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內治八法
向金梅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內治八法是八種基本治療方法的總稱。在治法上古今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但根據八綱辨證所設置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較為重要。八法各有其適應病證,在獸醫(yī)臨床上,采用哪種治法是針對患畜具體病證而擬定的。若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半表半里用和法;病邪在里,如屬實證,在上可用吐法,在下可用下法;病性屬寒用溫法,病性屬熱用清法;如體質衰弱屬虛者用補法;如為積滯、積聚屬實者用消法。下面主要介紹這八種治法及其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汗法,也稱為解表法,是通過使用有解表發(fā)汗作用的藥物,開泄病畜腠理,促使病畜多發(fā)汗,使表邪與汗一起出來,從而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方法。
臨床上主要治療各種邪氣入侵肌表而引起的表證。
由于表證有表寒、表熱之分,汗法亦有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之別。辛溫解表,以辛溫解表藥為主組成方劑治療表寒證的方法;麻黃湯為其代表方劑。辛涼解表,以辛涼解表藥為主組成方劑治療表熱證的方法;銀屈散為其代表方劑。
1.1 適應癥
適用于外感病初期,當病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時,可使表邪隨汗一起出來而解除病證。
1.2 應用汗法的注意事項
1)發(fā)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為度,出汗過多可傷津液,甚至汗出不止,造成虛脫。治療表虛證時,汗之宜輕,臨床上可用桂枝湯使病畜輕微發(fā)汗,從而糾正病畜營衛(wèi)失和;而治療表實證時,汗之宜重,臨床上可用麻黃湯使病畜大出汗,發(fā)泄郁陽,從而使表寒散去,營衛(wèi)通暢,病畜得愈。
2)根據表證的兼證不同,還須與其他療法配合應用,如陽虛外感者,宜補陽發(fā)汗;陰虛外感者,宜滋陰發(fā)汗;如兼有濕邪在表者,如風濕癥,則應在解表藥中,加用除濕祛風藥。
3)對體質虛弱或劇烈下痢,大失血的病畜不宜應用汗法。
4)暑天炎熱,腠理開泄,汗之宜輕。因此,夏季或平時表虛多汗的病畜,使用辛溫解表藥時應慎重。
吐法,也稱催吐法,是通過使用具有催吐性能的藥物,使病邪或者有毒的物質從口中吐出來的一種治療方法。
2.1 適應癥
吐法在臨床上常用于病畜食物中毒和食物積滯而必須盡快吐出來的實證。
2.2 應用吐法的注意事項
1)吐法為一種急救法,如用之得當,收效迅速。但此法最易傷胃氣,故必須慎用。
2)臨床上,懷孕、產后、老弱體衰的病畜,一般忌用或慎用;馬屬動物禁用此法。
3)病畜食物中毒后,可以給其灌服溫鹽湯,應該隨灌隨吐,直至病畜將毒物吐干凈為止。如果病畜服食溫鹽湯后不吐,則可配合外探法促使其將毒物吐出。
下法,也稱瀉下法,是通過使用具有瀉下通便性能的藥物,從而通導大便,逐邪外出,清除胃腸道內積滯、體內積水和寒積的一種治療方法。
根據病性寒熱,病畜體質的強弱,病勢的輕重緩急,以及積滯、積水等不同情況,下法的運用可以分為攻下、潤下、逐水等方法。
攻下法,也稱峻瀉法,是通過使用具有猛烈瀉下作用的藥物,以瀉下邪熱、攻逐體內積滯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常用于病邪傳于里,邪熱、積食、宿滯內結在胃和大腸的陽明腑實證;攻下法代表方劑為大承氣湯。潤下法,也叫緩下法,是用瀉下作用緩和的藥物,治療老弱,妊娠或產后氣血雙虧病畜便秘的方法;潤下法代表方劑為當歸蓯蓉湯。逐水法,是通過使用具有攻逐水濕性能的藥物,治療水液積滯的方法,常用于胸水、腹水、糞尿不通等癥;逐水法代表方劑為大戟散。
3.1 適應癥
主要適用于結癥、便秘、胃腸實熱、蟲積,停水等里實證。
3.2 應用吐法的注意事項
1)下法是中獸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但用之不當,常會加重病情或產生繼發(fā)癥。因此,臨床上在使用下法時,必須根據病畜體質的強弱和病情不同,選用適當的方劑和藥量,以免損傷正氣。
