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兵(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07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
周小兵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072)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以俄為師”、“以祖為師”、“以美為師”三條路線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產生依據(jù)是:防止過“左”的邏輯,以消除對前蘇聯(lián)結局的“隱喻”性擔憂;防止復“古”的邏輯,以減少官僚傳統(tǒng)及其“影子”對現(xiàn)實的干擾;防止過“右”的邏輯,以驅散將普世價值“過度引伸”導致的迷障。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邏輯;執(zhí)兩用中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做出合理的評價,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既受到了前蘇聯(lián)建國經(jīng)驗的指導,也有其內在屬性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受到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就像丁學良先生所著《辯論“中國模式”》序言中所述,“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很多屬于所謂的敏感問題。公共政策作為一種研究探討的知識活動,其使命就是力圖把‘不便說’和‘不好說’的重要問題在陽光下長時間晾出來,驅除纏繞著它們的霉味,通過公共辯論激活思路,以求達到共識?!保?]3確實,為了驅除頭腦中的霉味,就得時不時地掀起頭腦風暴,讓思想變得潑辣深刻起來。至于“共識”的形成,則要靠社會的“不怕辣”或“辣不怕”的“氣場”,以問題為指歸,以學術為凈土,以智慧為驕傲,以尊崇為準則。要把理論研究做到位,在宏觀的、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做文章,當然很重要。但是,作為一種必要的補充,盡量從民間話語中找出理論闡釋的思路、跳出“紅頭文件”與“黨八股”的語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前后后”、“是是非非”與“隱隱約約”的東西做些個性化的說明,這也是理論工作的一個部分。這些可能說不清、道不明,但多少有一些思想火花的東西可稱為“民間非主流話語”。允許這些“民間非主流話語”傳播并不斷地加以澄清,相較于正統(tǒng)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可稱為“民間思想語境建設”。“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民間思想語境建設”,這兩方面的理論工作的關系跟“國有經(jīng)濟”與“民營經(jīng)濟”的關系是一個道理,充分發(fā)揮民間思想傳播的語言功能、理論功能、教育功能與社會整合功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用“俄”、“我”、“訛”三個字來點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過程中的自我覺悟。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隱喻:俄
中國近代百年革命史基本上是一部“以俄為師”的歷史。1917年發(fā)生在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0年李大釗、陳獨秀與俄共西伯利亞局派來的維經(jīng)斯基一行會見,開始了在共產國際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此后的革命更是長期地受到了蘇聯(lián)“老大哥”的指揮,即便在1956年中蘇關系破裂以后,這種影響也很難消除。
過去我們認為,“以俄為師”就是“以馬為師”,認為俄國革命與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xiàn)實運用與最終成果;現(xiàn)在我們強調,“以俄為師”不等于“以馬為師”。過去,我們自豪地說,“中國是第二個俄國”。這是一種暗喻或隱喻。然而,前蘇聯(lián)的共產主義運動最終是失敗的,從“俄國”到“俄羅斯”的路走到現(xiàn)在,我們已不再自豪于這種隱喻,而是擔心這種隱喻,擔心中國也像前蘇聯(lián)一樣走“亡黨亡國”之路。實際上,我們過去長期借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說的其實是前蘇聯(lián)特別是斯大林時代的“俄”語。由于“以俄為師”的痕跡難于在短時間內消除,其不良影響始終存在,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工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工作有時只是對原初的“馬克思主義”名目的借喻,有“馬克思主義”之名而不一定有“馬克思主義”之實。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影子:我
更進一步,我們對“以祖為師”已經(jīng)有了更深的理解:過去我們認為,“以祖為師”就是“以儒為師”;現(xiàn)在我們強調,“以祖為師”不等于“以儒為師”?!叭濉敝皇俏覀儸F(xiàn)實社會特別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身后甩不掉的“影子”。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使專業(yè)技術人員對傳統(tǒng)文化的領受路徑也越來越多樣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伸:訛
中國近代百年革命史同時也是一部“以洋為師”的歷史。這里的“洋”,先是近處的“東洋”,后是遠處的“西洋”;中國人從師的經(jīng)歷先以師從“東洋”為主,后以師從“西洋”為主。而由于“東洋”從基本理念上亦可歸于“西洋”一路,因而我們的“以洋為師”是一以貫之的,從追求“船堅炮利”的技術層面開始,逐漸演進到“追本溯源”的制度層面的更新。從鴉片戰(zhàn)爭算起,中國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禮與教化的時間可謂不短,但“以祖為師”會“食古不化”,“以洋為師”則容易“以訛傳訛”。從文字上看,“化”字通“訛”字,有“化”必有“訛”。“化”亦有“真”與“假”之分,“化”的真身為“教”,“化”的假身為“訛”。將西方文明的成果在東方做無端的嫁接或過度的引伸,則成為“訛”。
