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周煥芳,任玉嬌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2)
Orem自我護理在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院外康復中的應用
朱麗萍,周煥芳,任玉嬌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2)
目的探討Orem自我護理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患者院外康復中的應用,并分析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關系。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ACS行PCI術后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患者出院前1d填寫冠心病相關知識掌握調查表。出院后,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電話回訪;觀察組除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電話回訪外實施個體化Orem自我護理。觀察2組出院前1d及出院12及24個月后的冠心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自我護理能力評分(ECSA)和生活質量評分(QOL)。結果隨訪結束時,觀察組失訪2例,死亡5例,對照組失訪4例,死亡7例,2組失訪和病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后12及24個月,2組冠心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ECSA評分和QOL評分均明顯高于出院前1d,出院后24個月明顯高于出院后12個月,觀察組同時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QOL評分與ECSA評分成正相關性。結論Orem自我護理在ACSPCI術后患者院外康復中具有較好療效,可以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且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Orem自我護理;急性冠脈綜合征;PCI;康復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發(fā)作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其病死率占心血管病之首位[1]。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可快速使閉塞的血管再通、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但不能消除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致病因素,且術后不少患者還存在心理、生活質量、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2]。Orem自我護理認為個體為維護生命、健康的功能、不斷的生長發(fā)育和幸福所進行的自我照顧行為和活動,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3]。本研究主要探討了Orem自我護理在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院外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并探討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2年4月首次在本院住院的ACS行PCI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25~75歲;②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我國制訂的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標準[4];③具有一定的理解溝通能力;④初次成功接受PCI,Killip分級Ⅰ~Ⅱ級;⑤術后病情穩(wěn)定,沒有并發(fā)癥;⑥居住在無錫市區(qū)。排除標準:①手術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者,如肺水腫、嚴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②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③智力及語言障礙、精神障礙不能配合者;④手術不成功者。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齡25~75(68±3.2)歲;疾病類型UA21例,STEMI53例,NSTEMI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2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即給予PCI手術,術后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電話回訪;觀察組除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電話回訪外實施個體化Orem自我護理。
1.2.1常規(guī)健康教育與回訪 出院前1d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填寫完冠心病相關知識評定調查問卷后,護士向其進行一次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并發(fā)放《冠心病患者健康指南》,如有疑問及時解答。出院后由專科護士電話回訪,如有疑問可參考《冠心病患者健康指南》手冊。
1.2.2Orem自我護理 ①制定個體化自我護理教育流程:制定基線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問卷結果了解影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因素,并制定個體化自護教育。贈送根據基線調查結果設計的自我護理指引,包括自我概念是什么、如何獲得健康所需的知識、如何樹立自護責任感、如何提高社會支持水平、如何實施促進健康的行為和技能、如何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等。②成立個體化自我護理教育團隊:包括??漆t(yī)生、專科護士、患者及患者家屬,??漆t(yī)生負責患者的定期復診,??谱o士負責教育、干預和原始數據的錄入,醫(yī)護人員主要協助他們提高健康知識水平和疾病的自我護理能力。③開展個體化自我護理教育活動:主要形式有個體教育、集體教育和同伴教育。個體教育包括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復診時教育,由??谱o士負責對患者的全程隨訪,詢問患者自我護理指引執(zhí)行的情況,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指導患者行自我病情監(jiān)測,及時給予相應的再教育;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情緒和心態(tài)、關注自身健康、主動參與到疾病和健康的管理中等;在復診時詢問患者在自我護理過程中出現而不會處理的問題,給予解答及指導,必要時進行家庭訪視。集體教育活動是由??谱o士和醫(yī)生講解相關知識,出院時告知患者集體教育的時間和形式,每個月固定循環(huán),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和心理壓力管理;藥物、飲食、運動知識;出院后日常預防保健知識和自我護理技能(自我病情的監(jiān)測、自我堅持治療、自我飲食的管理、自我疾病的正確認識、自我情緒的調解和控制);同時示范血壓心率的監(jiān)測方法、放松術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隨訪結果,對比2組出院前1d及出院后12及24個月時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自我護理能力評分(ECSA)及生活質量評分(QOL)。冠心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采用冠心病相關知識評定調查表[5]評價,包括8個維度52個條目:冠心病概念3個條目、檢查5個條目、治療方法4個條目、康復相關知識(出院后的二級預防)11個條目、危險因素8個條目、誘發(fā)因素6個條目、心臟病發(fā)作的臨床表現5個條目、藥物知識10條目,設“是”“否”和“不確定”3個選項,回答正確的條目計1分,回答錯誤和不確定不計分,部分條目反向計分。自我護理評分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6],包括4個維度,共43個條目,滿分172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生存質量評分量表[7],包括4個方面,共有36個問題,每個方面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隨訪結果 隨訪結束時,觀察組失訪2例,死亡5例;對照組失訪4例,死亡7例。2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22組出院前1d及出院后12及24個月時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 出院前1d,2組間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2及24個月,觀察組掌握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出院后24個月顯著高于出院后12個月(P<0.05)。見表1。
表1 2組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24個月時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出院前1d比較,P<0.05;③與出院后12個月比較,P<0.05。
2.32組出院前1d及出院后12及24個月時ECSA評分比較 出院前1d,2組ECSA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后12及24個月,觀察組各項ECSA評分均有顯著升高(P均<0.01),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出院后24個月,對照組各項ECSA評分均明顯高于出院前1d(P<0.05)。見表2。
