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王 萌
(1吉林省德惠市中醫(yī)院內(nèi)科,長春 130300;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傳統(tǒng)診療中心,長春 130022)
肖永林老師出生于中醫(yī)世家,師承于祖輩,畢業(yè)于長春中醫(yī)學院前身,曾任長春中醫(y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長春市政協(xié)委員,現(xiàn)為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知名教授。曾受邀赴美國出診。
肖永林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五十余載,致力于心腦血管疾病,消化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研究及治療工作,運用中醫(yī)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對冠心病、更年期、中風后遺癥、脾胃不和、咳嗽等疾病的治療深受患者認可。1998年,肖永林教授將自己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與前人古籍相互印證,整理出一些對于臨床治療研究行之有效的古文選摘和評述,集冊成《醫(yī)海珠玉》一書,深刻詮釋中醫(yī)辨證論治思維的精髓,為廣大醫(yī)療工作者的學術研究提供很好的方向。
筆者有幸跟師肖老,特總結(jié)肖老臨床經(jīng)驗,以供我輩學習。
“雙心”醫(yī)學是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一大研究熱點。所謂“雙心”,即是指心臟和心理;“雙心”疾病,即是心血管疾病加之精神心理障礙[1]。也就是說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有焦慮或抑郁等心理疾病。而兩者往往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導致疾病惡化?;颊哂薪箲]、抑郁、恐懼、心悸、呼吸困難、疲乏無力、心前區(qū)隱痛等癥,多在勞累或精神緊張后發(fā)生或加重,主要是自主神經(jīng)平衡失調(diào)所引發(fā)的心血管功能紊亂,此即為“雙心疾病”[2]。雙心疾病屬中醫(yī)“胸痹”“心悸”“郁證”等范疇,肖永林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50余年,學驗俱豐,精通《內(nèi)經(jīng)》,善從五臟傳變?nèi)胧?,以五行之生克治愈疾病。肖老抓住本病的病機關鍵,從病因病機進行論治,往往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yī)研究認為雙心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以血液運化不利以及情志思維異常為主,這一點可以從“心主血脈,心主神明”這句話中得到印證;而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提出的“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备菑钠咔橹虏〉慕嵌汝U述了雙心疾病與五志七情的關系。中醫(yī)理論認為,情志失節(jié)則憂思傷脾,脾失健運,聚濕成痰;郁怒傷肝,肝氣瘀滯,甚則氣郁化火,灼津成痰。氣滯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暢,心脈痹阻,而發(fā)為胸痹;這里的所說的胸痹概念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對雙心疾病的定位。
綜上可見,雙心疾病中以情志因素誘發(fā)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其病機關鍵就是氣滯血瘀痰阻,故治療上予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養(yǎng)心安神之法。
李某,女,60歲。胸悶痛,氣短,勞累后加重,疲乏無力,情志不遂,面色晦暗,眠差多夢,大便干,舌紫暗、苔厚,脈弦。心電圖示:心率76次/分,V4-V6導聯(lián)S-T段下移,T波倒置。中醫(yī)證屬氣虛血瘀,痰濁阻絡。處方:黨參20 g,丹參20 g,百合15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薤白15 g,木香10 g,五味子10 g,降香10 g,郁金15 g,厚樸10 g,萊菔子15 g。5劑,水煎服,日2次口服。
按:本病早在《靈樞》中提出了“邪在心,則病心痛”。漢代張仲景首先明確提出了“胸痹”這個病名,并在《金匱要略》一書中以“胸痹心痛短期病脈證治”篇進行了專門論述,認為乃本虛標實之證?!妒備洝ば乇蚤T》:“論曰虛極之人。為寒邪所客,氣上奔迫。痹而不通。故為胸痹。其證堅滿痞急。或胸中如噎塞,或胸背皆痛?;蛐貪M短氣??韧僖?。煩悶自汗出。或心痛徹背?;蚣”云ね础J墙蚤]塞而不通也。”該患中年女性,氣虛陰陽漸衰,且久病正氣不足,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滯,而致瘀血阻滯,脾氣虛水濕不化,停聚為痰,日久成氣虛血瘀,痰濁阻絡證。痰濁互結(jié),心脈不暢則胸悶痛;痰熱擾心,則眠差多夢;氣虛則乏力、氣短;瘀血阻礙氣機,則見情志不遂,面色晦暗;氣虛不能舞動大腸傳導,則大便干;氣虛則鼓動無力,而致血瘀痰凝,則舌紫暗,苔厚。治當“益氣活血,豁痰通絡”。方中黨參、丹參補益心氣為君,川芎、延胡索、降香活血化瘀為臣;百合、五味子安神助眠,木香、郁金、厚樸、萊菔子,行氣開郁,薤白溫通心陽,化痰通絡,引藥入經(jīng)為使,共為佐藥。服5劑后癥狀大為好轉(zhuǎn)。
趙某,女,47歲。心悸,胸悶,氣短,夜間加重,心煩易怒,善太息,眠差易醒,潮熱汗出,手腳心熱,時眼瞼、下肢略腫,月經(jīng)量少。舌暗紅,少苔,脈弦細略數(shù)。心電圖示:T波低平,心臟造影未見異常。中醫(yī)證屬氣虛氣滯,虛火上炎。處方:黨參20 g,丹參20 g,延胡索15 g,薤白15 g,柴胡10 g,當歸15 g,白芍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梔子10 g,薄荷(后下)5 g,五味子15 g,炒棗仁20 g。
按:《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調(diào)可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fā)心痛?!薄鹅`樞·口問》篇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薄短绞セ莘健ぶ涡谋灾T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中愊愊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痛?!被颊呔貌『膫龤猓又剿厍橹疽钟?,肝氣郁結(jié),氣虛推動無力,淤血阻滯,日久而成氣虛氣滯,虛火上炎證。瘀血阻于心脈則見胸悶痛;脾氣虛則見氣短;氣虛不能推動水液運行,則見時眼瞼、下肢略腫,月經(jīng)量少;氣機郁滯,則見善太息;氣機郁滯,郁而化熱,則見潮熱汗出,手腳心熱;痰熱擾心則見心悸、心煩易怒、眠差易醒。方中黨參、丹參,延胡索、薤白、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牡丹皮、梔子、薄荷(后下)、五味子、炒棗仁。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條達為君,當歸養(yǎng)血和血,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白芍與柴胡共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木郁不達致脾虛不運,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黨參、丹參補益心氣,延胡索、薤白活血化瘀,五味子、炒棗仁以助安眠,牡丹皮、梔子清熱除煩,薄荷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jīng)預熱,亦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為使藥。綜觀全方,使肝氣得疏,心血得補,虛火得降,諸證得愈。
胸痹的病機是本虛標實,故治療原則總不外“補”、“通”二法。然而具體運用時,則需根據(jù)癥情的虛實緩急而靈活掌握。如張璐在《張氏醫(yī)通·諸血門》中所云:“但證有虛中夾實,治有補中寓瀉,從少從多之治法,貴于臨床處裁?!惫市だ现委煷瞬?,著重七情致病理論,不忘情志的疏泄,在補虛的同時,兼顧理氣開郁,通調(diào)氣機,往往臨效顯著。
[1]王萌.鄧悅教授運用養(yǎng)心湯加減治療“雙心”疾病[J].吉林中醫(yī)藥,2013,33(6):553-554.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的綜合管理[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6,3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