2)對表證或半表半里證,不應使用下法。
3)對于老弱患畜、產后血虛母畜或孕畜一般禁用或慎用下法。
和法亦稱和解法,即運用具有疏泄、和解作用的藥物,調和肝脾或肝胃,從而達到和解半表半里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和法代表方劑為小柴胡湯。
4.1 適應癥
適用于病邪郁滯在病畜機體表里之間的半表半里證,即少陽證。少陽證,也稱少陽病,是病邪侵犯少陽膽腑,致使病畜樞機不利,經氣不暢時所出現(xiàn)的一種證候。
4.2 應用和法的注意事項
1)對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陽經,或病邪已入里的實證,不宜使用和法。
2)對于臟腑氣血不和的病證,如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證,也可以使用調和肝脾或調和肝胃法治療。
3)為少陽證病畜灌服小柴胡湯后,要注意觀察患畜寒熱輕重狀況、發(fā)作情況和持續(xù)時間,以及病畜出汗的情況。
溫法,亦稱溫里法或祛寒法,即運用溫熱性藥物,祛除體內寒邪,溫補陽氣的治療方法。
溫法按照中寒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分為溫中祛寒、溫經散寒和回陽救逆三種。溫中祛寒,是一種以具有溫脾暖胃作用的藥物治療中焦虛寒證(即脾胃虛寒證)的方法,其代表方劑為理中湯。溫經散寒,以具有溫經散寒作用的藥物為主組成方劑,用于治療陽虛或寒氣偏盛,寒邪凝滯于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關節(jié)活動障礙之痹證,其代表方劑為黃芪桂枝五物湯?;仃柧饶?,是一種通過使用具有回陽功能的藥物治療腎陽不足,陰寒內盛以及陽虛欲脫之證的方法,其代表方劑為四逆湯。
5.1 適應癥
溫法可用于治療里寒實證或里寒虛證。里寒實證是指寒邪侵犯臟腑,導致病畜陰寒內盛的一種病證;里寒虛證是指病畜陽氣虛弱,寒從內生的一種病證。
5.2 應用溫法的注意事項
1)溫法所用藥物性多燥熱,易傷津耗陰,故不可過用、久用。
2)臨床上應用溫法時,只能針對寒證,所以必須正確鑒別病畜所患是真寒證還是真熱假寒之證,如果病畜患真熱假寒之證而誤用溫法,會導致其病勢進一步加重。
3)咳血、尿血、便血等,禁用溫法。
4)畜體陰虛見有舌紅、口干者應慎用。
5)孕畜、產后母畜,均應慎用或禁用。
6)里寒證中服溫中散寒藥同時,應注意保暖。
清法,也稱清熱法,是通過使用具有寒涼泄熱性能的藥物,清除體內熱邪,治療里熱證的一種方法。
清法因熱邪的程度、所在部位及疾病虛實的不同,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熱燥濕及清熱解暑五種。清熱瀉火,以清熱瀉火藥為主組成的方劑,是一種用于治療氣分病證的方法;根據熱邪所在部位或臟腑不同,可選用不同方劑,如熱在氣分可用白虎湯,肝熱可用龍膽瀉肝湯,肺熱可用清肺散等。清熱解毒,是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瘡黃腫毒等病證;其代表方劑為消黃散、清瘟敗毒飲等。清熱涼血,是以清熱涼血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入營分、血分的病證;其代表方劑為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清熱燥濕,是以清熱燥濕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濕熱證(如痢疾、腸黃等);其代表方劑為郁金散。清熱解暑,是以清熱解暑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暑熱證;其代表方劑為香薷散。
6.1 適應癥
清法的適用范圍較廣,特別是在表邪已除,里熱較盛而無結實的情況下,最宜使用。
6.2 應用清法的注意事項
1)清法所用方藥性多寒涼,多用久用易傷陽氣,尤其是體質素虛,臟腑本寒,胃火不足,糞便稀薄者忌用。
2)臨床上清法主要用于實熱證,真寒假熱證不宜使用清法,因此,診斷時需仔細辨別病畜所患之證。
3)對于清熱解毒的方劑,都應在藥汁涼后或者微溫時給患畜灌服,切忌熱服。
4)若患畜有瘡瘍腫毒的病證,在為其用藥的過程中,應認真觀察患畜腫毒消、長情況。如果腫消熱退,是病愈的趨勢;如果已形成膿腫,則應切開膿腫排出膿汁。
補法,也稱為補益法或者補虛法,是通過使用具有補養(yǎng)功能的藥物,對病畜陰陽氣血不足進行補益的一種治療方法。
