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陽
兒童難治性癲癇手術治療分析
何 陽
目的 探討分析手術治療方式在兒童難治性癲癇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2011年8月-2014年6月收住我院的56例難治性癲癇兒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患者病變特點,均采用個性化的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病灶,術后隨訪1-2年,觀察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結果 術后患者癲癇癥狀完全得到控制24例,治療有效26例,治療無效6例,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89.3%(50/56)。結論 對于藥物難以控制的兒童癲癇,手術切除病灶可以有效地控制癥狀,療效滿意,安全性較好。
兒童癲癇;手術;療效
癲癇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反復發(fā)作的神經系統(tǒng)綜合征癲癇,該病病因復雜,患病率較高。臨床病例顯示,癲癇的發(fā)病率與年齡具有一定關系。1-10歲兒童患病率明顯高于成人,1歲以內兒童患病率最高。對于兒童癲癇,目前多采用藥物治療,絕大多數患者經單一或聯(lián)用藥物治療后,其導致發(fā)作癥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臨床存在部分患者經積極藥物治療后癥狀無好轉,稱之為難治性癲癇。對于此類患者,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顱內病灶可有效消除臨床癥狀[1]。筆者對我院部分難治性癲癇兒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6月收住我院的56例兒童難治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家屬知情同意;②患者經1年以上系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后病情仍無法控制[2];③患者腦電圖檢查以及臨床表現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規(guī)定的癲癇診斷標準。排除合并重要器官如心、肝、腎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齡0.5-12歲,平均(5.4±2.6)歲;病程30天-7年,平均(3.6±1.8)年。影像學檢查示:無異常者4例,海綿狀血管瘤4例,腦軟化灶有14例,左額鈣化灶8例,結節(jié)性硬化3例,顳葉海馬硬化7例,雙側腦室旁灰質異位3例,腦軟化5例,錯構瘤2例,多灶性萎縮3例,左額葉深部腦動脈畸形2例,小細胞膠質瘤1例。
1.2 治療方法 前對所有患者均實施相關實驗室的檢查及病情評估,所有患者均有同一神經外科醫(yī)師主刀完成。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根據術前檢查以及顱內電極檢查進行功能區(qū)定位,術中再次給予皮層腦電檢測,盡可能將病灶都切除[3],但不應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嚴重障礙。根據術前術中定位,行前顳葉切除或側裂入路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23例,額葉局部致癇灶切除術7例,額葉癲癇行腦皮質致癇灶及病灶切除術3例,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斷術5例,大腦半球皮質切除術4例,多腦葉局部致癇灶切除術6例,局部致癇灶切除聯(lián)合胼胝體前部切開4例,姑息性顳葉致癇灶切除術4例。
1.3 療效判定[4]完全控制:治療結束后患者癲癇癥狀不再發(fā)作;有效:患者癲癇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發(fā)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超過50%;無效:患者癲癇發(fā)作未得到控制,發(fā)作頻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傆行?完全控制+有效。Engel分級:Ⅰ級:隨訪期間未發(fā)現患者病情發(fā)展或只在停用藥物后發(fā)作;Ⅱ級:術后患者發(fā)作頻率極低或只在夜間發(fā)作。Ⅲ級:術后患者癲癇發(fā)作較前明顯改善;Ⅳ級:發(fā)作頻率較前無明顯改善甚至增加。
隨訪1-3年,患者癲癇癥狀發(fā)作完全控制24例,有效26例,治療無效6例,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89.3%(50/56);Engel分級:I級24例,Ⅱ級17,Ⅲ級9例,Ⅳ級6例。術后3例發(fā)生急性失連接綜合征,17例術后發(fā)熱,1例出現短暫性失語,2例出現對側同向偏盲,1例出現暫時性對側肢體偏癱,1例出現腦脊液漏,經積極治療均在2-4周后逐漸恢復,術中術后未出現死亡病例。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慢性疾病,該病以各種因素引起的大腦神經元出現異常放電為特征,屬于反復發(fā)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該病病因復雜,一般可將其劃分為特發(fā)性癲癇、癥狀性癲癇以及隱源性癲癇三類。特發(fā)性癲癇多存在可疑遺傳傾向,患者一般無其他明顯中樞神經器質性病因,且多有特征性的腦電圖及臨床表現,臨床對其多診斷明確。癥狀性癲癇多存在明確的顱內病灶,如先天性發(fā)育異常以及后天外傷等因素引起。隱源性癲癇臨床較為多見,患者癥狀明顯,但一般難以明確病因,且患者無明顯的腦電圖和臨床表現。
絕大多數癲癇患者經積極、系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后均可不同程度的控制癲癇發(fā)作,但仍存在20%-30%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癥狀控制不明顯或難以控制[5],臨床稱之為難治性癲癇。目前國際學界對難治性癲癇尚無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一般指經1年以上系統(tǒng)抗癲癇藥物治療,在藥物劑量達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劑量后仍不能控制發(fā)作者,同時排除中樞神經系統(tǒng)占位性或進行性疾病。對于此類患者,采取外科手術方式切除病灶不失為一種滿意的治療方法。主要手術方法有刺激癲癇抑制結構、阻斷癲癇放電傳播路徑以及切除癲癇源病灶等,其中手術切除病灶可有效地控制癲癇發(fā)作,術前術中準確定位,一般不會引起患者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筆者對我院部分難治性癲癇兒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針對患者不同部位病變采取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結果顯示,89.3%的患者術后癲癇發(fā)作較前明顯減輕,治療效果滿意。術后部分患者出現輕微神經系統(tǒng)癥狀,經積極治療和護理后均逐漸恢復。因此,筆者認為對兒童難治性癲癇采取手術治療,可有效地控制癲癇發(fā)作,療效滿意,安全性較好。
作者單位:471000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1]董文濤,任榕娜,楊朋范.兒童藥物難治性癲癇手術效果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9):3355-3357+3361.
[2]張文浩,張波,別紅軍,等.難治性癲癇診斷治療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25(3):269-273.
[3]李良,曾義軍,陳建斌,等.難治性癲癇不同類型手術預后與病程的相關關系分析[J].華西醫(yī)學,2011,26(2):201-203.
[4]陶裕川.難治性癲癇手術治療效果及影響因素[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1):82-83+88.
[5]董艷芳,張春陽,周文靜,等.難治性癲癇手術治療15例的體會[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2,25(5):305-306.
R7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