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仙
摘 要: 精彩的語文課堂離不開預設,更離不開生成。生成充滿“變數(shù)”,需要智慧的應對。本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闡述了如何消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矛盾,從而化解課堂危機,成就課堂精彩。
關鍵詞: 預設 生成 矛盾 消解 語文課堂
精彩的課堂離不開預設,它使課堂有序、沉穩(wěn)而有深度。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是不可能完全沿著預設的軌道行進的,它必然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精彩的課堂更離不開生成,它使課堂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妙趣橫生。從聽課者的角度看,生成內(nèi)容越豐富,課堂就越精彩;從執(zhí)教者的角度看,生成越多,挑戰(zhàn)越大,因為豐富的生成需要智慧的應對。生成充滿“變數(shù)”,沒有巧妙的應對,它可能讓老師無所適從,陷入尷尬境地;沒有巧妙的應對,它可能帶領課堂偏離預設的軌道,陷入無效的泥潭。那么如何消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矛盾,化解課堂危機,成就課堂精彩呢?下面,筆者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一、課前充分預設,自如應對生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虒W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備課充分與否。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預設。深挖教材,充分備課,不僅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合理性,還要充分考慮課堂的生成,即一個問題提出以后,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如果教師對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有充分的估計,并提前想好應對的辦法,那么自然能在課堂教學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前不久,參加了北大語文網(wǎng)的“國培”學習,有幸聆聽了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的一個講座,其中講到了《中國石拱橋》的課例。寧老師教學這篇課文時,提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的標題是‘中國石拱橋,而課文主要寫的是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切題嗎?”寧老師說,他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理解個性與共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但學生的回答顯然很難一步到位,怎么辦呢?寧老師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準備了六個小問題作引導,有些班級只需補充兩三個小問題就達到正題了,有些班級需補充四五個小問題才達到正題,但是從來沒有見過六個小問題問完了,還找不到正確答案的。寧老師所做的,正式對問題難度的全面預設。因為寧老師到全國各地開課,不同班級的學生語文能力不同,所以同一問題對不同的班級來說難度不同,寧老師所做的準備,讓所有學生都能沿著設計好的路,走到正確合理的終點。正是基于這樣充分的預設,哪怕課堂關于這個問題的生成再豐富,寧老師也能應對自如,可見精彩的課堂生成離不開匠心的預設。
二、課間傾聽理解,巧妙駕馭生成
課堂因精心預設而精彩,課堂因精彩生成而亮麗。預設使教學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學充滿靈氣。彈性預設,動態(tài)生成。離開了預設,生成就無法談起;沒有了生成,預設亦即變成教條。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重點在預設上,亮點在生成上。但是,課堂沒有預約的精彩,精彩出自教學細節(jié)。捕捉一個細節(jié)就能生成一個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忽略一個細節(jié),就可能毀滅一個精彩的課堂。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教師更要學會傾聽和理解,運用智慧駕馭生成,構建有效課堂。
1.傾聽是促進生成的前提。
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應對。有些老師上課,尤其是上公開課,一心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流程,想著自己如何出彩,往往忽略了好好傾聽學生的發(fā)言,而沒有傾聽,應對就成了敷衍了事。這樣的師生對話,沒有思維的碰撞,怎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呢?課堂難有精彩的生成,缺乏生氣與樂趣。
傾聽在本質(zhì)上是對學生的尊重。教師善于傾聽,師生間的對話才是平等的,對話的主體才可能敞開心扉,有問必思,有思必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要給學生自由對話的場,你傾聽的姿勢、你專注的表情、你個性的評價,都要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覺得課堂上發(fā)言是自覺、自然、自由的過程,學生敢想、敢說、想說、能說、會說,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生成效果。
2.理解是有效應對的核心。
傾聽之后便是理解,理解是有效應對的核心,但是理解學生的言說并非易事。我們常常會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感到意外,那是因為我們總站在長者的角度,以主觀經(jīng)驗評判,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看問題。如果我們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說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學生的說法是錯誤的,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錯誤的根源。
這里不能不提到那個被許多專家、學者一批再批的案例。學生讀完《背影》后的一大發(fā)現(xiàn)竟然是“父親爬月臺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這樣的解讀的確脫離了文本,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讀。難怪有名家認為,這種“發(fā)現(xiàn)”恐怕比老師提供“標準答案”更糟蹋名作。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上課老師的角度看,我很能理解。
