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 8431(2015)05 - 0057 - 02
〔收稿日期〕2015-08-13
〔作者簡介〕郭妍淇(1991-),女,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2014級研究生。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是社會精神生活現象的總和,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具體到意識形態(tài)是對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非意識形態(tài)是指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識形式,在階級社會中不具有階級性,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基礎,反映無產階級的根本經濟政治利益的、自覺的、系統(tǒng)化的思想觀念體系,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巨大促進作用。
一、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性
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正確而充分的發(fā)揮社會意識的作用,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動力因,是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根本所在。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中,先進文化是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中各種矛盾的精神武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基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精神上喪失群眾基礎最后也要出問題”。這說明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
社會意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睘榇?,應該注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應在變化中不斷適應變化,不能墨守陳規(guī)。而意識形態(tài)作為發(fā)展進步的標桿更應該做出正確的判斷,引領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以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質的深刻反映,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和方向的確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必須遵循和倡導的理想信念、指導思想、道德要求、精神支撐等內容,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道德行為、思維方式等,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并且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力量源泉。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出現了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特別是社會思潮的不斷的歷史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馬克思主義的地位。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靈魂,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蔽覀円獔猿竹R克思主義一元論指導,絕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
(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要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共同的理想,它不只是代表了少數人或個別人的利益和愿望,而在于它是代表和反映了中國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信念,那么他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丟失了精神的依托和發(fā)展的愿望;一個民族國家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就是失去鼓舞人民不斷奮斗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整個社會的精神家園就被瓦解。因此,只有樹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兒女的優(yōu)良品質是五千年華夏民族經歷了長久奮斗得以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民族漫長歷史的積淀與升華,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品格、民族氣質、民族意識之中,它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團結一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我們的發(fā)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拋不可棄的優(yōu)秀品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缺少了愛國主義精神,它將成為一盤散沙。多少血淚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一顆凝聚向上的愛國心是民族獨立、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強大精神支柱。
(四)培育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時代精神代表的是發(fā)展的潮流,標志的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體現著人們追求進步、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更是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銳意進取的社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的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們?!币愿母飫?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在本世紀內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五)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對公民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在道德領域的基本要求。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的和諧與國家的安寧。榮辱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它集中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導向、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時也規(guī)定了社會道德行為的價值標準與評價尺度。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可以引導和幫助人們約束自我、提升境界,進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提高全體公民明辨是非、區(qū)分善惡、識別美丑的能力,推動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責編:張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