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蔡德龍
植物有益元素肥料系列報道之三
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
——鎳
□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蔡德龍
鎳在地殼中含量是比較豐富的礦物元素之一,是一種銀白色金屬,1751年首先瑞典礦物學家克朗斯塔特分離出來,研究學者同年又明確了鎳是人體需要的元素,主要是脲酶的輔基。由于鎳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延展性、難熔耐高溫、并具有極強的化學穩(wěn)定性、在空氣中不易氧化等特征。因此,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屬原料。
1885年Forchhamer首次發(fā)現(xiàn)植物中存在鎳以來,專家門進行了許多研究。1970年明確鎳是低等植物如細菌、藍藻、綠藻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1983年Eskew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鎳對大豆生長供給不夠,大豆體內脲酶活性受到遏制,葉片中的尿素積累,會產生壞死現(xiàn)象。正是尿素過多引起的毒害作用,使得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鎳是高等植物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的證據(jù)。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Brown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鎳在植物體內主要參與種子萌發(fā)、氮代謝、鐵吸收和衰老過程。許多植物缺乏鎳時,不能夠完成生命周期,為此證明——鎳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
根據(jù)科學家研究,我國土壤中全鎳的含量地區(qū)之間有比較大的差異,土壤鎳含量在3-162mg/kg,土壤平均值在29.3mg/kg,約高于土壤背景值26.9mg/kg。土壤背景值的鎳主要來自巖石風化而來的成土母質。成土母質中鎳的含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壤中鎳含量。發(fā)育在酸性火成巖、砂巖和石灰?guī)r的土壤鎳含量一般在50mg/kg以下;發(fā)育在泥質沉積巖和基性火成巖的土壤鎳含量在50-100mg/kg以上;發(fā)育于超基性巖火成巖的土壤鎳含量高達幾千mg/kg。
鎳是脲酶和其他含鎳酶的組成成分,鎳植物體內含量在0.05-05mg/kg,不同植物體內的含量差別很大。關于鎳在植物體內的生理功能,研究最多的是鎳在脲酶中的作用。脲酶是一種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鎳金屬酶,鎳對于氨基酸水解形成的尿素和核酸代謝都是必要的,缺乏鎳酶都將導致葉片壞死損傷。Dixon等研究表明,鎳是脲酶結構和動力所必需,在脲酶里它與N-O-配合基縱向結合。多數(shù)高等植物都含有脲酶,尿素一般來自于酰脲和胍的代謝過程。缺乏脲酶活性的植物會在種子中累積大量尿素,或者在種子萌發(fā)時產生大量尿素,會嚴重影響種子出芽。所以,植物體內的氮代謝過程中,脲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鎳能夠對植物起到促進生長的作用,科研人員在研究了一些禾本科植物大麥、小麥、燕麥等,得出鎳對禾本科植物生長和代謝方面的作用,證明了缺乏鎳導致許多植物早衰及生長受阻,提供鎳可以使大麥產量提高。同時,鎳對植物根系吸收鐵有影響,可以促進豆科和禾本科作物生長。研究表明,豆科植物中根瘤里的含鎳量比根系多,在低鎳土壤中施用鎳可以提高大豆根瘤重量83%,使得大豆增產25%。
目前,常見的鎳肥有氯化鎳、硫酸鎳、硝酸鎳。氯化鎳是綠色結晶性粉末,在潮濕環(huán)境下容易潮解,受熱脫水,溶于酒精、水和氫氧化銨,其pH值約為4;硫酸鎳是藍綠色結晶,正方晶系,溶于水,其水溶液pH值大約為4.5;硝酸鎳是碧綠色單斜板狀晶體,潮濕空氣里易潮解,易溶于水、酒精、液氨,水溶液pH值約為4。
