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是近年來國家關心的重點和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在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非常艱巨。大理鶴慶新華村的手工技藝經過祖祖輩輩的努力傳承至今,不斷地融合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手工技藝。隨著時代的變遷,該村落的手工藝不僅沒有沒落、消失,還被傳播得很廣。近年來,多所高校在此建立了實習基地。本文從民族教育的視角研究新華村手工藝新的教育形式問題,闡釋新華村的高校教育形式及其影響。
新華村位于云南省大理鶴慶縣西部,是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一站。新華村包括南翼村、北翼村、綱常河村三個自然村落,現有農戶1200戶,人口5701人,主體民族為白族,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主要經濟來源為手工藝,以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等第一產業(yè)為輔助經濟來源。
近年來新華村以旅游產品出名,來往游客常為此地的銀飾贊不絕口。早在20世紀80年代,新華村的手藝人就為了解決溫飽外出做手藝。他們有的向北去了西藏、四川等地,其產品深受藏民喜愛;有的向南走遍云南,手藝得到了各民族的認可。自改革開放以來,新華村發(fā)展迅速,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民俗文化村”,更有諸多“民間工藝大師”出于此地。依山傍水的自然環(huán)境和獨具特色的手工藝村落,使得新華村在2010年成為了國家級4A級景區(qū)。此后,新華村外出的手藝人很多回到了村里發(fā)展,使新華村的手工藝發(fā)展到了鼎盛的時期。
新華村的名氣不僅吸引來了大批的游客,這些年來還吸引來了許多學者前來參觀、調查。筆者于2015年6月在新華村調查發(fā)現,現在新華村已有5戶手工藝人家被掛牌設立為高校的實習基地。
寸發(fā)標大師是新華村名揚四海的白族民間高級美術師,他不僅在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藝術學院和大理大學當客座教授,而且其家中現在也是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首飾設計專業(yè)和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的教學實訓基地。
洪衛(wèi)師傅家擅長的是銅器,他繼承了父親的手藝且技藝嫻熟?,F在北京工業(yè)大學的精工專業(yè)在洪衛(wèi)師傅家設立了是實習基地,學生們在此能夠學習到精湛的銅器手工技藝。
段六一(南翼村)師傅性格內斂,但是手工藝是全村公認最好的,他的兒子在他的影響下對手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已經能夠獨立帶徒,其手藝在同輩年輕人中也是佼佼者。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在段六一師傅家建立了教學實訓基地,他已經帶出了三批學生,有的已經在寶山學院當教師。
寸光偉師傅精通藏族酥油燈等器皿制作,家中是湖北美術學院壁畫、版畫、漆藝、金屬工藝專業(yè)的教學實踐基地及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實習實訓基地。當初,清華大學深圳分校的一個博士生導師來新華村寫學術論文,對寸光偉的手工藝很感興趣。由于對一些手工藝專業(yè)術語不是很精通,于是請來了在湖北美術學院的師兄,之后教授們驚嘆他的手藝,決定請寸光偉師傅去學校交流。學校又作出決定,把他家設為學校的一個金屬類的實習基地。
李耀華師傅雖然年紀輕輕,手藝卻是村中年輕人最佩服的。他跟隨叔叔去藏區(qū)學藝鍛煉了很多年,技術根基扎實,之后又去上海學習鍛煉,他的作品兼具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定制圖樣為特色。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在他家設立了實習實訓基地。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在以上幾個手工藝人家都設立了實習基地,因為這所大學是響應了國家保護、發(fā)展和提高傳統工藝美術的要求,保護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為了培養(yǎng)高層次的技術型人才而建立的學校,他們看準了新華村的傳統手工技藝,在此設立實習基地,這足以看出國家對民族文化的大力支持和保護。
1.手工藝者經驗豐富,具備“承”與“傳”的能力
學校選擇的這幾個手藝人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首先,學校選擇的手藝人個個都經驗豐富,這些手藝人相當于學校里面的老師。這些師傅大多早年間去過西藏磨練,因為藏區(qū)的藏民喜愛金銀銅器皿,所以藏區(qū)的金銀銅器種類繁多,師傅們在藏區(qū)見到并制作過各式各樣的東西,之后回村里做活,經驗都在二十年以上,可謂是身經百戰(zhàn)。其次,他們因為生活所迫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和父親或師傅學習手藝了,這是“承”的過程,承接上一輩手藝人的技藝。等到技術熟練之后,他們開始獨立帶徒弟,教他們這門手藝,這是“傳”的過程,傳授了他們這一輩的手藝。所以,可以說這些手工藝者具備了傳承這門手工藝的能力。
2.手工藝者有傳承觀念,愿意傳承技藝
這些手工藝者不僅有豐富的經驗,具備傳承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中有傳承的理念,愿意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他們認識到了,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傳承才是手工藝長期存在的唯一途徑。
學校里面的教學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教,主要側重制造流程和設計,學校的老師自身也不具備實踐經驗。手藝人注重實踐,他們通常做的是把金屬變成客戶想要的東西,他們的強項是將材料立體化。他們有自己的制造流程:一是成型,二是雕刻,三是焊接。
有的學校會把手藝人老師請到學校里,給學生講解他們是如何將一個平面的材料做到成品,并且演示一整套技術流程,成型、焊接、雕刻全部包含在里面。當學生們了解了基礎知識后,學校會在假期安排學生們來新華村手工藝者的家里進行實踐操作,時間根據學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兩個星期,有的是兩個月。學生們自己想做什么,老師們會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工具讓他們自己做,遇到困難老師們再進行講解。經過這個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學生們可以把自己思想中的設計圖變?yōu)閷嵨?,這是手工藝者們和學生們最大的成就。
對于新華村手工藝人來說,高校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此實習,一方面說明新華村的手工藝得到了高校的認可,新華村的手工藝有其存在和學習的價值,這種肯定會使新華村的手藝人們建立強大的自信心,有利于手工藝的傳承。另一方面,實習基地的建立擴大了手工藝的傳承對象范圍。新華村手工藝的傳承對象不僅僅局限于為了生計的年輕人,還包括了高校的學生甚至是教授。這種對象的變化,使他們的身份成為了高校的老師,這會使手工藝人有了更高層次上的身份認同,他們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
隨著人類社會步入全球化、工業(yè)化的時代,民族文化正在逐漸地消失,國家和學者都在極力地保護我國的民族文化。多所高校在新華村建立了實習基地,說明高校及老師對傳統文化是極度認同的,他們也在為保護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而努力,這是一種傳統文化教育形式的新途徑。
高校進駐手工藝村落的新型教育形式使民族手工藝的傳承具備了互補性。實習基地的建立使當地的手工藝人接觸到了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促進了手工藝人和老師、學生的交流,手工藝人和老師、學生互相了解、吸收對方的知識,為教出更優(yōu)秀的學生和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手工藝品提供了好的條件。這種新型教育形式還使高校學生增強了理論知識的實踐性。這種實習基地的教學實踐方法,使學生的思想付諸于實踐,能夠積極參與和勇于創(chuàng)新。
[1]新華村委會2013年調查表.云南數字鄉(xiāng)村[EB/OL].http://www.ynszxc.gov.cn/S1/S1228/S1353/S1356/S8267/RL/2013.shtml,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