的速成模式,因此,英語專業(yè)學生主動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并不高,這就根本達不到運用英美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文學課最終還是要回到對文本的細致閱讀和賞析上。教學的內(nèi)容要更加注重作品內(nèi)容本身,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背景知識、作者生平等信息,教師可指導學生宏觀把握,課堂上不必過于細致。教師可利用開始的一兩節(jié)課,將文學史知識如分期、流派、特色、代表作家及作品等做成流程圖的形式發(fā)給大家,好讓學生在頭腦中從宏觀上對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有清晰的把握。
而在后面大部分的課程中,從文學史的時間軸上,重點選取著名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在課上指導學生閱讀,如: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和魯濱遜一起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探險;和簡愛展開有關(guān)愛情、獨立、尊嚴的對話;看斯嘉麗在面臨窘迫的生存壓力時如何展現(xiàn)強大的女性力量;感受雪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偉大樂觀精神;感受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的藝術(shù)魅力……讓學生在與作品的近距離接觸中了解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再回頭看文學史的理論知識,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用死記硬背。另外,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授之以漁,用簡單的語言教會學生閱讀的實質(zhì)和方法,讓學生學會鑒賞英文詩歌、戲劇、小說的套路,能夠獨立完成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賞析(曾隆梅 2014)。
要想通過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要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而英美文學長廊中,文學名著卷帙浩繁,學生自己不知道該讀什么,或者對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wù)不感興趣,草草查閱網(wǎng)絡(luò)中文資料,拼湊讀書匯報,敷衍了事。
針對“課外讀什么”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為學生挑選書籍,根據(jù)“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作品的價值導向符合國情、情節(jié)敘事和語言表達有可讀性”等大原則為學生列出一份書單,在這個范圍內(nèi),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進行閱讀。根據(jù)調(diào)查,男生一般對軍事、偵探、科幻、冒險、殖民歷史類題材感興趣,而女生則更喜歡看愛情、家庭、童話、奇幻等題材的作品,在書目的選取上要考慮到男女生的興趣差異,不能有所偏頗。其次,還要適當增加近代和當代的英美文學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所反映的背景更貼近當代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語言也更加鮮活、易懂,更能增強可讀性和實用性。再次,要教給學生文獻查找的途徑和方法,方便學生借閱或購買,以獲取書單所列的書籍。
另外,課外還可以不定期開展各種讀書交流會、讀書沙龍、名家講座等,以各種形式鼓勵、督促學生閱讀更多的英美文學作品,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當前,我國高校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授課—學生聽的模式,講的內(nèi)容也是以枯燥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為主,文選的部分一帶而過。學生提不起興趣,或者出于功利性心理認為這種課程根本沒法鍛煉口語,即使練習,效果也微乎其微,因為涉及的詞語生活化不強或者教師用中文授課。學生沒有閱讀的機會,沒有開口鍛煉的機會,自然也就不像重視經(jīng)貿(mào)課、口語課、寫作課一樣重視文學課。因此,需要教師想辦法增強課堂教學方式的趣味性。
上文我們提到,課程內(nèi)容要輕文學史講解而重文本賞析。
首先,文本賞析除了教師帶領(lǐng)學生一起閱讀課本外,還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選中的人物,這樣做,第一,可以讓學生為了記憶臺詞、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記清場景變換,而不得不去細致閱讀作品,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第二,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滿足學生實用性的心理;第三,可以增強課堂活躍度、趣味性,提高課程吸引力,一舉三得。
其次,可以設(shè)計辯論賽,讓大家認真閱讀后根據(jù)一個話題用英語辯論,鍛煉思維和口才。
再次,可以設(shè)計問題表,以搶答賽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應(yīng)能力和口語。
另外,還可以進行詩歌朗誦會、文學作品段落寫作模仿等教學活動,增多學生接觸英美文學作品的機會,增強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當今,多媒體技術(shù)發(fā)展迅速,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shù),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料和教學途徑,增強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一些學校在校園網(wǎng)開設(shè)了英美文學賞析論壇,盡管會使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學生能夠在課余多一個閱讀和走進文學作品的平臺,非常值得。另外,很多經(jīng)典的英美文學作品都已經(jīng)被加工、制作成了影視劇,甚至有的小說被翻拍成多個版本,例如著名的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就多達九個影視劇版本,成為很多人難以忘懷的經(jīng)典之作。我們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小說,然后利用多媒體,一起觀看這些影視劇版本,并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討論各版本的優(yōu)劣,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英美文學作品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有很大作用,而目前高校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使文學作品沒發(fā)揮出有效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從改進教學內(nèi)容、探索多元化的課堂組織方式、指導監(jiān)督課外閱讀等多方面改進教學,切實實現(xiàn)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