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興杰
摘 要:“生命微觀意象藝術”是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匡調元教授于2007年6月提出的一個嶄新的概念,將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結構(氣血、組織、細胞、津液、分子等)通過“意象”以寫意和點彩的手法轉變?yōu)榭捎^的繪畫形式,運用豐富而又和諧的裝飾語言將身心深處的美感呈現出來。
關鍵詞:生命微觀; 意象; 裝飾語言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8-0118-02
Life is Beautiful and Silent,Life is Analysed Microscopic Image Decor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Art
SHANG Xing-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China)
Abstract :"Life of microscopic image art" is a new concept proposed by Professor Kuang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2007 June,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will b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Qi and blood, body fluid, tissue, cell, molecular and so on) through the "image" to freehand brushwork and stippling technique into considerable painting form, The use decorative language and harmonious life of beauty to appear it.
Key words :microscopic life; Image; decoration languag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從字面意思上將其直觀的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生命微觀、意象和藝術。生命微觀的探索即為科學之思,藝術的表達即為美學之思,科學求真,藝術求美,二者統一于意象的表現理念。因此生命微觀意象藝術是微觀向宏觀的轉化,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是科學與藝術碰撞的火花。任何藝術形式都存在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在生命微觀意象藝術中裝飾語言尤為突出,它既強調形式作用,又別具一格;既有客觀世界的生動活潑,飽含科學文化的積淀,又具有主觀想象臆造,追求賞心悅目的效果。符號論學者蘇珊·朗格深入透徹的分析了“生命”這一詞,她曾在《藝術問題》一書中提到:“如果想使某種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號激發(fā)人們的美感,它就必須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來,也就是說它必須作為一個生命活動的符號呈現出來,必須使自己成為一種與生命的基本形式相類似的邏輯形式?!薄吧北揪秃茈y言說,而生命微觀意象藝術這個以“生命”為主題,用生命知覺催生藝術知覺的表現形式,結合中國傳統美學中“意象”的概念,以意表象,以象達意,豐富多樣而和諧統一的裝飾語言使得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所傳遞的情感不言而喻了。
一、造型:理性中求變化
裝飾繪畫中的造型元素簡潔明快,能清晰地呈現出形體的構成關系,通過強有力的變形手法,將對象按照主觀意圖和感受進行夸張與變形,提煉與歸納,從自然物體中提取美學符號,生成獨具造型美感的視覺形象。意象藝術中造型表現之所以更有韻律是因為它避開了抽象主義中造型的天馬行空,也摒棄了寫實主義造型中的絕對再現,其造型語言恰恰處于“似與不似”之間。
在沒有提前了解匡教授意象藝術的前提下去觀賞作品,一定不知道那一個個如密集鳥巢的造型正式軟骨組織;也很難想象小腦狀細胞像是挨個兒掛在鋼絲上的規(guī)矩有序的小籃子。用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藝術理論去解讀這種裝飾造型,仿佛更容易理解,如果一味的追求形似,而忽略了客體的精神氣質和藝術家自身的情感意趣,那就毫無美感之言。所以生命微觀意象藝術中的造型元素是經過了對科學的理性觀察,也做了一定的取舍,有效的突出對象的特征并增添了情感成分,使其裝飾造型更新穎,更動人。如作品《DNA》,一方面從科學的角度看藝術,畫面布滿多彩雜亂的點,密密麻麻,可以看做是人體的血液、細胞、氣等等,透過這些點隱約可以看到主體物——兩根螺旋形的線條,上端交叉,下端分成兩支,兩支又各有一支曲線雜交進來,站在科學角度闡述這正是掌管遺傳特征的DNA雙螺旋結構。另一方面從藝術的角度觀科學,點、線、面是造型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使畫面充滿動態(tài)感和節(jié)奏感。意象由點而生,畫面中的點安排有秩而豐富多變;線條流動而簡美,極具概括性;點線的疊加不僅沒有打破整體的和諧感,反而營造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生命空間氛圍和意境美。這些單一的裝飾元素通過形式美法則,使造型更為圓滿,畫面更具有趣味性。
