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一次性切開治療嬰兒肛周膿腫60例臨床分析
張麗
目的 探討一次性切開治療嬰兒肛周膿腫的臨床療效。方法 60例患兒均采用一次性肛周膿腫切開術,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60例患兒全部一期治愈, 治愈率100%, 愈后肛門功能良好,無肛門畸形及瘢痕形成, 控制排便功能良好, 且無肛門功能異常等并發(fā)癥及后遺癥, 療程8~15 d, 平均12 d。隨訪1年, 未再形成肛周膿腫及后遺肛瘺。結論 一次性切開較適合嬰幼兒肛周膿腫的治療, 減少二次手術的痛苦, 減輕患兒家長者的經(jīng)濟負擔, 縮短療程, 療效滿意。
一次性根治;嬰兒;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是肛門直腸周圍間隙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嬰幼兒期直腸黏膜免疫功能發(fā)育尚不成熟, 使肛腺容易感染而發(fā)病。2009~2013年, 本院采用一次性切開治療嬰兒肛周膿腫60例, 臨床治療效果滿意, 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兒, 男53例, 女7例, 年齡最大4個月, 最小16 d, 平均年齡(30±2)d, 病程3~15 d, 均為肛周皮下膿腫, 膿腫未破潰。其中8例肛門兩側有2處膿腫,其余均為1處, 膿腫位于截石位3點位24例, 9點位20例, 11點位16例。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兒取截石位, 常規(guī)術區(qū)皮膚消毒, 鋪無菌巾單, 嬰兒手術要求快準。術中先將食指伸入肛內(nèi), 探查膿腫的范圍、位置, 然后距肛緣0.5 m以外膿腫中央處作放射狀切口, 引出膿液, 用小彎止血鉗探查膿腔大小, 分離其間隔, 依次以2%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沖洗膿腔[1]。然后一手食指尖伸入肛內(nèi)引導, 另一手食指持銅質(zhì)球頭探針自切口處輕柔探查, 探查到內(nèi)口后自肛內(nèi)穿出, 將內(nèi)外口間皮膚、皮下組織一次性切開[2], 不可切斷肛門括約肌, 將病變肛隱窩切除, 用刮匙搔刮膿腔內(nèi)腐敗壞死組織, 清除死腔, 如有瘺管深入肌層, 不可一次性切開, 需掛線引流, 修剪切口兩側創(chuàng)緣, 切除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 使呈底小口大的梭形切口,以利于引流通暢, 消毒術區(qū), 創(chuàng)面以凡士林紗條覆蓋, 無菌紗布包扎固定, 手術結束。
1.2.2 術后處理 術后給予抗生素口服3~5 d, 同時給予止瀉藥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 每次排便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口及肛門處, 然后用金玄痔科熏洗散10 g加400 ml開水熏洗坐浴, 叮囑患兒家長按平時把患兒排尿姿勢懷抱患兒, 將患兒創(chuàng)口置于藥液上方進行熏蒸, 待藥液溫度降低時用紗布蘸藥液熱敷創(chuàng)口, 溫度適合時再坐浴, 因嬰兒皮膚嬌嫩, 避免溫度過高傷及嬰兒皮膚, 每次熏洗坐浴≥15 min, 熏洗后, 創(chuàng)口再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創(chuàng)面, 碘伏消毒術區(qū), 清除膿腔內(nèi)分泌物, 創(chuàng)口內(nèi)放置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油紗條填塞, 每日換藥直至痊愈[3]。
60例患兒全部一期治愈, 治愈率100%, 愈后肛門功能良好, 無肛門畸形及瘢痕形成, 控制排便功能良好, 且無肛門功能異常等并發(fā)癥及后遺癥, 療程8~15 d, 平均12 d。隨訪1年, 未再形成肛周膿腫及后遺肛瘺。
