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茜
摘 要:文章通過對江戶時代初期鈴木春信創(chuàng)作的浮世繪作品的分析,說明浮世繪中對背景植物的描繪是極具裝飾性的,但其裝飾性始終是服從于故事性的。背景植物在畫面中所表現(xiàn)出的點明環(huán)境、渲染氣氛;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以及在見立繪中的講述故事的關鍵作用,都是其故事性的表現(xiàn)。與以往單方面強調(diào)浮世繪中的背景植物的裝飾作用不同,解讀其故事性也是研究浮世繪中背景植物表達的一個重要途徑。
關鍵詞:浮世繪; 鈴木春信; 背景植物; 裝飾性; 故事性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832(2014)08-0123-03
HarunobuWorks :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CHENG Qia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Though a case study of Harunobu works will make clear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Background plants drawn in the picture are not only pointing out the environment ; but also suggestting the roles of characters, foiling the mood; especially set the key role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Mitate-e The description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is highly decorativeness, but it will always be subject to its narrative.
Key words :Ukiyo-e; Harunobu Suzuki; background plants; decorativeness; narrativ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日本位于氣候溫和、四節(jié)分明的溫帶,四面環(huán)海、植物豐富的島國風土造就了日本人親近大自然的國民性格。常年受到太陽照拂和雨露滋潤的日本人,對生活、環(huán)境的感知極為敏銳細膩,形成了獨有的情感表達方式。他們善于把身邊的一花一草轉化成美術語言,這也是日本美術裝飾性特點的一大成因。“對大自然的觀照是日本所有造型美術的出發(fā)點”①。浮世繪可以說是日本美術的集大成者,是風靡于整個江戶時代的民間藝術。它以江戶(東京)的庶民階層為基礎,描繪當世的風俗、美人、演員、風景等題材,受到了民眾的喜愛。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與以梵高為代表的印象派相遇,逐漸得到了西方藝術界的賞識和追捧,一時間身價倍增。梵高等人驚嘆于浮世繪的裝飾性和平面性的表達,并汲取其畫法,在西方美術探索新道路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浮世繪同樣具有日本美術表現(xiàn)出來的極強的裝飾性特點,無論哪種題材,畫面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就是植物的表現(xiàn),比如背景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室內(nèi)環(huán)境)中的花草樹木,人物服飾上高度提煉的花草紋樣圖案、發(fā)簪頭飾的植物造型等。這些背景植物的添加很大程度的豐富了畫面的層次、強化了視覺沖擊力和美感、增添了裝飾趣味,這是現(xiàn)代觀眾最直接的視覺感受,也是研究者們對背景植物功能的一般定義。盡管浮世繪中對植物的描寫表現(xiàn)出強烈的裝飾性特點,但是在畫面中背景植物承擔的絕不僅僅是裝飾功能。本文以浮世繪形成期的繪師鈴木春信的作品為例,來考察一下浮世繪作品中背景植物所具有的多重作用。