表2 2組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24個月時ECSA評分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出院前1d比較,P<0.05;③與出院后12個月比較,P<0.05。
2.42組出院前1d及出院后12及24個月時QOL評分比較出院后12及24個月,2組QOL評分均有明顯升高(P均<0.05),出院后24個月明顯高于出院后12個月(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Orem自理理論的概念由美國護理學家Orem于1971年首次提出,其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護理、自我護理能力、治療性的自護需求、自我護理缺陷和護理系統(tǒng)五個核心概念構成的自我護理結構、自理缺陷結構和護理系統(tǒng)結構三個相關理論結構。WHO指出,社會、家庭和個體在決定滿足其健康需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自我護理正成為一個發(fā)展趨勢[8-9]。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為主的現代護理學理念逐漸代替了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tǒng)護理理念,并強調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整體性及人在保持和維護自身健康狀況中的作用。Orem自理理論以最大限度地維持和促進患者的自理為目標,在該理論中,醫(yī)護人員不僅重視對患者的護理,更應注重幫助患者培養(yǎng)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主動參與到疾病的治療和管理中。
國外對Orem自我護理的研究涉及領域廣泛,主要應用于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風濕病等慢性疾病患者。Barley等[10]報道臨床護士可通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患者進食低鹽低脂飲食的自我護理行為。Lukkarinen等[11]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能力的測量研究證明冠心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其健康行為呈正相關。且更多研究證明,Orem自我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因此,研究其在ACS患者PCI術后的院外康復中的應用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在國內,ACS介入術后的院外護理干預效果已經被眾多研究所驗證,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患者對他們所患疾病的性質和治療方案的認識嚴重不足,依從性不理想[12]。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期合理的用藥都必須通過自我照顧和護理來實現。因此,在ACS 患者PCI術后需要院外長期干預中,自我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郭望英等[13]將研究了ACS介入術后的患者通過建立ACS介入術后生物-心理-社會的心臟康復模式,提前干預,及早預防并發(fā)癥和新的不良心臟事件,可改善患者遠期預后,提高生存率,全面促進心臟康復,提高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鄭淑梅等[14]研究表明,冠脈介入治療后實施延續(xù)性自我管理教育,重視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從而防止和減少不良心臟事件的發(fā)生,是PCI術后一種安全、有效、依從性高的心臟康復模式。張文婷等[15]研究發(fā)現,冠狀動脈介入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即自我管理越好,生活質量越高。在本研究中,2組的失訪率和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出院后12及24個月,2組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ECSA及QOL評分顯著高于出院前1 d;出院后24個月明顯高于出院后12個月,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且QOL評分與ECSA評分成顯著正相關性,這與以上研究結果一致。
表3 2組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24個月時QOL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出院前1 d比較,P<0.05;③與出院后12個月比較,P<0.05。
本研究的結果主要用于指導臨床護士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其他護理干預,促進自我保健和自我護理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全社會關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復預防問題,對于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
[1] 李牧蔚,趙香梅,饒立新,等. 磺達肝癸鈉聯合替羅非班在復雜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應用[J]. 中華內科雜志,2013,52(12):1037-1040
[2] Rohla M,Freynhofer MK,Tentzeris I,et al. Plasma osmolality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2014,3(1):84-92
[3] Simmons L. Dorthea Orem’s self care theory as related to nursing practice in hemodialysis[J]. Nephrol Nurs J,2009,36(4):419-421
[4] 孫建平,涂曉龍,仇玉乎,等. 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7):820-822
[5] 肖美蓮,陶新路. 住院冠心病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08,23(17):19-20
[6] Wong CL,Ip WY,Shiu TY.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Cantonese version of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Int J Nurs Stud,2012,49(9):1122-1137
[7] 劉永明,郭蔚,薛金貴,等. 速效救心丸聯合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醫(yī)雜志,2013,54(11):935-938
[8] Dale LP,Whittaker R,Jiang Y,et al. Improv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lf-management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ext4Heart):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rotocol[J]. Trials,2014,15:71
[9] Clark AM,Spaling M,Harkness K,et al. 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 heart failure self-ca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perceptions[J]. Heart,2014,100(9):716-721
[10] Barley EA,Walters P,Haddad M,et al. The UPBEAT nurse-delivered personalized car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report current chest pain and depression: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 PLoS One,2014,9(6):e98704
[11] Lukkarinen H,Hentinen M. Self-care agency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his agency among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Int J Nurs Stud,1997,34(4):295-304
[12] 史宇穎,丁蕾,耿桂玲,等. 冠心病病人院外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4,28(5A):1554-1556
[13] 郭望英,彭麗容,孫紅梅,等. 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后心電圖變化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3):2199-2202
[14] 鄭淑梅,楊秀蘭, 楊茜,等.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全程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的影響[J]. 中國綜合臨床,2014,30(1):29-32
[15] 張文婷,劉俊連,楊婷婷,等.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病人自我管理狀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研究,2000,23(5):432-433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9.037
R473.6
B
1008-8849(2015)29-3290-03
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