試列舉“訛”的一種:從改革開放以后的情況看,我們基本上認為,“以洋為師”就是“以美為師”;現(xiàn)在看來,這種做法“化”不來。美國確實繼承了歐洲文明的精華并創(chuàng)造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社會制度,但是,現(xiàn)在的美國也在經(jīng)歷著經(jīng)濟危機與恐怖主義的威脅。反過來講,它的發(fā)展理念及消費方式對世界局勢和環(huán)境安全也是一種威脅。原因在于,美國的發(fā)展理念及消費方式對全球而言有其極端錯誤或者相對“訛”與“惡”的一面。某種程度上,美國對他國內政的干涉就是在憑借其軍事實力進行強詞奪理地“訛詐”。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因為我們并沒有“訛”的能力和必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理論雖然可以從“華盛頓共識”中找出一些積極的東西加以“引伸”,但不能“以訛傳訛”。所以,我們“以洋為師”,并不等于“以美為師”。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就像一個完整的句子一樣,從修辭上說有其內在的“隱喻”結構,從詞源上說它所用到的每一個詞都有其來歷和“影子”,并且都可以從語義上對其內涵做恰當?shù)摹耙臁?。有人說:“當代中國需要在三個傳統(tǒng)之間進行整合:傳統(tǒng)文化、計劃經(jīng)濟模式與改革開放時代?!保?]事實上,廣泛的社會實踐正在不由自主地促成這樣的整合。整合的結果就是當下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中的“特色”,是不同時代、不同師承的結果。簡要地說,計劃經(jīng)濟模式是“以俄為師”的結果;改革開放時代基本上是“以洋為師”;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是“以祖為師”的表現(xiàn)。其中的“中國”,其實是一整套古老而又活生生的文明形態(tài)。它是經(jīng)濟、社會、政治與文化的復合體。盡管現(xiàn)實形態(tài)的中國在表面上已經(jīng)西化,但在中國人的心里,老祖宗的傳統(tǒng)還在。我們對自己的“影子”、國家的“隱喻”及社會將來的“引伸”都有了越來越清楚的認識。這些都反映在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性表現(xiàn)為兩種邏輯,一是理論本身的邏輯,即理論體系“內在的完備性”;二是由于理論體系與外部實踐的吻合與檢驗的程度而導致的對其邏輯性的認可,即實踐邏輯,也就是“理論的可檢驗性與可修正性”。前一種邏輯是事先的、表面的邏輯;后一種邏輯是事后的、內在的、實際運作中的邏輯。我們過去的理論研究較為注重前一種邏輯,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理論工作轉向對后一種“實踐邏輯”或“內在邏輯”的闡述。按照這種要求,結合上述論述,筆者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有以下三條。
(一)“深刻的隱喻”導致的隱憂
中國會不會是第二個俄國或蘇聯(lián)?俄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蘇聯(lián)為什么會“亡黨亡國”?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明喻”,即中國繼續(xù)走俄國和前蘇聯(lián)的道路是肯定行不通的。前蘇聯(lián)的解體已經(jīng)充分證明我們“以俄為師”建立起來的邏輯體系需要進行大的變革,即便不是全盤變革。我們的隱憂在于如何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快車道上把方向盤調整得恰當好處,既不因為緊急打輪出現(xiàn)翻車事故,又不因為不打輪而撞上南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提出,目的是讓長期運行著的管理模式繼續(xù)運轉而又不讓其因為過多的內耗而癱瘓。因為慣性的作用,我們依然要強調走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只不過我們把近現(xiàn)代的、教條主義的、斯大林式的馬克思主義換成了當代的、實用主義的、人道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今年紅頂獎,格蘭仕在微、蒸、烤三個品類均可圈可點,也顯示出了其在微蒸烤系列產品方面全面的突破。目前,格蘭仕不僅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微波爐、電蒸爐自動化生產線,更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微、蒸、烤全產業(yè)鏈制造的家電品牌。
應當說,邏輯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可以解除一部分人對作為“集權專制主義”出現(xiàn)的前蘇聯(lián)版的馬克思主義的恐懼。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至少應與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或希特勒主張的“國家社會主義”區(qū)別對待。
(二)“虛晃的影子”導致的影射
如果中國不因為“集權專制主義”而亡黨亡國,中國會不會因為“分權專制主義”而分裂?這里用古代諸候“分封制”、軍閥割據(jù)時代的“分權專制主義”來影射某些人對當前地方勢力過大及特殊利益集團的統(tǒng)治僵化的擔心。這種擔心其實是對我們的“影子”的恐懼。確實,歷朝歷代都有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理不好而導致國家發(fā)生動亂的事例。如果考慮到中國共產黨不能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黨”,它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則更讓人擔心這個新型統(tǒng)治集團所建造的“王國”稍有不慎就會走上“復古”的老路。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還要求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影射,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朝代”、“朝貢”、“朝拜”等觀念其實在社會與宗教領域依然廣泛存在,即便只是作為暗流和“影子”而存在。雖說我們總在無形中有所“復古”,但是,只要把“影子”的力量控制住,不讓它過于強大,就無礙大局。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強調“社會主義”,既沒有完全否定古代“分權社會”的歷史價值,也對現(xiàn)代新型“集權社會”的前景有所期待。
(三)“過度的引伸”導致的引爆
還有兩個“以洋為師”引發(fā)的問題。一個是,從中國既有的發(fā)展模式來看,中國會不會已經(jīng)走在“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另外,中國應不應該現(xiàn)在就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前一個問題是“以美為師”邏輯地引出的,后一個問題是“以歐為師”引出的。
有人認為,“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jīng)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新變體。但是,“它的核心機制是官僚體系。如果政府官員是以資本主義機制來經(jīng)營政府全資或控股的公司,那它就是國家資本主義,這是官僚資本主義比較正面的一種形態(tài)。如果政府官員用公權來為個人、家族或朋友的經(jīng)濟實體、商業(yè)利益服務,那就蛻化為特權資本主義或者裙帶資本主義。我認為,特權資本主義的術語更好,因為它從操縱者和運作機制著眼,裙帶資本主義這個術語則從受益者角度著眼?!保?]187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屬于“過度引伸”。按照這種引伸,中國事實上在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不再是“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中國經(jīng)濟目前依然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以“按勞分配”為基本原則,依然堅決反對“私有化”,這些都與“資本主義”有根本區(qū)別。如果把“私人資本”的運作模式看成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基本路線,則是過高地估計了“資本”及“私有化”的力量,不符合中國發(fā)展的實際。