二、鈴木春信(1725-1770),作為錦繪的創(chuàng)始人,是浮世繪發(fā)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②。他有出色的色彩感覺,畫風細膩唯美、雋永清新,立意典雅高尚,他的作品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一生中留下來上千幅作品,他的繪畫生涯跨越了浮世繪從紅摺繪向錦繪過渡的階段,因此作品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啟發(fā)性,很多表達手法成為后世浮世繪師的靈感源泉,這是選取春信的作品作為考察對象的一個原因。而且他對背景植物出色的運用足以成為浮世繪作品的典范。下面就選取他的幾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說明背景植物在構成畫面時的重要作用。
(一)點明環(huán)境、渲染氣氛
對比欣賞圖1、圖2這一組作品看出:圖1中在櫻花爛漫的春季,兩個衣著花團錦簇的少女到郊外賞景,這是兩人停下轎子抽煙休息的一個場景。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包圍了轎子,轎子后方一叢櫻花樹的花枝旁逸斜出,洋溢著不可遏制的春天復蘇的氣息。細看少女衣服上的花紋——轎子外的侍女是“雪持竹”(頂著積雪的竹葉)圖案,轎中的少女是“千鳥波浪”紋,這是分別適合冬夏主題的兩種紋樣,用在這里不僅讓觀者在同一幅圖中感受到了季節(jié)的變遷,而且使春光爛漫的主題更加突出。這幅圖已經(jīng)被指出借用了石川豐信的先作紅摺繪《駕籠美人》(圖2)的圖式③——轎子外跪著的拿著打火繩的侍女和轎子內(nèi)填著煙葉的少女——如果拋開畫風和時代風俗的變化,這兩幅圖簡直如出一轍。但是與豐信原作的單一背景相比,春信對環(huán)境中植物、特別是一叢櫻花的精心安排,把觀者的情緒帶到了春意盎然的氛圍中?!巴ㄟ^背景中的一棵樹,春信就把豐信的畫變成了自己的作品”③?!皬募t摺繪向錦繪的發(fā)展進程中,繪師對背景描寫的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背景中對植物的選擇搭配,不單單是起到了裝飾畫面的作用,而且是繪師們苦心經(jīng)營之筆。
圖3、圖4都是春信錦繪時代描繪江戶女性和四季風俗的小品,描繪了出浴后美人優(yōu)雅閑散的姿態(tài)。兩幅畫中美人的發(fā)飾、妝扮毫無二致,只是動作、表情稍有不同。整個構圖基本相似,直線的廊檐和曲折的河岸構成一個斜的對角線,美人站在廊檐下面向外面開房的空間,可以認為這是同一圖式的演繹。但春信對兩幅圖中環(huán)境的布景有明顯的不同。圖3岸邊開著兩簇燕子花,廊檐一角安放著一盆盆栽的撫子花,與房檐上掛著的隨風起舞的風鈴呼應,似乎讓人感覺到悶熱的夏季洗完澡后晚風吹過的清涼。圖4中院子里的梧桐樹被風吹落的幾片葉子定格在半空中,水面上蕩起的波紋也讓人感受到秋風的一絲寒意。畫中配有藤原敏行的詠秋的和歌跟中國的“一葉落而知秋”的詩意相通。可以看出植物的安排在這組圖中甚至起到了超越畫中人物主體來決定主題的作用。燕子花、撫子花、梧桐有屬于各自的季節(jié),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的傳承演變,有了各自固定、獨特的象征意義。燕子花,也叫杜若,生長在水邊濕地,是日本夏季的典型植物代表,因為在文學作品《伊勢物語》中的象征愛情的形象深入人心,面對這種植物的時候,日本人通常會賦予它溫婉多情的涵義。撫子花,漢語叫瞿麥花,又是外表柔弱、內(nèi)心剛強的日本女性的代稱,盛開于夏秋之交。正如“秋雨梧桐落葉時”所描述的,看到梧桐落葉的寂寥傷感的文化心理被日本人繼承下來。endprint
日本的傳統(tǒng)詩歌和歌,就把這些花草名稱當做“季語”用在詩歌中,賦予它們固定的意向和用途。春天的梅花、櫻花、柳樹、棠棣,夏天的紫藤花、杜鵑、燕子花,秋天的菊花、桔梗、龍膽、胡枝子、芒草、女郎花等七草,冬天的福壽草、水仙……這些花草在畫面中的出現(xiàn)主要除了裝點畫面,還起到了點名季節(jié)、交代環(huán)境,幫助表達主題的作用。如果觀者對這些植物的文學意象有所了解的話,觀賞畫的時候會引出更加豐富的聯(lián)想和意趣。