鎳肥是微量元素肥料,可以進行土壤施肥,具有用量少、專用性強等諸多優(yōu)點;也可以與大量元素肥料混合或者配合均勻施用于土壤表面,然后耕地入土,作為基肥,供應植物整個生育期需要;鎳肥還可以直接噴施植物。譬如葉片施肥,可以把鎳肥配成稀溶液,一般濃度在0.1%,噴灑在植物葉片和莖上,也可與農藥混用,更加方便。同時,鎳肥能用作根部處理,將鎳肥調成稀泥槳,根部蘸上鎳肥泥,或者用營養(yǎng)缽時添加鎳肥,有利于植物苗期生長。除此之外,鎳肥還用作種子處理,在播種前將鎳肥附著在種子表明上,采取鎳肥拌種、浸種和包衣等方法。
鎳肥在國外研究比較成熟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已經把鎳列入植物必需營養(yǎng)元素,我國研究論文也比較多,目前鎳對植物的作用機理比較明確,可以預見,鎳肥的發(fā)展前景廣闊。
農技知識
選肥不僅重肥效還要看鹽效
通常用肥料的鹽效指數(shù)來表示不同肥料種類對增加土壤溶液滲透壓的效應。各種肥料的鹽效指數(shù)不同,將其施入土壤后的鹽分積累效果也不一樣。肥料的鹽效指數(shù)越大,所導致的土壤鹽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在測土配方施肥時,一定要考慮化肥的種類及其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和土壤化學性質改變所產生的效應。
在測土配方合理施用化肥的同時,適量增施有機肥是有效預防和減輕土壤表層鹽積現(xiàn)象的重要措施,施用有機肥和增施有機物料還可以改變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緩沖性能、改善土壤微生物區(qū)系、提高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補充微量元素、促進作物根系生長、減輕環(huán)境污染。
測土配方施肥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施肥的目的——補償土壤中的養(yǎng)分虧損和有機質不足。因此,除了作底肥外,溝施是較好的方式,表土撒施是錯誤的。近年來推廣的噴灌和滴灌已在設施栽培中得以廣泛應用,既節(jié)肥、節(jié)水又不易破壞土壤結構,還不會造成土壤板結,能夠有效減輕土壤鹽漬化。
施肥小常識
一.尿素施后忌立即澆水,更忌順水撒施尿素。尿素施入土壤轉化為酰胺,容易隨水流失,施后不可馬上澆水,也不能在大雨前施用,施后覆土可提高肥效。
二.碳銨和尿素不能混用。尿素中的酰胺態(tài)氮只有轉化為銨態(tài)氮后才能被作物利用;碳銨施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溶液短期內呈酸性反應,會加速尿素中氮的揮發(fā)損失,故不能混合施用。
三.酸性化肥不可與堿性肥料混用。碳銨、硫銨、硝酸銨、磷銨不能與草木灰、石灰、窯灰鉀肥等堿性肥料混施,會發(fā)生中和反應,造成氮素損失,降低肥效。
四.含氮復合肥忌多施于豆科作物。大豆、綠豆、花生等豆類作物都有固氮根瘤菌,過多施用含氮復合肥,不僅造成浪費,而且還會抑制根瘤菌的活動,降低其固氮能力。
五.硝態(tài)氮肥忌施在稻田里。硝酸銨、硝酸鈉等會離解出硝酸根離子,在稻田易被淋失至土壤深層,產生反硝化作用而損失氮素;旱地施用硝態(tài)氮肥也忌用于大雨之前,或者施后澆水。
六.硫酸銨忌長期施用。長期在同一土壤施用,會增加其酸性,破壞團粒結構;在堿性土壤中,硫酸銨的銨離子被吸收,酸根離子殘留在土壤中與鈣發(fā)生反應,使土壤板結變硬。
七.碳銨不宜淺施。應深施在6厘米以下,施后立即覆土。也不宜在溫室中使用。因碳銨俗稱氣肥,在溫室極易分解為氨氣而揮發(fā),造成浪費;且氨濃度過大時,還會灼傷作物葉片。
八.鉀肥忌在作物后期追施。鉀能從作物下部莖葉中轉移到頂部細嫩部分再利用,缺鉀癥狀比缺氮、缺磷癥狀表現(xiàn)晚,鉀肥最好作底肥一次性施下,或在幼苗期追施。
九.含氯化肥如氯化鉀、氯化銨,忌施于鹽堿土壤和忌氯作物上。含氯化肥中的氯離子會殘留積累在土壤中,導致土壤酸化,在鹽堿地里施用會加重鹽害;在忌氯作物上施用,會影響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