臨床上,虛證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類型,補法可相應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四種。補氣,是以補氣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氣虛證,而臨床上以肺氣虛和脾氣虛較為常見;補氣法的代表方劑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血,是以補血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血虛證;其代表方劑為四物湯。在臨床上,患畜若有血虛病證,多同時存在氣虛病證,因此,多采用氣血雙補法對患畜進行治療,其代表方劑為八珍湯。滋陰,是以養(yǎng)陰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陰虛證,臨床上常見的有腎陰虛、肺陰虛、胃陰虛等;滋陰法的代表方劑有六味地黃丸、百合固金湯等。補陽,是以補陽藥為主組成的方劑,主要用于治療陽虛證,臨床上常見的有脾陽虛、腎陽虛;補陽法的代表方劑有巴戟散、腎氣丸等。
7.1 適應癥
補法適用于一切虛證。補氣法,適用于氣虛病證,如倦怠乏力,氣短,動則喘甚,脈弱或者虛大、自汗等;補血法,適用于血虛病證與失血的患畜,根據血熱、血寒病證的不同,分別對證用藥;血熱,是指熱邪入血,臨床上表現(xiàn)血液妄行、發(fā)熱等證,應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是指寒邪入血,寒凝氣滯,導致血液運行不通暢,應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以和之。補陰法,適用于陰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陰虛病證,如口干、舌頭發(fā)紅而少苔、脈細數、便秘、盜汗等;補陽法,適用于脾腎陽虛的病證。
7.2 應用補法的注意事項
1)對于真實假虛證,不能使用補法,如果誤用補藥,會導致“閉門留寇”之弊,從而加重患畜病情。
2)使用補法時,為防止因虛不受補而發(fā)生氣滯癥,切忌單純使用補藥,最好在補養(yǎng)藥中配合少量疏肝健脾理氣之藥,可避免純補之劑引起脾胃郁滯,影響消化,還可促進藥物的吸收,增強療效。
3)補法在應用時還應注意五臟的培補。雖每一臟有其獨立的生理功能,但五臟間又互相關聯(lián)。在治療時除某臟虛補某臟的正補法外,還有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如“培土生金”法,即脾虛引起的咳嗽,治療時要通過補脾而達到益肺的功效。
4)補法不應急于求成,即所謂“虛則緩補”,也叫平補。但在特殊情況下,如陽氣暴衰或元氣暴脫時,則應急補。
5)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補氣血應以補中焦脾胃為主;腎為水火之臟,是真陰真陽生化之源,所以滋陰助陽,應以補腎為主。
消法,也稱消導法或消散法,是通過使用具有消食導滯、化痰利水、軟堅散結、行氣活血等性能的藥物,使體內積滯得以消除的一種治療方法。
消法在臨證上應用較廣泛,主要有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三種。消食導滯,以消食化滯的藥物為主,清除胃中積食或腸中結滯的治療方法。消食導滯雖與下法作用相似,但下法重在解除糞便燥結,主要在于攻逐,而消食導滯則具有消積運化的功能,對胃腸內的食積有逐漸消散的作用,其代表方劑為曲蘗散。理氣止痛,是用順氣寬中、行氣止痛的方藥來治療胃腸氣滯.消化不良、腹痛等病證,其代表方劑桔皮散、木香檳榔散。活血化瘀,是用活血祛瘀藥為主來治療血瘀、血滯等病證,主要用于治療因血液凝滯引起的局部腫脹,以及母畜產后惡露不盡等病證,其代表方劑為紅花散、生化湯和當歸散等。
8.1 適應癥
適用于氣、血、痰、濕、食在患畜體內所致的氣滯血瘀、癥 瘕積聚、痰飲不化、水濕內停、飲食停滯及痞塊等病證。
8.2 應用消法的注意事項
1)消食導滯法雖較瀉下法作用緩和,但過度使用也可使病畜氣血耗損,從而使患畜病情進一步加重。
2)對孕畜和身體瘦弱的病畜使用消法時,應配合補氣藥使用。
3)理氣藥大多屬于辛散溫燥藥性,用量過重或者使用時間過久會導致畜體耗氣傷陰,所以對氣虛或陰虛火旺的病畜應慎用。
4)活血化瘀藥大多具有有墮胎的作用,所以孕畜應慎用。
5)若患畜有陰虛熱證或脾虛而腹脹、瀉泄之證,應慎用消法?!觯ň庉嫞旱一郏?/p>
【復習思考題】
1.內治八法包括哪八種治法?