(二)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
研究日本近世文化的Timon Screech教授在他引起日本學術界巨大反響的著作(春畫: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中,對浮世繪春畫中各種植物的象征性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解說。雖然他把研究對象限定在浮世繪的一部分春畫上,但是其中某些說法,比如梅花、櫻花暗示春心萌動的少女,柳樹常常伴隨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出現(xiàn),老松又是年紀較大的男性象征⑤……這些植物“符號”卻是在各種類型的浮世繪中是通用的表現(xiàn)語言。
圖5畫面中在屋外的坐在走廊邊上的兩個人在咬著耳朵說話,穿著綠色浴衣的女性(衣服上的是松樹的圖案)在向尚留著前發(fā)的少年秘密的傳授著什么。屋里一個穿著紅色浴衣的少女(她身上是櫻花的圖案)從打開縫隙的拉門里探出頭來,似乎在偷聽屋外兩根人的談話。從他們衣服上的圖案大體可以判斷,屋外的女性略為年長,或許是少女的傭人,在幫助少女向心儀的少年傳達她的感情。而占據(jù)畫面最前端的胡枝子花(日語為荻),是日本秋季的代表性植物,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有了特定的象征意義。從《萬葉集》時代開始,胡枝子就受到了歌人們的喜愛,在詩中胡枝子又常常跟求偶的雄鹿、成雙飛過的大雁聯(lián)系起來。古時候的男子愛將胡枝子花插于頭上作為裝點,漸漸的胡枝子就成了戀愛的象征。圖中這一襲胡枝子不正是少女欲說還休、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萌發(fā)時期的心里象征么?
再來看一幅圖6妓院室內(nèi)的場景,一站一坐的兩個妓女打扮的女子。站著的是題目中寫明的身份的妓院松屋的很有名氣的專屬妓女野風,握著三味線的應該是她的侍女。如果把混跡于妓院的嫖客比作松樹的話,那么繪師把纏繞依附的紫藤花比作頭牌姑娘是再合適不過的比方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植物圖案,以及背景環(huán)境中的植物在裝飾畫面的作用之外,還有暗示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是幫助觀賞者解讀畫面故事的一個重要工具。
(三)在見立繪中的作用
見立,來源于日本古典術語,用于古典文學、藝術多個領域,一般解釋為“用他物來表示此物”的手法。見立繪,是浮世繪中的一種特殊類型,這個詞語很難直接用對應的外語表達,英語直接用Mitate-e來表示,解釋為parody(惡搞、模仿、充滿機智的嘲弄)的一種;漢語中也有人譯成容易理解的“典故畫”或“指涉畫”。 見立繪多取材于古典物語、故事、說話,來表現(xiàn)當代的人物、風俗、場面,“古典的當世化是對浮世繪見立的一般見解”⑥。見立繪的題目有的明確出現(xiàn)“見立”的提示,有的直接設定為無題供人猜想娛樂。繪師以借用古典立意的巧妙為努力方向,觀者欣賞的樂趣就在于這種發(fā)現(xiàn)繪師設置“此物”與“他物”關聯(lián)或者差異時的意外性。研究浮世繪的權威學者小林忠指出,“春信的見立繪有兩大類別,一種是把有名的故事、傳說、物語里人們熟悉的人物變換成當代年青男女的形象,與原典的意思相疊加,并著力于現(xiàn)代風俗描寫;一種是根據(jù)人們耳熟能詳?shù)墓诺浜透瑁ㄓ袝r候是漢詩或俳句)的意境和情調(diào),把畫面翻案、演繹成現(xiàn)代風俗畫”⑦。根據(jù)這種分類舉例說明春信在見立繪中對植物的運用。
圖7中一穿披蓑衣、頭戴斗笠的美人光腳站在雪地里、面露喜色的手把鐵鍬挖著竹筍。身后有幾棵葉子上滿是積雪的竹子(雪持竹),伸展的竹葉像畫框一樣包圍了整個畫面頂部,說明畫中季節(jié)正值寒冬。竹筍本來是春季發(fā)芽出土的植物,長在寒冬臘月不免讓人感到奇怪。但是題目就已經(jīng)點明“孟宗”,給了觀者欣賞這幅畫的提示和線索。原來這是一幅把中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孟宗挖竹敬母的事跡用當世美人形象來表達的見立繪。孟宗的母親在冬天說想吃竹筍,孟宗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全然不顧大雪紛飛到竹林里去禱告,結果上天感動于其孝心,竟然讓大地裂開長出竹筍來。這個故事對日本人來說也毫不陌生,日語里把竹子也叫做孟宗竹。即使沒有題目的提示,當時的觀者看到這幅畫也大概能夠猜出指涉的典故。春信把“美女”和“孟宗”聯(lián)系起來的關鍵,就是覆蓋積雪的竹子和竹筍。植物在這幅畫中既交代了季節(jié)、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解讀繪畫用典的“暗號”作用。