首先,理解孩子。這孩子說的是真話,放到現(xiàn)在,“父親”絕對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他生活在這個年代,以自己現(xiàn)有的認知經(jīng)驗解讀文本,我覺得無可厚非,因為他畢竟思考了。從“文本意識”看,他的確錯了,但換個角度看未嘗不是好事。其實,以現(xiàn)在的眼光解讀傳統(tǒng)的東西也能創(chuàng)造經(jīng)典。電視劇《武林外傳》,就是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演繹傳統(tǒng)的武林軼事,看過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贊嘆它的精彩。同樣的,我們還津津有味地看過不懂中國文化的美國人、連普通話都說不準的香港人,全新演繹的《花木蘭》、“梁?!钡让N覀儗λ麄兯烈饨庾x經(jīng)典名著都能如此寬容,為什么獨獨對孩子這么苛求呢?一句真話,惹得上至專家、學者、教授下至普通教師,一致的口誅筆伐。試想,如果那個孩子知道自己一句實話,也許在他看來還是很認真思考后的作答,引發(fā)了語文教育界的一場軒然大波,引發(fā)了專家、學者、老師們對他的一致批判,那么他今后還敢說嗎?還敢在課堂上說真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會感覺無地自容,傷心欲絕,進而厭惡老師,離語文越來越遠。
其次,有效應對。和專家不同,專家要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把它上升為解讀文本的普遍經(jīng)驗,多為理性的思考;一線老師和孩子朝夕相處,更多是感性地處理問題。如果我是那位上課教師,面對學生那樣的回答,我會說:“不錯,能聯(lián)系實際,用現(xiàn)代的眼光來解讀文本,但在那時,這不算違反交通規(guī)則。”緊接著追問:“父親爬月臺是為了什么?”(買橘子)“買橘子體現(xiàn)了父親……”也許還沒等我問完,學生就會回答:“體現(xiàn)了父親的愛子之情?!绷攘葦?shù)語就能讓解讀到回歸源本?!耙姌淠尽边€是“見森林”,取決于老師而不是學生,關鍵看老師如何引導。
最后,消解矛盾。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捕抓動態(tài)生成的有價值的資源。孩子的解讀顯然脫離了文本,沒有價值,背離了教師預設的目標,這樣的生成如果深究下去就是無效教學,教師應當機立斷,消解生成和預設之間的矛盾,通過三言兩語把教學引向預設軌道。這期間,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語言,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要明白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有限,有可能出現(xiàn)與主旨不和諧的音符。這很正常,但它不是洪水猛獸,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一棒子打死。
《課程標準》要求“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開放”,不僅指教學內(nèi)容、方式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執(zhí)教者思想的開放。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以幼稚的經(jīng)驗解讀文本,因為只要教師能基于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掌好舵握好方向,就不怕學生犯錯誤。相反,允許學生犯錯,才能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學生才能主動介入學習過程自主思考、探索,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發(fā)表見解,教師才有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課堂上才會有思維的碰撞,才能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催生精彩紛呈的生成,構建活力四射的語文課。
3.智慧,是駕馭生成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意外情況”,教師怎樣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傾聽外,教師還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xiàn)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yè)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tài)生成的推進者。教師通過不斷處理信息提高教育智慧,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推進課堂的生成,從而與精彩相約于課堂。
三、課后分析反思,積累應對智慧
教學永遠是有遺憾的藝術,再好的一節(jié)課難免有不足。確實如此,許多備受稱道的好課,細究起來總還是有瑕疵。這種瑕疵,常常出現(xiàn)在對課堂生成的應對上。因為教學設計可以一改再改,改到令人滿意為止,而課堂生成卻千變?nèi)f化,每一次上課,生成的內(nèi)容都不一樣,老師的應對方法不可能完全按預設好地做,這樣就容易出現(xiàn)瑕疵。如何減少瑕疵,使課堂日趨完美呢?課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次出現(xiàn)應對失誤都進行記錄,分析并尋找對策,積累應對智慧,那么在下次遇到這種類似的情況時就能鎮(zhèn)定處理。
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能夠經(jīng)常反思課堂,積累的經(jīng)驗會越來越豐富,以后在課堂上瞬間判斷的準確率會更高,分析的速度會更快,應對的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師針對課堂教學中的“意外情況”、“節(jié)外生枝”的問題,能對自己預設的內(nèi)容作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調(diào)整,并因勢利導,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那么,一定能收獲無法預約的精彩。預設,使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課堂精彩紛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正是這種“相應的變動”才使課堂靈動起來,消弭預設與生成的沖突于無形中,成就了課堂的精彩。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如何讓“預設”與“生成”共精彩?.中國課堂教學網(wǎng)http://ktjx.cersp.com/llwz/llgd/200705/2734.html.
[2]鐘海平.如何消解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1).
[3]錢夢龍.為語文教學招魂.中學語文教學,2004(4).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