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張揚眉
提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實效:現實困局與多重突圍
廣東張揚眉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實中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應試色彩較濃、評價機制落后問題使得語文寫作教學陷入困局,要突破困局,需要從拓展深度、優(yōu)化課程教學改革、完善評價機制等多重突圍,切實提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實效。
高中語文 寫作教學 困局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高考改革工作逐漸啟動并已經制定初步計劃。其中,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其在高考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在具體的考查內容上也發(fā)生改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成為重點內容。這對于我國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既是挑戰(zhàn),同時也是實現自身教學活動現代化轉型的絕佳契機。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必須正視當前存在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方面的局限,并積極參考先進經驗,找到針對性措施和對策,實現多重突圍。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是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也是傳統(tǒng)的重點項目,其對于高中學生寫作能力、文章鑒賞能力以及對于漢語文化內涵的理解和體認等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方法體系。然而,毋庸諱言的是,我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仍然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面臨著多重現實困局。
(一)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方法過于單一
從我國高中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為命題作文,一般是給定材料和主題方向,然后由學生自主確定作文題目進行寫作。此外,常用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還有詩歌、寓言故事的改寫和延伸創(chuàng)作,屬于材料作文中的特殊分支。這種語文教學方法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對學生創(chuàng)作視野的拓展有很大局限:一方面,給定材料作文極大限制了學生進行文章寫作時的自主性,限于學生實際情況,其很難跳出材料限定的范圍,在所規(guī)定的主題方向之下找到更加自主、自由的創(chuàng)作題材。另一方面,漢語文化的特征是蘊藉性和發(fā)散性,且十分重視創(chuàng)作主體自身的感發(fā)。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在進行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受到模式限制。
(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應試色彩濃重
高中語文作文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高,一般占到學科成績的50%,而且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語文成績在學生高考成績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這無形中加劇了高中語文作文的重要性,不容否認,這一特殊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語文作文教學活動的應試色彩較為濃重的問題。為保證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根據教學實際,當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將議論文、記敘文作為兩大基本問題進行專門訓練,甚至出現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問題限定的情況:要求學生在進行作文訓練時必須進行議論文或者記敘文的創(chuàng)作,藉此實現學生在高考作文中的穩(wěn)定發(fā)揮。此外,隨著高考對作文的要求日益成熟,多種所謂的應試高分文體被發(fā)明出來,甚至出現專業(yè)化的作文教師,對學生作文進行結構化的限制,這種濃重的應試色彩無疑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沒有益處,同時也極大損傷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化媒體的感知和審美過程。
(三)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缺乏先進的評價機制
當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評價方法是以分數評價為主要方式的,這種評價方法雖然能夠非常直觀、直接地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標示和區(qū)分。然而,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種單純的分數評價方式偏離了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的,也是不符合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規(guī)律的。此外,除分數評價之外,教師的評語評價方式也應用的十分廣泛,但是出于對學生在這一類體裁寫作中的能力的迅速提升,這種評語方式實際上大多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局限在文章的結構以及語言的辭藻等方面,缺乏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主動性的激發(fā),也缺乏在思想觀念等層面上的深度引導。因此,在當前具體的語文作文教學評價過程中,無論是打分式的評價還是評語式的評價,在操作過程中都缺乏充分的引導性和啟發(fā)性,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客觀上造成了高中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緩慢。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優(yōu)化工作是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對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確保其高考成績水平的客觀要求。結合當前高中語文寫作能力教學課程的現狀,這種優(yōu)化工作應至少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拓展高中作文教學傳統(tǒng)教學的深度和效果
在既有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基礎上,拓展常規(guī)教學方式的深度,提升其教學效果。一方面,注重學生在命題作文中的自主能力的發(fā)揮,比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增加給定材料或者所確定的主題的內在啟發(fā)性和蘊藉性來實現。當然,在此之前,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文章閱讀或者資料搜索也是十分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通過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比如播放古典音樂或者歷史故事小短片等,營造出一種形象性和啟發(fā)性兼具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啟發(fā),進而提高其在寫作過程中的思考深度和感受精度。此外,為實現對傳統(tǒng)語文作文教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這種作文課在結束之后應該設置必要的反饋環(huán)節(jié),這種反饋除了分數或者評語的反饋之外,還應該包含對學生優(yōu)秀作文的分析;教師試水作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展示,通過教師親自創(chuàng)作高考作文或者日常命題作文的形式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生之間的寫作經驗分享,借助這種反饋環(huán)節(jié)實現學生分析材料、確定主題以及行文布局的能力的提升。比如對杜甫、蘇軾、林復等高中作文常用例證的多角度分析,實現對經寫作素材的再解讀。
