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錫輝
(作者系湘潭市編辦主任)
湖南省湘潭市從2014年開始推行清單式管理和服務,編制了政府權力總清單和投資負面清單、流程清單、監(jiān)管清單(簡稱“1+3”清單)。“1+3”清單管理和服務的施行,既激發(fā)了市場活力,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又實現了政府“瘦身削權”,使權力受到嚴格的約束。
湘潭按照“精、準、細”的要求,摸清政府權力家底,對全市行政權力進行了分類清理。
(一)大力簡政放權,拒絕“自由落體”,確保精簡、下放到位。對于國家層面、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認真制定承接方案,明確承接單位,制定承接后的監(jiān)管措施,防止上級下放的權力“自由落體”,做到既接好又管好。2014年,市本級共承接行政審批事項93項,均明確了承接部門和監(jiān)管責任。對于本級政府原有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分類清理,瘦身削權:凡市場能調節(jié)的,政府堅決不截留、不梗阻,全部放給市場;凡縣級政府實施更為有效的,堅決下放縣市區(qū)。2014年,市本級共下放行政審批事項37項、取消70項,精簡比例達20%。
(二)明晰權力邊界,拒絕“死角盲區(qū)”,確保于法有據。權力總清單是本級政府行政權力的“總綱”。為確保權力清單不留任何“死角”、“盲區(qū)”,一是嚴格按照職權法定原則,對沒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或法律法規(guī)依據被廢止的行政權力,一律取消;確屬市本級政府權力的事項,則依照法律法規(guī)重新分類,準確列入權力總清單的相應類別之中。將行政權力劃分為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行政裁決等10類進行梳理,采用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口徑,用一把“尺子”量,厘清職權名稱、分類、法律依據、行權部門、權屬劃分等,劃清了政府“權力邊界”。二是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64個部門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三定”規(guī)定等進行研究,對各部門法規(guī)科和行政審批科負責人進行專門業(yè)務培訓,對各部門上報材料進行“三上三下”的嚴格清查審核。各清單匯總編制成目錄后,聽取意見建議、進行合法性審查、經過專家咨詢論證,使各清單事項合法、科學、可行。三是出臺《湘潭市投資管理負面清單(2014年本)》,明確列出全市范圍內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領域和門類,對企業(yè)投資經營做出了明確引導。如果說權力清單是從政府自身角度設計,體現了法無授權不可為、清單之外無權力;負面清單則是從企業(yè)投資者的角度設計,體現了法無禁止皆可為、清單之外皆可為,在更深層次上厘清了政府權力邊界。
(三)細化權力依據,拒絕“晦澀難懂”,確保清晰明了。湘潭在編制權力清單時,細化到權力依據的每一條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之下的款、項,政府權力在清單上列得明明白白。雖然在清單項目的總數上較多,但能更好地方便相對人看得懂、記得住、易理解、好把握。站在企業(yè)、公民角度出發(fā)來推進改革、制定清單,得到了社會認可,激發(fā)了市場活力。2014年,全市新設企業(yè)3599戶,注冊資本241.42億元,比2013年分別增長48.53%和42.98%。
在梳理政府部門權力的基礎上,湘潭進一步編制流程清單,優(yōu)化再造審批流程,實行精細化、標準化、效率化管理,使審批行之有規(guī)、行之有效。
(一)實行流程再優(yōu)化。堅持“精簡、統(tǒng)一、效能、便民”的原則,編制市直及中央、省駐湘潭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44個部門的279項行政許可(含轉報件)、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含轉報件)和104項其他辦事服務事項的目錄及每個事項受理、審查(初審、復審)、決定、辦結告知等環(huán)節(jié)的辦事指南,各環(huán)節(jié)均明確崗位責任人、崗位職責與權限、辦理時限三要素,列明了政府職能部門在行政審批、社會服務事項、鼓勵性投資項目并繪制了整個流程圖。
(二) 推動審批再提速。一方面,大幅壓縮審批時限。將各部門辦事事項承諾時限總體上壓縮到法定時限的1/3。改革前,279項行政許可和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法定時限為12503天,改革后壓縮至4747天,總體壓縮7756天。其中,壓縮2/3以上時限的286項,占總事項的87.2%。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并聯審批。按照“一家受理、抄告相關、聯合審批、限時反饋、辦結告知”的程序,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由市政務服務中心召集,市發(fā)改委、市國土局等部門牽頭,聯辦單位參加,分別采取組織聯辦單位會議審查、現場踏勘、批件會簽等形式,實施同步許可辦理。據此,在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由法定時限802天壓縮至承諾時限274天的基礎上,并聯審批再次壓縮至128天;在社會投資建設項目由法定時限683天壓縮至承諾時限234天的基礎上,并聯審批再次壓縮至96天。
(三)推行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按照“不增人員編制、不增內設機構、不增中層領導職數”的原則,通過增掛牌子、“撤一建一”、“合署辦公”的方式,將37個部門的相關科室行政審批職能歸并整合到行政審批科行使,從而使“1+3”清單真正落地見效,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目前,首批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統(tǒng)一辦公的單位43家,辦事窗口104個,窗口工作人員138人。目前,241項行政許可、30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和72項其他辦事服務事項全部授權到位、集中辦理;規(guī)范進入中心的66項收費事項,將收費標準電子固化并對外公示。自2014年10月市政務服務中心投入運行至2015年2月底,共受理事項21574件,辦結20580件。
按照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的要求,湘潭建立了行政權力、責任事項、風險監(jiān)控點、問責情形“四位一體”的權責體系,強化事中事后監(jiān)管。
(一)全面公開“1+3”清單。按照公開透明、服務便民的原則,在政府門戶網站全面公開64個部門的“1+3”清單,各個部門的行政權力、運行流程、應盡責任及追責情形一一列出,便于公眾知情、社會監(jiān)督。
(二)以全程監(jiān)管倒逼權力規(guī)范。根據審批流程和監(jiān)管需要,對每一項審批,從審批開始到審批之后的后續(xù)監(jiān)管的全過程,都設置了若干監(jiān)管區(qū)間和監(jiān)管點,使權力運行和責任履行的每個區(qū)間、每個節(jié)點都有“利劍”懸于頭上。對職能部門,推行紅、黃牌制度,適時監(jiān)督部門履職的整個過程,跟蹤權力運行,根據問題的不同情形分別亮黃牌或紅牌,及時糾正、追責。對企業(yè)等相對人,實行黑、白名單制度,監(jiān)督企業(yè)等行政相對人在審批之后其責任、義務的落實情況。黑、白名單中的企業(yè)在扶持政策、扶持資金、銀行信貸等方面將享受不同待遇。
(三)以強力問責促進責任落實。在制度層面,湘潭出臺了《湘潭市行政問責辦法》,將“碎片化”的各自為政的問責措施整合提升,形成統(tǒng)一的問責制度;出臺了《關于懲治三十種“為官不為”行為的規(guī)定(暫行)》,加大治庸治懶力度,鞭策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勤勉盡責,善謀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