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慧倩
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yè)學校,江蘇 鎮(zhèn)江212003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這樣比喻:一個人的“自我”就如同一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等只是露在冰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藏在冰層下面,被壓抑在下面的則是真正的自我,每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冰山,才能改變人生。破冰技術則來源于冰山理論。在戶外拓展訓練中,破冰技術主要有瘋狂運動、直接親密和消除自我等,這些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運動之后參與者又會恢復原先的常態(tài),或者是技術難度較大,一般的志愿者難以操作有效。因此,作為對智殘青年的“破冰”技術,必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智殘青年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的身體或心理多少都有些障礙,志愿者們剛開始和他們接觸的時候,他們會因為自身的特殊情況,表現出拒絕、回避等行為,或者他們本身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問題,志愿者們一時難以融入,無法為他們提供志愿服務。因此,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受太多潛意識的影響,達到解開他們閉鎖的心理,引導他們敞開心扉的目的,成為了志愿服務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從疾風怒濤慢慢走向相對平穩(wěn)的時期,也是人生的黃金年代。志愿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智殘青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智殘青年身處特殊的時期,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既有固有的必然聯系,又有其特殊性,它受先天與后天因素的影響,也受環(huán)境和教育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了青年人的心理行為特征,又因智力殘疾而有一定的差異性。尤其是在前一階段——青春期,他們自以為自己已經成熟,想要以獨立人格出現,擺脫對父母家庭的依賴,也很渴望得到朋友,得到他人的接納與尊重,以至于出現心理上成人感與半成熟的矛盾,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的矛盾,內心閉鎖與行為開放的矛盾等。而到了正常青年期的階段,他們因為智力的問題依然還停滯不前,生理和心理水平沒能達到成熟水平,也沒能承擔起應有的社會義務,生活空間還是比較狹窄。而作為智殘青年人,他們又表現出自卑感和孤獨感等,能力的低下,自認為被人瞧不起,性格上也越來越孤僻,膽怯,自尊心受挫。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一般人都有五個需要層次,除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他們還有歸屬與愛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這是人生強大的推動力,然而由于自身的殘障,他們敏感多疑,不愿主動與社會接觸,淡化人際交往,以其特有的防御機制在社會上生存,社會化程度和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角色認知是指對任務的了解程度,這個認知很重要,它涉及到志愿服務的努力方向,涉及到與被志愿服務對象的關系建立。有人對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動機做過調查,愿意“奉獻愛心、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情”的人約占90%以上,想“學習新知識、結交新朋友”的人約占70%,想“嘗試新生活方式,做有趣的事情”的人約占50%,其他原因如“閑得無事散散心,為自己謀各種機會”的人約占30%。我們知道,志愿者們都在各自崗位上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成為一名志愿者角色后,極有可能與以前的角色發(fā)生一些沖突,面對這些特殊的對象,該如何調整好呢?志愿者們要明白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所向,明確自己的具體任務,明確被服務者的需求,要謹防因主觀臆斷而產生片面和極端的認知,不能認為“我是成年人,我是來幫助你的,只有站在我這個角度考慮問題才沒錯”;謹防因完美主義個性而產生沮喪和受挫心理,不能總是覺得“我必須幫助你把任何事情都處理好,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等于不做”;謹防因刻板認知而看不到變化和發(fā)展,不能抱定“這些孩子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想要改變他們真是難于登天,干脆做一步看一步,有心就行”的消極心態(tài)。
志愿者與智殘青年之間的關系是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他們必須以認同感和信任感為基礎,但是建立的難度還是很大的。一方面是智殘青年的服務需求、存在的問題以及周圍背景比較復雜多樣,另一方面是對志愿者的專業(yè)知識、志愿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建立良好的關系,在了解智殘青年的基本情況前提下,還要掌握他們的基本需求和存在問題,要盡量建立與他們之外如家庭成員的關系,獲得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因此,剛開始的介入十分重要,為了給他們一個安全溫暖的氛圍,我們要以誠相待,并尊重他們的人格、秘密、個人隱私,不要隨便干預,不要出于好奇的念頭去強行探問。關系建立得好,他們才能信任志愿者,暢所欲言,志愿者也能盡心盡力地為他們提供服務。一旦關系建立不佳,缺乏信任、真誠和積極關注,就難以架起溝通的橋梁,志愿服務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這個關系是今后工作深入的重要基礎,而它的建立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根據智殘青年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
一般地,人們之間的信息傳遞主要是通過言語表達和非言語行為來實現的。言語表達是談話雙方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建立關系的基本條件之一,然而,在交流過程中體語溝通卻也必不可少。體語是身體語言的簡稱,是指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因此,即使對方不說話,志愿者也可以憑借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她的內心,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身體語言感受到志愿者的一些想法。因為有的人即使在語言上偽裝自己,但身體語言卻經常會“出賣”他們。所以前面已經談到,作為一個志愿者應該進行必要的角色認識的調整。
在非言語行為中首要的是目光注視和面部表情,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際溝通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雙方溝通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一般來說,對使自己感到愉悅的人,他們更愿意注視,愿意交流。通過觀察他們的面部表情,志愿者會發(fā)現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往往會在臉上透露出來。其次,身體語言,不同的身體語言,可能傳達驚奇、苦惱、憤怒、焦慮、快樂等各種情緒愁。第三,聲音,聲音通常包括嗓音的音質、音量、音調和言語速度。志愿者可以借助于他們聲音的輕重緩急,去判斷他們特殊的思想和感情。
總之,要做好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志愿者的一言一行都特別重要,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技巧之外,還要受到其價值觀、品德修養(yǎng)、信念等諸多因素影響,恰恰是這些對志愿服務的成敗舉足輕重,忽視提高自己內在素養(yǎng)的修煉,難以實現最初的“破冰之旅”目標,難以投入更深的志愿工作,更難以成為一名真正為智殘青年服務的優(yōu)秀志愿者。
[1]張倩,李妍辰,孫靜等.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
[2]王琦琦.大學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構想[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3).
[3]張宇斌,王偉鑫.當代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工作之現狀調查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3).
[4]李志軍.南京市殘疾人教育發(fā)展現狀及需求調查[J].經濟研究導刊,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