總之,這幅作品以及其他的每幅作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對生命的某個局部的刻畫,更能深入的表現出藝術對科學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從真理的前提和理性的思考出發(fā),挖掘生命微觀組成部分的審美特質。
二、色彩:情感的自由表達
色彩能傳遞感性思維,色彩表達已不局限在視覺層面,而上升到心理的滿足和情感的意味,色調的平衡和統一,色彩的明暗、強弱對比變化是作者的主觀感受直接表達,也能引發(fā)觀者的豐富聯想。意象性色彩在表達形式上更趨于情緒化和自由化,能捕捉到物體色彩帶來瞬間的心靈感應,這種意象性不受物象具體形狀和顏色的束縛,選擇某些色彩元素去強化重構,豐富再創(chuàng)造。endprint
生命應該用什么顏色去顯示呢?色彩是千變萬化的,所謂“千紅、百綠、萬玄色”,在匡教授的作品中,紅色代表陽剛之氣,指血脈與能量;黃色象征溫和之氣,指其他的體液;黑白多為精氣之所在,可表示任何物質;藍色則為陰柔之氣,指水,天地;生生不息仍舊以綠色為主色調,另外,他十分注重色彩間的“陰陽平衡”,冷暖色使用均衡。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為《人體體質分型組畫》和《生長壯老已組畫》,可以看做是色彩的表現系列,不同的色彩對應不同的體質類型和成長規(guī)律,高純度的設色手法,結合寫意色彩明亮概括的特點,與幾何抽象元素共同構造了一個微觀的虛幻空間。他對大腦神經元的繪畫十分具有吸引力,眾所周知大腦的結構極其復雜,細胞形態(tài)不一,所以他作品中的大腦神經元多為意象,色彩也是隨“意”敷設的,睡眠中的大腦組織色調為暗色;紅色表示興奮狀態(tài);紅藍黃搭配出現,向中心集中,多彩表示歡樂。色彩主觀處理避免了色彩繁雜,提煉為有情感的色塊,有意無意中形成別致的肌理效果,使色彩傳情達意的功能得到實現。色彩情感對比較為突出的作品為《十步芳草》和《癮君子》,描繪的器官皆為肺,通過色彩的并置與重疊、層次與空間的處理,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迸渲嬅婷⒋渚G的草地,茁壯有力,生生不息;另一幅與前者春天般萬物復蘇的景象截然不同,畫面中有黑褐色的墨團和斑斑點點的淡黃色,直觀的理解為受到感染的肺。肺五行屬金,應為白色,因此前者“綠色”的肺是具有濃厚的感性色彩的,后者將陰影具象化也存在主觀色彩,這些賦予豐富情感的畫面可引起人們的共鳴。
生命微觀意象藝術的色彩語言生動形象,色調的細膩變化和巧妙地處理,將客體外形的“力量”和“激情”凸現出來,讓觀者通過色彩聯覺反應,將其真實的情感投射到心理,再由心理回饋到情緒、情感上。
三、構圖:自然意境之美
早在晉代,顧愷之便提出“置陳布勢”,南齊時代的謝赫在“六法”中明確提出“經營位置”的繪畫理論,中國畫家作畫時講究“九朽一罷”,畫面所帶來的意境之美最先體現在構圖上,特別是意象藝術的構圖需要對外物反復推敲,需要心靈溝通的直覺感悟。儒家“天人合一”及道家的自然歸化的人生觀對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作畫之法,呈現的是以人的精神為主的物我同構的作品。如《氣韻》,匡調元說:“在我的意象畫中,點是氣,線是氣,空白也是氣;動是氣之動,靜是氣之靜。”氣是物質的本源,精神的本源,亦是生命的本源。這個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氣”的存在,凡氣必動,動即成風,這里的氣轉化為視覺可觀意的意象形式,其“無意識”的筆觸卻使得內容醒目而有意義,升華了物象的呈現方式,這種借物顯人而重意境,追求的是氣韻生動的、和諧的審美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異音相從謂之和,同音相應謂之韻。”氣韻是密不可分的,繪畫有了氣韻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生動,氣韻之美即意境之美,意境是對自然的感悟,在此是對生命的感悟,此境游于心,超然于象。
《向往生命》描述的是血液中的白細胞正在與病害作斗爭以保衛(wèi)生命,畫面呈現給我們的是四周濃厚的墨色向中心襲來,暗示生命受到威脅,構圖簡單蘊含深意,左下方仿佛是一個人影揮動著鮮花,象征戰(zhàn)勝病魔的希望。相對于《氣韻》這個作品可以說是“有意識”的,我們可以感受到物象布局的節(jié)奏以及交織穿插的韻律,也可以通過色塊的布局感受到客觀對象的視覺美點。在他的畫中,一個器官到一個微小的細胞都可以充滿整個畫卷,就其內容來講是言無不盡的,體現在構圖上像是所有的都講給觀者了,又像是什么都沒講,這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感知與其說是形式大于內容,不如說這就是意象藝術的構圖特征:無即是有,且是無限的豐富。這是一種自然天成的語境,千變萬化的構圖,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遐想空間,像生命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生命微觀意象藝術的美是對實物的超越,亦是具象的升華,這種唯一的,不可復制性的藝術作品將生命這一永恒主題包裹上一種抽象張力的現代意趣,從微觀向宏觀的轉變,從具象向意象的跨越,獨具精妙的藝術特色加之東方審美意象,使得卑微的物象輻射出人性自由的開放精神。
參考文獻:
[1] 匡調元.生命微觀意象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1.01.
[2] 陳慎任.設計形態(tài)語義學——藝術形態(tài)語意[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06.
[3] 張麗.裝飾色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8.
[4] 常銳倫.繪畫構圖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