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梅
采訪藝術,是指采訪的思想內容及采訪等技巧的完美統(tǒng)一。記者采訪不僅是掌握大量的事實材料,還應對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特殊屬性、相互關系、內部矛盾甚至某些規(guī)律。采訪,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最基礎的活動,是我們從事新聞寫作取得新聞素材的主要手段。新聞采訪,是指記者和其他新聞工作者,為完成報道任務或了解某些情況,圍繞采集新聞事實材料而進行的調查訪問活動。好比一位畫家,要繪一幅畫,首先要構思,方能動筆。當記者先要學會采訪,采訪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嫻熟掌握的一種基本功,它是新聞寫作的前提。
新聞采訪工作是一門藝術,記者在具體新聞采訪工作中要有一定技巧,充分展現(xiàn)新聞采訪的魅力,要從發(fā)問技巧、全身感受、反復比較等方面充分展現(xiàn)出多種藝術,提高感染力,調動被采訪者的答復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順利完成采訪任務,使新聞采訪在實際工作中化為一項藝術魅力的展現(xiàn)。
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諸如采訪的內容與步驟、提問的重點與方法、觀察的范圍與場景、訪問的人群與重點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時還需要同時進行多種采訪方式,如動態(tài)采訪,就是記者深入現(xiàn)場,深入基層,尋求和接近新聞源所從事的一切調查研究與訪問活動。這種采訪活動,一般應包括尋找新聞對象、發(fā)掘新聞背景、提問觀察與驗證事實。各種采訪形式要綜合運用,不可偏廢,實施采訪活動的具體形式,要因人因事而異,手法要不斷變換,不拘一格。諸如個別訪問、現(xiàn)場觀察、座談分析、參加會議、蹲點解剖、查閱資料等等均為常用的采訪形式。
首先,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應如何提問?堅持以人為本,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這是記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記者在采訪中必定要體現(xiàn)出一定的權威性,無論面對什么身份的采訪對象都要充滿自信、情緒穩(wěn)定,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敏捷的思維狀態(tài),迅速與采訪對象溝通。提問得當會使采訪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還可融洽雙方和諧關系,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采訪氣氛。相反,如果記者不耐煩、死板生硬,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勢必給采訪者帶來阻力,甚至會使對方產(chǎn)生厭煩情緒,緘口不語。
采訪前要對本次采訪活動做好統(tǒng)籌、謀劃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然后再去進行交流、觀察與現(xiàn)場分析。在記者的諸項采訪活動中,提問是一項最基本、最常見的采訪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記者功底的一項藝術,應引起高度重視。
提問采訪的基本形式大體分兩種。一種是開放式提問,這種形式范圍比較廣泛,被采訪者說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談。另一種是閉合式提問,又稱定向式提問或限定提問,記者的提問比較具體、單一、一針見血。被采訪者的回答只能是記者提問所限定的內容,往往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這種提問比較尖銳,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實質性內容,這種提問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般來說,采訪提問多是綜合運用這兩種提問形式。前者多用于緩和氣氛,融洽感情,啟發(fā)對方。后者多用于采訪中突破問題,追溯情節(jié)和驗證事實。從開放式提問開始,這樣可以溝通感情,盡快造就一種和諧氣氛,然后直接切入,進行閉合式提問,這樣可以提高采訪速度,盡快了解和掌握新聞素材,既能及時地抓住事物特點,又可以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用這樣的素材寫出的新聞才會準確,生動,有個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為社會影響的新聞精品。