而第二種類型的見立,和歌、俳句等日本傳統(tǒng)詩歌中,通常會使用“季語”,即某一季節(jié)里的代表性植物的名稱。同一季節(jié)里有許多種類的植物,結合詩中的立意和主題的話,繪師們通常會描繪詩歌中指定出現(xiàn)的植物,來作為畫中人物故事的背景。和歌的見立繪如上圖4中配有藤原敏行的和歌“秋きぬと目にはさやかに見へねども風のおとにぞおどろかれぬる(秋意無從見風起心乍驚——筆者譯)”,畫中人物的裝扮和梧桐被風吹落的幾片葉子定格在半空中的表現(xiàn),與畫中和歌的意境也跟中國的“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詩意相通,只借助梧桐葉落的表現(xiàn)就把整個詩意表達的很到位。
可見,植物的安排在見立繪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特別是在以古典和歌、故事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見立繪中,每種植物的選擇也是嚴格按照季節(jié)時令的主題、巧妙的配合人物心情、畫面故事,有些植物在特定的文脈中甚至是不可取代的。在見立繪中植物表現(xiàn)既是繪師刻意安排的符號,更是觀賞者解讀畫面內(nèi)容的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三、小結
通過上文列舉的鈴木春信創(chuàng)作的浮世繪的例子,可以看出浮世繪中對背景植物的描繪,是極具裝飾性的,用其裝飾性來增加畫面的藝術性。即使不熟悉古典的現(xiàn)代觀賞者,看到這些畫也會直觀的被畫中和諧、充滿生機的美感所打動。但植物的裝飾性不是占主導地位的,它始終是服從于故事性的,背景植物在圖中所表現(xiàn)出的點明環(huán)境、渲染氣氛,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以及在見立繪中的講述故事的關鍵作用,都是故事性的表現(xiàn),這是浮世繪中植物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浮世繪的研究中應當引起重視。
注釋:
①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M].東京:至文堂,1985:63-64.
②矢代幸雄.日本美術の特質[M].東京:巖波書店,1965:237
③朱捷「見立」と「配合」[J].日本研究,1990(2):91.
④小林忠.東洋美術選書 春信 [M].神奈川縣:三彩社,1970:117.
⑤參考 Timon Screech 著,春畫: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M].高山宏,譯.東京:講談社,1998.
⑥諏訪春雄.江戸文學の方法[M].東京:勉誠社,1989:160.
⑦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M].東京:至文堂,1985:63-64.
參考文獻:
[1] 矢代幸雄.日本美術の特質[M].東京:巖波書店,1965.
[2]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 [M],東京:至文堂,1985.
[3]朱捷.「見立」と「配合」[J].日本研究,1990(2).
[4]小林忠.東洋美術選書 春信[M].神奈川縣:三彩社,1970.
[5] Timon Screech 著,春畫: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M].高山宏,譯.東京:講談社,1998.
[6]諏訪春雄.江戸文學の方法 [M].東京:勉誠社,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