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珊,侯安民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血吸蟲病防治所,湖北 武漢 430300)
乙型肝炎病毒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
王智珊,侯安民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血吸蟲病防治所,湖北 武漢 430300)
目的 探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方法 根據檢測結果將87例肝纖維化患者分為乙肝陰性組、陽性組,血吸蟲蟲卵陰性組、陽性組,通過比較組間的臨床特征、肝纖維化程度以及各常規(guī)實驗室指標來分析HBV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結果 單純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患者與單純乙肝肝纖維化患者腹水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乙肝陰性組與陽性組血清膠原蛋白(HA)和血小板轉化生長因子BB(PDGF-BB)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血吸蟲蟲卵陰性組、陽性組肝纖維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乙肝陽性組S4級患者比例顯著多于乙肝陰性組(P<0.05)。結論 肝組織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與HBV感染存在密切關系,而與血吸蟲感染關聯(lián)不大;對肝纖維化患者,應先確定其纖維化的致病因,以利于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肝纖維化;乙型肝炎病毒;血吸蟲病
肝組織內細胞外基質(ECM)成分的異常沉積和過度增生是導致肝臟纖維化的基本原因。肝臟纖維化在功能方面主要表現為門靜脈高壓、肝功能衰退等,在組織結構方面,主要表現為肝小葉內、匯管區(qū)的纖維化以及肝竇的毛細血管化[1]。誘發(fā)肝纖維化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藥物和毒物、血吸蟲病、乙醇、自身免疫性肝病、膽汁淤積、代謝失衡以及遺傳等因素。上述一種或多種因素對肝臟的長期刺激,會使肝竇內肝星狀細胞活化,破壞ECM的代謝平衡,使其降解速度慢于生成速度,出現ECM異常沉積,促使肝臟組織重構。若未進行有效治療,肝纖維化一般均會發(fā)展為肝硬化,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本研究對比分析了乙肝陰性、陽性和血吸蟲蟲卵陰性、陽性的肝纖維化患者的臨床特征、肝纖維化程度以及各常規(guī)實驗室指標,以了解并掌握導致肝纖維化原因,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所內科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7例肝纖維化患者,均經B超檢查,可見肝包膜粗糙,回聲增密、增粗、增強且分布不均勻,血管走向不清,肝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診斷標準均符合《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規(guī)定。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對本研究結果的干擾,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丙肝、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因素所致的肝纖維化。根據患者是否為HBV感染或血吸蟲感染將患者分為乙肝陰性組、陽性組與血吸蟲蟲卵陰性組、陽性組。乙肝陰性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20~78(47.5±10.8)歲;乙肝陽性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齡21~78(48.2±11.4)歲。血吸蟲蟲卵陰性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20~79(47.8±11.2)歲;血吸蟲蟲卵陽性組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齡22~79(48.1±11.6)歲。4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1.2.1HBV感染判定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患者的血清乙肝五項,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除單一HBcAb檢測結果為陽性者確定接受過乙肝疫苗注射外,乙肝五項中的任何一項或多項檢測結果為陽性者則可確定為HBV感染。
1.2.2 肝纖維化程度與血吸蟲感染判定 取患者肝臟組織,以10%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精-伊紅(HE)、網狀纖維及Masson三色染色,于光鏡下作病理學檢查,對肝纖維化程度進行分級。肝纖維化分級標準根據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合肝病專業(yè)委員會指定的《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3]判定,見表1。同時,于光鏡下(×200)觀察肝臟組織切片是否存在血吸蟲卵,全視野發(fā)現血吸蟲卵則確定為血吸蟲感染。
表1 肝臟纖維化程度分級標準
1.2.3 臨床體征及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行常規(guī)腹部肝脾B超檢查,查看影像學結果是否異常,并查看是否存在腹水。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檢測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血小板計數(Plt)、谷草轉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血清膽紅素(Bil)以及血清膠原蛋白(HA)、血小板轉化生長因子BB(PDGF-BB)、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1(TIMP-1)。通過比較組間的臨床特征、肝纖維化程度以及各常規(guī)實驗室指標來比較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計算AST與Plt比值指數(APRI),APRI=(AST/正常值上限)/Plt×100。
2.1 臨床癥狀比較 單純乙肝肝纖維化患者和單純血吸蟲病肝纖維化(乙肝陰性)患者的腹水發(fā)生率分別是為58%(18/31)和52%(15/29),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2.102,P>0.05)。血吸蟲病合并乙肝陽性肝纖維化患者的腹水發(fā)病率為56%(15/27),與單純乙肝肝纖維化患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1.922,P>0.05),與單純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患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1.362,P>0.05)。