肛周膿腫多由于肛腺感染發(fā)炎, 炎癥向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nèi)或其周圍間隙蔓延擴散形成急性化膿性感染[4], 炎癥蔓延迅速, 因肛腺開口于肛竇, 肛竇開口又向上, 肛竇一旦發(fā)炎便松弛擴張, 糞便殘渣及各種致病菌等更容易進入肛竇內(nèi), 使炎癥加重.小兒肛周膿腫非常多見, 是因為嬰幼兒肛腺感染與體內(nèi)雄性激素的水平有關, 女性肛腺較男性肛腺穿行的深度及范圍小, 在胚胎期男性生殖褶融合比女性多, 因此男性發(fā)病率較高。同時嬰幼兒直腸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減少或缺如, 直腸黏膜屏障保護功能差, 使肛腺易感染化膿,因小兒肛腺發(fā)達且比較多, 嬰幼兒肛管短, 骶骨曲發(fā)育尚不健全, 糞便直接壓迫齒線處, 也易引起肛竇感染。小兒皮膚嬌嫩, 肛周易被尿布擦傷引起感染, 新生兒皮脂腺發(fā)達, 分泌過剩, 引起皮脂腺感染而形成肛周膿腫。因此肛周膿腫在新生兒及嬰幼兒較為常見, 嬰幼兒肛周膿腫大多數(shù)是肛竇內(nèi)發(fā)生感染, 出現(xiàn)肛門周圍組織間隙急性化膿性炎癥, 出生后6個月內(nèi)患病者占小兒肛周膿腫的2/3, 出生1個月內(nèi)的新生兒發(fā)病者最為多見, 嬰幼兒肛周膿腫多位于肛門兩側, 因嬰幼兒肛腺表淺, 所以嬰幼兒期的肛周膿腫表淺、單純、垂直,腔隙復雜而深者較少見, 內(nèi)口位置一般較低。因嬰幼兒肛周皮膚嬌嫩, 免疫功能低下, 身體抵抗力差, 炎癥非常容易擴散, 一旦形成膿腫, 需要盡早手術治療, 如果延誤治療或處理不當, 后期極易形成肛瘺, 嚴重的甚至可引起大便失禁。
傳統(tǒng)肛周膿腫的手術方式是單純行膿腫切開引流, 不處理內(nèi)口, 待形成肛瘺后再二期手術治療, 這樣既增加治療費用, 又給患者帶來痛苦, 且創(chuàng)傷大, 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嬰幼兒肛周膿腫的治療分保守和手術治療, 以往有人認為, 嬰幼兒肛周膿腫因生理解剖特點, 有自愈的可能性, 因此建議先保守治療, 因嬰幼兒肛周膿腫多表淺, 大多為單純性, 采取一次性切開引流治療, 可避免掛線療法的痛苦, 治療簡單,愈合快。因<6個月的嬰幼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不完全, 對疼痛不敏感, 形成膿腫后皮膚水腫, 皮層薄弱, 即使應用局部麻醉, 藥液也很難分布在切口部位, 而且嬰幼兒不懂配合,哭號掙扎, 徒增痛苦, 而一次性切開引流操作簡單, 手術時間短, 故不需要使用局部或全身麻醉狀態(tài)下手術治療, 對于嬰幼兒的術后恢復及病理生理情況更有利。且患兒可不住院,門診治療即可。因嬰幼兒手術不麻醉, 手術要求快準, 認真探查膿腔, 術中要詳細查找內(nèi)口, 查找到內(nèi)口后給予一次性切開, 創(chuàng)口要引流通暢, 換藥要徹底, 使創(chuàng)腔自基底部生長愈合, 避免假性愈合形成肛瘺, 遠期再次手術治療。
術后換藥可預防創(chuàng)面感染, 防止創(chuàng)口假性愈合, 創(chuàng)口要引流通暢, 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由內(nèi)向外生長。因嬰幼兒情況特殊,換藥不能像成人一樣配合, 只要保持肛門清潔即可, 叮囑患兒家長便后用金玄痔科熏洗散外洗, 即可消腫止痛, 又能清熱解毒、祛風燥濕, 使用方便。
碘伏可用于嬰兒肛周皮膚的消毒, 如創(chuàng)口表淺可不放置油紗條。如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水腫或皮膚假性愈合, 需及時處理。
術中及術后注意事項:①術式的選擇, 根據(jù)內(nèi)口的高低及膿腫范圍選擇術式, 對于表淺膿腫可一次性切開, 但是對于跨越肛管直腸環(huán)的膿腫, 需作膿腫部分切開加掛線引流術,以防一次性切開造成肛門失禁。切口要足夠大, 防止假性愈合, 使引流通暢。②查找內(nèi)口要仔細, 防止人為造成假內(nèi)口。③術后合理應用抗生素, 必要時可將膿液做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 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換藥要及時, 防止假性愈合及肛門狹窄。
綜上所述, 一次性切開較適合嬰幼兒肛周膿腫的治療,減少二次手術的痛苦, 減輕患兒家屬的經(jīng)濟負擔, 縮短療程,療效滿意。
[1] 劉希家.肛腸病的外科治療.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83-85.
[2] 榮文舟.肛腸病手術技巧.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 93-95.
[3] 李春雨, 張有生.實用肛門手術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48-150.
[4] 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1: 1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071
2015-01-19]
122400 遼寧省建平縣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