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霖
教學“意外”:變通?堅守?
—— 例 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意外”的處理和反思
謝昌霖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旅程?!爆F(xiàn)在課堂“意外”頻繁出現(xiàn)。面對學生的各種“意外”狀況,是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大膽求異, 敢于提出自己的個性見解,或是教師自己制造更多的“意外”,還是對擾亂自己教學設計的聲音置之不理,把學生拉回到預定的軌道?新課改提倡張揚個性,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重獲生命的活力,但這并不代表對學生的任何“意外”,不加干涉,放任自由,使教學無序混亂。如何把握“意外”處理的“度”,以提高教師處理課堂“意外”的能力,成了新課改下教師必須要越過的一個檻。
案例一:“意外”成為課堂新的生長點
這是筆者一堂校公開課的。課題是《鳥啼》(蘇教版必修二)。課前經(jīng)過精心的備課,結合本文的特點,將教學重難點放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或閱讀體驗體悟作者勞倫斯對生與死的思考上。考慮到讓學生有一個直觀具體的感受鳥啼的氛圍,我特地查閱了紀錄片《鳥與夢飛行/遷徙的鳥》, 并剪輯了其中歐亞灰鶴飛躍自西伯利亞至北方針葉林2500英里的聲音片段。
導入設計如下:動用你的感覺,感受這段紀錄片中鳥啼聲傳達的感情?
對于文本筆者預設了如下三個問題:
①首問:作者筆下的鳥啼聲有什么特點?(研讀文本)
②追問:這些鳥啼聲給了作者什么啟示?結合你的生活經(jīng)歷或閱讀體驗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看法?(研讀文本,小組討論)
③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能給我們關于人生、生命的感悟。揣摩你看到的自然界中的小生靈,其生存方式或者是經(jīng)歷給你有何啟示?(小組討論)
上課伊始,按照預設,筆者播放了聲音片段,學生很有興趣,氣氛很熱烈……
課堂按著預設順利進行著......
當筆者對這堂課的教學效果符合預期而有點沾沾自喜,準備進入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有個學生說:老師我們也來寫一段鳥啼吧,就根據(jù)剛才聽過的歐亞灰鶴遷徙的片段。
筆者略一思考,改變了自己預設的第三個問題環(huán)節(jié),因勢利導,口述問題三:再次傾聽紀錄片鳥啼的片段,運用象征手法寫一個小片段。最后,課堂在學生安靜的寫作中結束。
反思與處理: 這個學生的提問不在筆者的課堂預設問題中,或許因為導入時播放的聲音片段,使這個學生對鳥啼有了切身的體會,加上對這篇文章的喜歡,所以躍躍欲試也想自己寫一段。 假如一定要按照原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勢必會打消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仔細思索這個學生的“意外”會發(fā)現(xiàn):就本篇文章,自己嘗試去寫一段體悟性的文字,不僅能讓學生實踐運用擬人、象征的寫作手法,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使能學會解讀聲音視頻的言外之意, 留意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這個學生的“意外”不僅沒有脫離文本的教學價值,反而比筆者的預設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二:“意外”偏離文本的價值追求
這是筆者一堂高三復習的常態(tài)課實例。 復習知識點為:對作品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復習資料是外國小說《圣誕夜的歌聲》。小說講述了窮靴匠亞諾什在圣誕夜準備教小孩子一首優(yōu)美古老的圣歌作為禮物。樓上富有而孤獨的老爺提出要領養(yǎng)一個小孩,亞諾什雖然心動但拒絕了,老爺又提出給1000本戈讓一家人別再唱圣歌,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也被亞諾什拒絕了。
筆者設計其中一問題:
研讀文本,小說結尾寫到亞諾什心存歉疚。他是否應該還錢?請結合作品談談你的感想?
經(jīng)過思考,筆者讓學生依次回答。學生一:亞諾什應該把錢還回去。判斷理據(jù):窮人也有自己的尊嚴和骨氣。親情是無法用錢買到的。學生二:尋找折中的方法,比如收了老爺?shù)腻X,然后帶孩子們去街上逛街購物,還可以大聲唱歌。判斷理據(jù):除了有精神的快樂小孩子也需要物質的快樂。
但有一位學生回答:不應該把錢還給老爺。如果沒有金錢的支撐,那么快樂是暫時的。每個小孩對糖果零食都是渴望的, 亞諾什即便把孩子送給老爺也未必不對。在窮人家,父母如果養(yǎng)不活孩子,眼看著孩子將餓死,那么送人也是個無奈但正確的選擇。
這個學生回答引起了課堂關注點的變化,另一個學生立刻反駁:小孩子會喜歡離開父母嗎?小孩子沒有窮富的概念,只有被人拋棄的感覺。
也有學生說……
學生們的情緒很激動,但是關注點都集中在窮人到底該不該送走孩子。
筆者打斷學生思路,拋出這樣的問題:亞諾什家的經(jīng)濟糟糕程度?(文本研讀)學生探究后得出結論:亞諾什只是不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而不至到餓死孩子的地步, 所以選擇留下孩子是一種更符合常人價值評判標準的選擇。筆者趁勢對這個“意外”作出總結:如果實在窮到養(yǎng)不起孩子,那么可以另作打算,但是這顯然不是這個文本要給我們的思考。
接著筆者讓學生把課堂焦點回歸到文本的教學目標上:如果要回答不還錢給老爺,怎么修改這位學生的回答?
反思與處理: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本意是讓學生通過該材料主人公的行為,對該種題型有一個了解并且學會答題的方法,但這個學生的“意外”卻把教學的關注點轉移到人生話題的探討:窮人在無奈的情況下該不該把自己的孩子送人?這是由本材料引出的社會話題,脫離本文的教學價值。 如果一味地肯定這個學生的個性解讀、求異思維而不加以引導,那么這堂課只會變成一堂辯論課。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意外”進行恰當?shù)乜偨Y和評價,然后引導到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文本的正確解讀上。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這些理念的倡導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的任何求異思維和個性解讀都值得鼓勵。如果學生對文本解讀的“意外”與文本價值和課程價值對接融通,那么這種“意外”是有益的,反之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如果“有所作為”。學生的“意外”偏離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師要適當點撥;學生的“意外”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發(fā)生沖突,教師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的“意外”游離于文本的基本要素形式,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意外”不著邊際或與文本價值背道而馳,教師則要辯證地發(fā)展引導。
①《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浙江教育出版社
②胡志金:《語文課堂教育機智摭談》,《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2月
③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通聯(lián):浙江省海寧市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宏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