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燦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學生厭惡學習。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數學科目過于枯燥乏味,很難帶動起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實際,讓數學課堂生活化,幫助學生輕松地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才能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筆者以“認識厘米”為例,談談生活實踐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一、讓生活激發(fā)情感,讓實踐引導探究
學習是從認識身邊的事物開始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加工生活中的元素,使之能夠生動、活潑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深層探究。
例如,教學“認識厘米”這一課,如果只是按部就班進行教學,那么很多學生都會覺得枯燥,這一課的教學實效恐怕不理想。在精心備課和認真思考的前提下,筆者安排了“量一量”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量一量你的手,學生覺得很感興趣,有的學生說它的手長了“半尺”,而有的學生卻說它的手長了“一尺”。我順勢利導,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讓這兩個學生“比一比”,結果發(fā)現那個“半尺”的手掌比“一尺”的手掌還要長。學生們馬上對各自用的尺子產生了懷疑,仔細一比,發(fā)現原來這兩把尺子的長短異同,我也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對學生說:原來標準不同呀。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了:標準不同,測量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由此順利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長度單位”。
通過將數學中的理趣融進學生的生活實踐中,使實踐活動充滿了“童趣”,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協(xié)作,探究積極性極高,自然流暢。
二、讓生活推動教學,讓實踐催化知識
生活與數學是不可分割的,仔細觀察,會發(fā)現生活中處處包含數學知識。而在帶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同時還要讓他們感受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讓數學變得容易。
例如,在教學“認識厘米”時,學生有了對手掌長短的比較,決定統(tǒng)一標準,于是我發(fā)給學生每人一把硬紙條,讓學生自己來制作尺子。那么怎么來制作尺子呢?學生對照著手里的尺子和小紙條,有的說畫上線就可以了,有的說還有數字刻度等,討論不休。通過交流,集體總結出:做尺子需要在空白尺子上畫上刻度線、標出數據并記上單位。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了初步的認識,開始在尺子上畫刻度,我相機進行巡視和指導。在畫的過程中,學生由厘米又逐步認識了分米和米的單位,為“認識米”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尺子,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厘米的長度,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還學會了測量,一舉多得。最后的環(huán)節(jié)讓我十分欣慰,學生們紛紛為自己制作的小尺子用圖畫進行了裝飾,并且還饒有興致地用它測量自己的書本、文具盒。在深刻理解知識的同時學會了應用,這正是我所期待的。
三、讓生活培養(yǎng)習慣,讓實踐提高能力
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數學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將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理性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建立學生的“大數學”觀,從而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認識米”時,由于學生對長度的測量和厘米都有了一定的認知,想親身去測量更大、更高的事物,這種需求越來越強烈。作為數學教師,這時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欲望”,讓學生試著去測量黑板的長、教室的寬,不僅增加了學習的樂趣,還能順利展開對“米”的認識。學生有了對長度知識的積累,就可以設置一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慢慢地養(yǎng)成習慣,做到:走到哪里量到哪里。比如可以激勵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估計一下教室的長和寬,估計一下桌子的長度,然后動手去量一量驗證一下。再比如,爸爸給自己買了新課桌,放在房間哪里最合適呢?是否能放得下呢?這樣的生活作業(yè),學生是十分樂意完成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辦法動手測量,布置自己的小臥室,不僅養(yǎng)成了測量的習慣,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覺到自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讓兒童主動地投入到生活實踐中,學習才會變得有意義,不僅使學生產生主動的學習行為,同時學生的學習速度也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可見,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而數學又為孩子更好地駕馭生活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元素,構建生動、簡單而富有“童真、童趣”的數學情境,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探索、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通過一次次地戰(zhàn)勝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感德石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