2.試述內治八法的適應癥。
3.試述內治八法在動物臨床治療上應用注意事項。
【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考試習題】
1.治療血虛病證()
A.補陰是重要的 B.補陽是重要的 C.補鐵是重要的
D.補氣是重要的 E.補水是重要的
2.治療老齡患畜腸燥便秘的方劑是()
A、曲蘗散 B、保和丸 C、白頭翁湯 D、大承氣湯 E、當歸蓯蓉湯
3.食積不化宜選用下方加減治療()
A.曲蘗散 B.平胃散 C.銀翹散 D.犀角地黃湯 E.豬苓散
4.哺乳期仔豬,被毛粗亂,困倦乏力,不思乳食,食則飽脹,嘔吐酸餿,大便溏薄酸臭。其治法是()
A.消乳消食,和中導滯 B.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C。和脾助運,降逆止嘔
D.補土抑木,消食導滯 E.健脾助運,消補兼施
5.治療久瀉,除用止瀉藥外,還常用()
A.消食藥 B.升提藥 C.健胃藥 D.清熱藥 E.溫里藥
6.牛,精神倦怠,體瘦毛焦,食欲不振,久瀉不止,脫肛,口色淡白,脈虛。治療宜選用的方劑是()
A、四物湯B、曲蘗散C、桂心散D、六味地黃湯E、補中益氣湯
7.一牛發(fā)病,證見精神沉郁,食欲減少,口渴多飲,瀉糞黏膩腥臭,尿短赤,輕微腹痛,口色紅,舌苔黃厚,脈象沉數。
①該病證可辨證為()
A、熱瀉B、寒瀉C、傷食瀉D、脾虛瀉E、腎虛瀉
②該病證的治法為()
A、溫中止瀉B、清熱止瀉C、消食止瀉D、健脾止瀉E、補腎止瀉
8.牛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汗、頭低,項脊四肢強拘、或跛行、關節(jié)腫痛而屈伸不利,咳嗽,氣喘,脈浮緊的癥狀。
①中獸醫(yī)辨證論治后確定的癥候是()
A.風寒表實證B.風熱表實證 C.風寒表虛證D.風熱表虛證E.里寒實證
②可采用的治療方法有()
A.辛涼解表,護陰津 B.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 C.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D.清熱瀉火,蕩滌內熱 E.和解少陽
③針對上述癥狀,以下方劑可用于治療本病的是()
A.麻黃湯 B.桂枝湯 C.銀翹散 D.香薷飲 E.大承氣湯
參考答案:1 D,2E,3A,4C,5B,6E,7①D,7②D,8①A,8②C,8③A。
下期主講:蘇志國《防重于治》。
向金梅(1979-),女,湖北天門人,國家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華中農業(yè)大學臨床獸醫(yī)學博士,湖北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動物科學系畜牧獸醫(yī)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動物疾病臨床診療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