還有人認為,中國正在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第三條道路”。這條道路已經(jīng)有了一個基本的藍本,即北歐發(fā)達國家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要在理論上否定這條道路的可行性、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是因為如果過多地宣傳這條道路在北歐國家所取得的成功,則會引爆一些崇尚西化的民主人士的急迫的聯(lián)想,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全盤西化”的思潮。盡管中國的“新社會主義”在理念上與西方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是相通的,但中國真正要實現(xiàn)這些“全盤西化”的理念、真正切實地走上這樣的發(fā)展道路還有很長一個準備的過程?;蛘哒f,為了保證中國不會在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急匆匆地走上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邏輯上要堅持自己所走的不是“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現(xiàn)實的邏輯比理論的邏輯更重要。堅持“實踐”在先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石。在習近平同志的講話中所體現(xiàn)的“底線思維”、“問題導向”及“決不在根本性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的思想,均體現(xiàn)的是“實踐第一”的原則。確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不是一揮而就的,也不是某些人憑自己的腦袋想出來的,而是中國人民從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生產斗爭中總結出來的。這個理論體系是對與它相近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了邏輯上的區(qū)分的結果,是對“以俄為師”、“以祖為師”、“以美為師”三條路線所積累的經(jīng)驗的總結與升華。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有它自己的東方的傳統(tǒng),又有它一直在學習且經(jīng)過消化后的新的傳統(tǒng)、新的特色。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不那么“傳統(tǒng)”但包含著很多“傳統(tǒng)”,它不那么“現(xiàn)代”但在有些方面已經(jīng)超越“現(xiàn)代”、走向當代。
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在理論建構中,需要同時掌握以下三種內在的邏輯:一是不能過“左”的邏輯,以消除對普遍存在的前蘇聯(lián)命運的“隱喻”的擔憂;二是不能復“古”的邏輯,以防止官僚傳統(tǒng)及其虛晃著的“影子”對實際發(fā)展空間的占據(jù);三是不能過“右”的邏輯,以驅散將“民主”與“自由”的理念“過度引伸”導致的迷障和煙云。如此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又要“執(zhí)兩用中”,防止各類偏差。只有做到“執(zhí)兩”,才能準確地“用中”。孔子講“過猶不及”,對各方面的極端情況,以及各種邏輯的無限制的引伸,都是值得警惕的。事實上,不偏離“中道”之所在,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恰到好處地掌握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尋找多條邏輯路線的適度的整合,這種“執(zhí)兩用中”的邏輯已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總而言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普適論”再到本世紀的“特色論”,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理念和行動上都做出了較大程度的調適與轉變,這些轉變的發(fā)生有其內在的邏輯性?!皩嵺`邏輯”與“執(zhí)兩用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學良.辯論“中國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黃平,姚洋,韓毓海.我們的時代:現(xiàn)實中國從哪里來,往哪里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22.
[3]吳敬璉,俞可平.改革共識與中國未來[M].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3.
[4]竇竹君.傳統(tǒng)中國的多元共治與倫理法制:兼論重塑多元共治[J].河北法學,2011(1):45-52.
[5]李春峰.變化環(huán)境中的中國共產黨調適性:海外中國研究的視角[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2):212-222.
[6]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日]川島真著.田建國譯.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The Logic of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ou Xiaobing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mbanation of experience from Russia,America and Chinese histor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is based on the three logic branches.First,to prevent“far left”,because it used to be a line from the beginning of Russian Leninism to the end of former Soviet Union.Second,to prevent“retro”,so we can reduce the traditional bureaucratic interference and other historical baggage.Third,to prevent”far right”,because universal values should not be overly advocated.
Keyword: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actice logic;holding the two and using the middle
通訊作者:周小兵,lowerpwer2@126.com.
作者簡介:周小兵(1970—),男,博士,副教授.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基金資助項目(201206255040).
收稿日期:2014-06-24.
中圖分類號:D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339(2015)01-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