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摘要】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精華,閱讀文學名著不僅能享受到優(yōu)良的文學藝術熏陶,還能體悟人生經(jīng)驗與智慧,激發(fā)學生的人性情懷、精神理性和社會責任感。2009年高考新課程標準對名著閱讀延續(xù)了2008年的要求,在附加題中占有15分,2010年文理單獨劃線,這樣文科附加題不再作為參考分存在,而是直接加入總分,所以從高一必須對名著閱讀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針對平時名著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尋求應對對策,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名著這一關。?
【關鍵詞】名著閱讀;高考;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經(jīng)典名著,魅力永恒,常讀常新。正如赫欽斯所言“經(jīng)典著作乃是每個時代都具有的當代性書籍。”名著閱讀可使學生打破時空的界限,與文學、思想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以便學生在生命與語文學習的起點就占據(jù)精神和生命的制高點,為終身發(fā)展奠定牢固的基礎。閱讀是對外部世界的開發(fā),更是對自己生命的開發(fā)。每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生命的質(zhì)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huán)”,余秋雨先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笨梢?,語文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引領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深刻認識到閱讀尤其是閱讀經(jīng)典對他們的發(fā)展有多么重要!
然而客觀的現(xiàn)狀是,中學生不愛讀名著。一個高一的學生告訴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網(wǎng)絡小說和漫畫輕松有趣,比名著好讀多了。名著讀起來費勁,還有很多地方讀不懂。讀過《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議論建筑,看得自己興致全無。他們老師曾號召全班同學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實在沒有耐心讀完,書太厚了,而且哲理議論太多太枯燥了。還讀過其他一些西方小說,心理描寫都太多了,啰啰嗦嗦的。
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高考這樣一個指揮棒,很多年來,一直強調(diào)文本閱讀的重要,但是在學生最關注的高考中卻沒有相對應的檢測,并且中學語文老師疲于應付升學考試、應試教育的壓力,沒有精力來恰當?shù)匾龑W生讀文學名著。在應試教育的體制環(huán)境面前,素質(zhì)教育成了一句空話,更何況事倍功半的文學名著導讀呢?學習考試的壓力無情地剝奪了中小學生們讀名著的精力和時間,書山題海還應付不過來,何談讀那些修身養(yǎng)性的“名著”。面對這樣的情況,在高考中直接把名著閱讀納入高考范圍,在附加題中以多項選擇題和問答題兩種形式存在。從而給經(jīng)典名著閱讀帶來了機遇和壓力。
為了更好地落實課標要求,引領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來談談如何進行名著學習和教學。
一、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各種各樣,在此提倡高中學生適用的資料性閱讀的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種根據(jù)個人喜好與研究,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下來分類保存,以供閱讀、品味、引用的資料積累方法。摘抄法是重要的讀書筆記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1)語錄式摘抄;(2)內(nèi)容提要式摘抄;(3)內(nèi)容賞析式摘抄;(4)專項研究式摘抄;(5)組合式摘抄。我們可以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和作品的類別,采用不同的摘抄法嘗試做摘抄讀書卡,把自己的閱讀收獲積累下來,不僅可以加深閱讀印象,而且能為寫作提供素材,還能留下你的閱讀軌跡和心路歷程。
二、盡可能讓學生獨立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
在閱讀的過程中,還給學生更多自由閱讀的權利,放手讓學生獨立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去理解,去表達。不必擔心學生“讀不懂”或者“讀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要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得到營養(yǎng)。進入名著之后學生會有自己的驚喜與發(fā)現(xiàn),他會睜大雙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會轉動大腦邊讀邊領悟、評價。他可能會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嘆服,也可能因被其中某一個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駐足。他也許思考得很深,也許只是一點點真切的感覺而已,但是必定每一個讀進去的人都會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記錄下這些最真最深的點滴感受,并貼在自己的書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讀書生涯,應是件輕松愉快且富有意義的事情。事實如此,學生樂此不疲,就連作文最困難的學生也可以發(fā)表自己對名著的看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在不同學生眼里本有不同意義,每周一次的讀書心得寫作,又自然地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熱情。在這些“粘貼式讀書心得”里,學生充分展示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名著的閱讀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局面。
三、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之后,我們就各有了兩種思想?!苯涣魇欠浅V匾膶W習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種碰撞和融合,兩種思想交流之后或許可以產(chǎn)生第三種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華,使得交流在閱讀中成為一種必需。
在小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種途徑查閱資料,可以互相探討與交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小組成員的智慧,讓學生在相互合作、探討、交流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fā),實現(xiàn)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擴大信息和思維的容量。同時,提供一定的時間給學生交流閱讀心得,組織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展示課外閱讀的效果。如故事會、朗誦比賽、讀書報告會,演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向全班同學朗誦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優(yōu)美語段、名言警句、好詞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學講課外閱讀中所見的時事要聞、奇人怪事、民情風俗、自然風光、歷史故事……;向全班同學交流閱讀的方法、感受、經(jīng)驗……;從主要內(nèi)容、寫作特點等方面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等,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外,還鼓勵學生之間相互點評。課外閱讀中的合作與交流,滿足了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交際需求,為學生提供了傳達自己讀書收獲的機會,同時還使那些原本沒有興趣參與課外閱讀的學生受到“場”的影響,產(chǎn)生諧振,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使學生獲得共同的發(fā)展。
四、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
將機械的抄寫作業(yè)盡量壓縮,引領學生視各自實際情況,每日爭取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有計劃地閱讀名著。對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時間只能死啃一本,附帶著集中閱讀與它有關的書籍,務必把這個制高點完全占領。這是一個似慢實快的辦法,更不要擺出博覽群書的派頭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讀,到頭來就像笨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滿地狼藉卻食不果腹。應該反過來,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氣穩(wěn)地反復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學問規(guī)模就影影綽綽地成型了。
五、教師應該進行必要有序指導
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名著閱讀也是如此,學生閱讀同樣的閱讀材料,也會由于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對材料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貼近原文,有的對原文加以了升華,有的卻與原文風馬牛不相及。這時,如果沒有教師有效指導,沒有合作與交流,就可能會使學生缺乏發(fā)展的平臺,影響名著閱讀的興趣和質(zhì)量,而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更會一籌莫展、“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經(jīng)常給學生以有意義有目的的幫助和指導。
每個閱讀階段向學生介紹相關背景指導,組織專題講座。先給了學生一個“面”之后讓他自己去選擇一個或幾個“點”,一般在一個月之內(nèi)完成一本書的閱讀,繼而轉入下一本書的閱讀。在這樣的指導和調(diào)控之下,學生的閱讀既有“點”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線”和“面”的保證。一段時間的引導之后,學生還可以學會自己來選擇書目,制定讀書計劃。從閱讀行為養(yǎng)成上來說:第一階段以激發(fā)興趣和求知欲為重點,第二階段以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重點,第三階段以優(yōu)化方法、學會評價鑒賞為重點。
總之,在名著閱讀中,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閱讀名著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及創(chuàng)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閱讀為基礎的,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的閱讀興趣產(chǎn)生了,閱讀量增加了,視野拓寬了,這不但能夠輕松面對高考,而且作文能力自然會提高,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