采訪過程是對新聞記者或通訊員思想水平、業(yè)務水平、政治立場、社會活動能力的綜合鍛煉和檢驗。采訪提問中的語言與方式是否規(guī)范,是關系到采訪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新聞工作者需高度重視。新聞采訪提問是一種藝術,筆者認為采訪中記者發(fā)問技巧應該是:首先要把握主題。記者的每次采訪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采訪之前都要擬定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一般來說就是這次采訪的目的。為了確保采訪的成功,記者要始終遵循采訪目的的預定范圍進行發(fā)問,讓對方在回答中盡量減少題外話。凡游離于主題之外的回答或談話都應巧妙及時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問”不對題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啟發(fā)。記者在提問中要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線索與素材豐收的效果,記者的發(fā)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需巧啟發(fā)、少追問,越是咄咄逼人連續(xù)發(fā)問,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與愿違。為了在短時間內捕捉到完整的新聞素材,提問時的啟發(fā)、方法得當,有時可以在一個被采訪對象那里同時獲得多條新聞。可見,巧用啟發(fā)是新聞提問中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手段。三要和藹求教。人常說是記者是“無冕之王”,有少數(shù)的記者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采訪中常常以審問的口氣進行發(fā)問,其實不然,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在采訪過程中常會造成被動局面。采訪對象是知情者,是當事人,而記者僅僅是個提問者,求知者,所以,在采訪發(fā)問時必須以和藹的語氣、求教的態(tài)度向被采訪對象發(fā)問,認真而耐心地恭聽對方的介紹,只有這樣對方才能配合并認真回答你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說記者的整體形象應是和諧、自然、端莊、大方、精神飽滿、充滿自信、全神貫注的,給人以可信、可親、可近、可談的良好印象。四要積極引導。新聞采訪中經(jīng)常會遇到被采訪者有顧慮、有隱私和記憶不清的時候,記者萬萬不可產(chǎn)生急躁情緒,要尊重對方,切忌提有傷對方自尊心或隱私范圍的問題。相反要耐心說服,邊等待邊引導,以巧妙的引導藝術來打開被采訪者思想顧慮的閘門,喚起清晰的記憶,對方才會把問題和內容和盤托出。五要形式靈活。新聞采訪的提問形式要靈活多樣,“一句話百樣說”。問話時要隨時揣摩對方當時的思想、情緒、顧慮、習性與愛好,以靈活多變的形式發(fā)問,不要死追硬逼,讓對方產(chǎn)生厭煩情緒,更不要盲目追問對方不知情或不在場的問題,而使對方為難而產(chǎn)生反感。六要語氣平和。記者提問的語氣非常重要。同樣的問題,問話態(tài)度過于嚴肅冷淡,提問生硬呆板,容易使對方產(chǎn)生反感,甚至形成敵對情緒而影響采訪。為使采訪得以順利進行,記者在提問時注重語氣的平和,與對方造成一種自然隨和甚至親密無間的氛圍,對方才會回答干脆,暢所欲言。七要驗證求實。在采訪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準的事實或情節(jié),這時就需要記者在提問中核實驗證,但這種驗證必須自然、巧妙、最好在對方不知不覺中進行,不要把一大堆問題一下子都擺出來讓對方無從答起,有經(jīng)驗的記者遇到這種情況是自己心中有數(shù),根據(jù)提問的進程、氣氛與環(huán)境,恰到好處地逐一進行驗證。新聞采訪中,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要努力營造一種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氣氛。這樣才會采訪到較多的新聞素材。
結合藝術的運用?!敖Y合”本身是一種藝術,善于把上下、點面、縱橫、正反等各方面信息結合起來考察,這是記者深入采訪的常用藝術。
掌握一些特殊方式采訪的基本知識,并能在新聞采訪中運用這些本領與技巧,以進行有效的采訪活動,盡量把采訪搞得活一些、深一些。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選擇好采訪的位置和時機,可以把握有利條件,看得清楚,獲得最佳采訪效果;善于區(qū)分主次輕重,概覽與細察相結合,通過采訪攝取豐富而生動的材料;要在比較中采訪,采訪中比較,用縱向的和橫向的,單項的和多維的采訪比較,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觀察要準確無誤,勇于克服各種困難,到新聞人物和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去細致的采訪;要邊看邊想邊感受,把采訪與思考結合起來,取得現(xiàn)場采訪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①《新聞采訪與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張默主編
②《新聞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項德生、鄭保衛(wèi)主編
(作者單位:河南省虞城縣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