2.2 實驗室指標比較 乙肝陰性組和陽性組的血清AST、Bil、Plt、A、APRI及HA、PDGF-BB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乙肝陰性組和陽性組TIMP-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吸蟲蟲卵陰性組和陽性組RBC計數、HB、A以及肝左葉長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2.3HBV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 乙肝陰性與陽性的肝組織病理分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吸蟲蟲卵陰性與陽性的肝組織病理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肝纖維化嚴重程度與HBV感染顯著相關[B=0.382,95%CI(0.126,1.170),P<0.05],而與血吸蟲感染無顯著相關(P>0.05)。
表2 乙肝陰性組和陽性組各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3 血吸蟲蟲卵陰性組陽性組各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4 乙肝與血吸蟲蟲卵陰性與陽性患者肝組織病理分級情況比較 例(%)
抑制肝纖維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僅是臨床上抗肝纖維化治療的近期目標,而實現肝纖維化逆轉、改善患者肝臟的結構和功能、改善患者預后、延長患者生存期才是抗肝纖維化治療的遠期目標[4-5]。但是肝纖維化的病理發(fā)展是動態(tài)變化的復雜過程,多因素、多環(huán)節(jié)均能夠對肝纖維化產生影響,在治療策略上需要涉及去除致病因素、治療原發(fā)病、抗肝臟炎癥、抑制膠原纖維形成等多方面,而去除致病因素是關鍵[6],如抑制肝炎病毒復制、殺滅血吸蟲、戒酒等。因此,了解并掌握導致肝纖維化的原因非常重要。
一般認為,HBV和血吸蟲感染是導致肝纖維化的兩個主要因素[7]。但是目前的研究結果對血吸蟲感染是否對HBV易感依然存在較大爭議。針對社會人群調查顯示,血吸蟲感染對HBV易感的影響不大;而針對住院患者的調查結果顯示,血吸蟲感染會增加HBV易感[8-9]。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患者因接觸注射器與血液制品而感染[10-11]。在本研究中,血吸蟲病合并乙肝陽性肝纖維化患者約占單純血吸蟲感染患者的48%(27/56),可能是因為患者的病情較重而接受注射治療或接受血液制品等原因所致。
有報道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HBVDNA復制水平和肝纖維化嚴重程度存在密切相關[12]。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血吸蟲感染和肝纖維化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13]。在本研究中,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肝纖維化嚴重程度與乙肝感染明顯相關,而與血吸蟲感染無關。另外,在本研究中,血吸蟲病合并乙肝陽性肝纖維化患者AST、Bil水平上升,而A、Plt水平降低,表明血吸蟲病合并乙肝陽性肝纖維化患者的肝臟受損程度更嚴重。單純晚期血吸蟲病還導致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且影響肝臟左葉大小,這可能與同等程度的肝纖維化血吸蟲病患者較乙肝患者有更嚴重脾大和脾功能亢進明顯相關[14]。乙肝陽性組的APRI高于乙肝陰性組,可以將其作為非創(chuàng)傷性肝纖維化輔助診斷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乙肝陰性組和乙肝陽性組的血清HA、PDGF-BB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2組TIMP-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上述指標在輔助診斷肝纖維化方面也具有參考意義。
總之,肝組織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密切關系,而與血吸蟲感染關聯(lián)不大;對肝纖維化患者,應先確定其纖維化的致病因,以利于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 柯柳,溫小鳳,蔣忠勝,等. 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復制與肝纖維化程度的關系[J]. 廣東醫(yī)學,2010,31(5):628-629
[2]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華傳染病雜志,2011,29(2):65-80
[3]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合肝病專業(yè)委員會,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11):866-870
[4] 焦黎,武希潤,王琦.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對肝星狀細胞活化及細胞外基質合成的影響[J]. 肝臟,2011,16(2):116-119
[5] 侯循亞,李岳生,王媛圓,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血吸蟲感染對肝纖維化的影響[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10):937-940
[6]WesterbackaJ,KolakM,KiviluotoT,etal.Genesinvolvedinfattyacidpartitioningandbinding,lipolysis,monocyte/macrophagerecruitment,andinflammationareoverexpressedinthehumanfattyliverofinsulin-resistantsubjects[J].Diabetes,2007,56(11):2759-2765
[7] 張秋紅,張春瑞.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復制與肝組織損傷和肝纖維化的關系[J]. 廣東醫(yī)學,2010,31(8):2518-2520
[8] 李衛(wèi)俠,柴維敏,趙香田,等. 肝纖維化及肝硬化肝脾體積變化的臨床研究[J]. 中華消化雜志,2009,29(5):308-311
[9] 農村立,郭塹,龍騰河.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小板及脾臟體積與肝纖維化程度的相關性[J]. 柳州醫(yī)學,2014,27(1):45-48
[10] 叢玉隆,尹一兵,陳瑜. 檢驗醫(yī)學高級教程[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408-410
[11] 陳輝,馬紅.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與肝纖維化[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1):1156-1159
[12] 陳鴻軒,劉斌,吳興旺,等. 多層螺旋CT評估脾臟大小方法探討[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4(04):486-490
[13] 曾健,張玲,胡堅,等. 凝血、纖溶和纖維化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態(tài)的關系[J]. 廣東醫(yī)學,2012,33(22):3452-3454
[14] 陸偉,張占卿,賈小芳,等. 血漿氨基酸比例模型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病理狀態(tài)的效能[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9):913-918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4.015
R575.2
B
1008-8849(2015)24-2663-03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