(二)積極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革新和優(yōu)化
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的形成過程,也是素質教育改革深化工作的具體落實渠道。對于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活動而言,結合學界的研究成果 以及相關的實踐探索,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和革新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與小組學習之間的結合。小組學習是當前較為主流的、效果較好的新型教學方法,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通過小組學習,學生可以進行圍繞著某一個主題或者材料進行探討,集思廣益,突破自身的思維定式和局限,獲得更多的啟發(fā)和感悟。當然,限于高考考察方式以及高中學習對學生自主性、獨立性的特殊要求,這種小組學習與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結合應主要應用在后期的寫作反饋環(huán)節(jié)。這種小組討論的重點可以放在對優(yōu)秀作文的分析上,比如鳳頭、豹尾、豬肚等文章結構的分析以及營造方式的學習上。二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與練字、誦讀等傳統(tǒng)語文教學活動之間的結合。通過練字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神韻以及漢字中蘊含的故事,為其寫作提供素材,同時也能提升學生漢字書寫能力,提升其卷面呈現水平;借助誦讀,不僅能夠積累學生寫作時所需要的古典詩詞的材料,還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字詞句之間的節(jié)奏、神韻,更有利于其在寫作中安排結構,謀篇布局。此外,誦讀能力的提升也能夠加深高中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文化以及文言文的閱讀和鑒賞能力,而這兩項能力也正是當前高考對學生的重點考核內容。
(三)改善當前課程設計體系,加重作文課課時比重
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成的過程,需要長期努力和持久探索,這既是高中生的重要學習任務,也是高中語文老師的重要業(yè)務課題。而這一工作的完成必須要有相對充足的課時作為基層。而當前由于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課時緊張等原因,高中作文課課時十分有限,往往只是每周兩節(jié),甚至是每兩周兩節(jié)。這一方面是由于語文作文提升較慢,“出分”不明顯的原因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整體課程設計工作的不合理。因此,為實現對現有語文作文教學的多重困境的突破,必須從語文作文課時設置上增加比重。一是要在課程總量上提高語文作文課的課時,達到一周三節(jié)或四節(jié),確保學生語文作文能力提升工作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二是在課程分布上不能過于集中,嚴格按照考試時間進行時間安排,多余出的時間則作文對學生上次作文作業(yè)的集中評價和反饋時間,也可以作文是學生自主閱讀或者小組討論的時間,實現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在內容上的多元和豐富,這也是提升高中生語文作文寫作能力的客觀需求。此外,所謂文學來自生活,而當前高中語文作文課的設置上缺乏實踐課程,學生沒有走出課堂采風的機會,這對于學生體會生活真諦,加深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深度是一個嚴重的不足。因此,在課程設計的優(yōu)化上,還應該注重加強實踐課程的比重,增加學生外出采風,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感覺到漢語言文化魅力的無處不在,并最終內化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明顯提升。
(四)完善評價機制,弱化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試色彩
評價機制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通過對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機制的完善和優(yōu)化,能夠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活動進行引導和改革。限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難度,這種評價制度的改革可以在“一校一方案”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性的變革:改革分數評價的傳統(tǒng)方式,實行等級評價,防止學生私下對作文成績的過多評價,也實現學生寫作能力評估工作的科學化,畢竟寫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準確量化的;改革學生寫作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除傳統(tǒng)的主題鮮明、語言流暢等指標之外,還應該將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幅度,小組討論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學生在日常練筆中表現出的思考的深度等內容納入到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核指標體系之中;改革評價主體及評價理念。高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評價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對于學生作文的評價可以通過語文教學組教師的寫作評價來確保學生作文能力的準確評估。此外,過程性評價和動態(tài)化評價也是完善評價機制,弱化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應試色彩的重要方式。
(五)堅持學術研究,展開重點問題攻堅
教育是一項專業(yè)工作,且具有濃厚的學術色彩,尤其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肩負著傳遞漢語言文化,提升民族整體母語水平和素質的重擔。此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工作在高考改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必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zhàn),而教師堅持業(yè)務研究,通過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如何審題、如何進行謀篇布局等重點、難點問題展開攻堅,不僅能夠確保教學、科研工作的方向準確,同時還能保證整個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對學生語文作文寫作能力的巨大提升。這一工作的完成應注重對當地教研院、教研室等科研力量的整合,比如通過對教育局特色教學法評估、重大問題研究等年度項目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將這種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研究和攻堅工作落實到實處。
[1]高達.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評價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
[2]耿紅衛(wèi); 張麗娟. 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性思考[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1)
[3]康志良.高中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思想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12
張揚眉,1975年3月,女,漢族,廣東化州,本科,語文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化州市第四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