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 要】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近幾年來職業(yè)倦怠成為輔導員隊伍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分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對建設一支高層次、高素質、用得上、留得住的輔導員隊伍至關重要。
【關鍵詞】輔導員 職業(yè)規(guī)劃 素質拓展
職業(yè)倦怠是一種身體、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狀態(tài),以及對工作和生命的消極態(tài)度[1]。由于就業(yè)形勢的嚴峻,近年來一些高學歷人才為了能留校工作,寧可去做輔導員工作,然而由于自我價值目標和現(xiàn)實差異性較大,這部分人很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以筆者了解的情況,目前在我省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教師隊伍中,有轉崗、換崗想法的教師不在少數(shù),工作的臨時狀態(tài)必然造成臨時觀念和短期行為,導致很多人將輔導員作為人生職業(yè)經歷的過渡和中轉,輔導員地位也一直處于高校教師隊伍的邊緣,其發(fā)展滯后于高校其他教師隊伍。
輔導員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內因,有客觀方面也有主觀方面,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社會的支持不足和對輔導員工作要求過高是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產生的主要原因。輔導員工作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和容易,個中況味只有所從事者方能體會。凡是與學生管理和服務相關的工作都需要由輔導員來承擔,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他們所得到的與所付出的不成正比?,F(xiàn)實存在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確實存在的。從學校層面來講,導致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原因有考評機制不合理、缺乏公平感等等。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管理者,一旦學生發(fā)生任何問題,首先問責的便是輔導員,很多高校都普遍認為輔導員是“萬金油”,凡是與學生有關的事情輔導員都要“大包大攬”,過多地充當了“保姆”的角色,輔導員對學生應該以“導”為主,要讓學生學會選擇。其次,學校對輔導員的定位并不清晰,在職稱評定上也不清楚,使得輔導員上升空間嚴重受阻。輔導員將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艱辛勞動與所得的回報相對比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不僅在經濟收入上沒有一般專業(yè)教師高,而且也沒有得到自己所預期的社會地位,這就使得他們對自身職業(yè)價值產生一定的懷疑,個人成就感的降低,是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不能忽視的外部因素。
高校的輔導員隊伍建設不完善,保障機制不健全,是造成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內部因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容易忽視輔導員的權利,而只強調他們的義務。相較于任課教師而言,輔導員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還必須深入學生中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太多的時間從事教學研究,在晉升職稱方面和任課教師相比不占絲毫的優(yōu)勢,這種落差致使輔導員隊伍在精神上波動較大。就目前我們學校來看,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輔導員考核制度以及激勵制度,使得輔導員在工資待遇和職務晉升等方面都處于劣勢,這種不良情緒長期彌散嚴重妨礙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一些高校領導往往是以教學、科研為中心,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輔導員的工作最繁雜最辛苦,對其個人素質要求也是最高的,但實際情況是在多數(shù)人眼中,輔導員工作是沒什么前途的,在各高?,F(xiàn)有輔導員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特別是中青年輔導員,對從事學生工作缺乏應有的熱情和堅實的思想基礎。一般來說,一名輔導員要面對200名甚至更多的學生,一些不在職責范圍內但卻又與學生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也要由輔導員處理,因此輔導員隊伍會覺得工作壓力太大,事務性的工作太多。除此之外,學校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有著復雜的人際關系,輔導員還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huán)境,積極調整心態(tài),轉變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理想,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化解矛盾沖突,參與處理有關突發(fā)事件,維護好校園安全和穩(wěn)定。而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很難及時顯現(xiàn),因此,高校輔導員贏得肯定的評價就比較少。
關于輔導員的晉升,就目前我校的情況來看,空間不大。在專業(yè)技術職稱評定上,沒有完善的針對輔導員的職級評定系列,輔導員隊伍在科研成果、學術論文發(fā)表方面相比其他業(yè)務教師沒有優(yōu)勢,這樣客觀上造成輔導員專業(yè)職稱評定和工作業(yè)績脫節(jié)。許多輔導員的工作很出色,學生也非常認可,但專業(yè)職稱卻很難評上。就目前全國高校整體而言高校輔導員隊伍職稱偏低,而輔導員的最高行政級別是科級,雖然有些高校已給輔導員落實副處級待遇,但職位畢竟有限。為什么高校對唯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始終不落實優(yōu)惠政策呢?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什么在實際問題上總是要將這支隊伍邊緣化呢?邊緣化的后果:各項工作缺少連續(xù)性,工作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工作熱情不高,責任心不強;不能、不愿也不敢潛心本職工作,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動向不能正確分析,不會主動探索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工作經驗的積累,整個隊伍的狀況與角色要求的差距會不斷拉大。如此,輔導員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情緒也就不難想象了。對輔導員進行有效的激勵,提高其工作積極性、能力和水平,進而強化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和質量,也就成了近些年許多學者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奎慶.高校青年輔導員職業(yè)倦分析及干預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 (10).
[2]晏蘋.中美高校輔導員工作比較——淺論我國輔導員制度的發(fā)展方向[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7):116.
[3]李劍,葉向鋒.員工考核與薪酬管理[M].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