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芝
(武警學院 邊防系,河北 廊坊 065000)
語用等效原則下日本影視字幕中文化要素的翻譯
吳松芝
(武警學院 邊防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影視字幕中文化要素的翻譯,應按照語用等效原則,通過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使譯語中盡可能多地保留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來達到源語和譯語的語用等效,使譯文受眾與原文受眾的感受基本一致。
語用等效;字幕翻譯;文化要素;日本影視
日本的大眾媒介發(fā)展位居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影視作品就陸續(xù)涌入中國。近年來,在全球化語境中,隨著視頻及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日本影視劇的傳播速度更快了,翻譯工作也隨之大大增加。相對于國內(nèi)的英語影視翻譯研究,日本影視劇翻譯的相關(guān)研究還相當粗淺,亟須加強。
影視翻譯主要有字幕翻譯和配音兩種。字幕翻譯因其成本低和效率高而成為影視翻譯的主流。我國所引進的日本影視作品大都是以原語音配中文字幕的形式出現(xiàn)的。中文字幕是中國受眾欣賞及理解日本影視作品、跨越原文臺詞語言障礙的橋梁,不僅承載著娛樂受眾的功能,而且擔負著傳播外國文化的使命。字幕中的文化要素是傳遞信息與文化的基核,對影視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基礎(chǔ)作用。因此,影視字幕中文化要素的翻譯尤為重要。本文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以語用等效原則為指導,通過實例對日文影視字幕中文化要素的翻譯方法進行探討,以期獲得良好的翻譯效果。
字幕有語內(nèi)字幕和語際字幕兩種。語際字幕就是通常所說的字幕翻譯,它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傳遞語義信息,是受眾在欣賞外語影視作品的過程中,跨越語言障礙、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橋梁,具有較高的綜合性、瞬時性、濃縮性、市場性和科技性等特點。
字幕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字幕翻譯作為一種文化的交流與轉(zhuǎn)換,必然還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與影響,比較典型的就是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特別是會受到文化要素的影響。時間限制是指字幕須與圖像中講話者的語速相配合,在這方面雖不像配音那么嚴格,但也必須保證對話的字數(shù)合理,才能讓譯語對話和源語對話在相同的時間里完成信息傳遞。空間限制是指屏幕上可容納的字數(shù)有限,有時用兩行,有時僅一行,但須保證受眾能夠在最短時間內(nèi)理解譯文。
在字幕翻譯過程中,文化要素的翻譯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根據(jù)Katan David的文化冰山理論,文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只不過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隱藏在水面下的。文化要素就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這些要素同隱藏在水面下的習慣、價值觀等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1],文化要素涵蓋度量衡、固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制度上的名稱、商標等)、官職、菜名以及酒類、文學、政府(比如日本的“外務(wù)省”等等)、娛樂、教育等范疇。
語用等效翻譯就是用目的語再現(xiàn)源語的語用含義,并因此取得與源語相同的語用效果。“語用學的翻譯觀可以說是一個等效翻譯觀,它認為翻譯就是譯意;這個‘意’是指原文作者的意圖?!盵2]譯者要達到真正的理解原文,必須明白原文的交際意圖,使譯文讀者易于接受。由于原文和譯文在語言習慣、民族文化和受眾認知語境上的差異,翻譯不可能取得與原文意義和形式上的完全對等。因此,譯者的責任就是在具體的語境下,將作者的意圖以明確的方式再現(xiàn)給譯文受眾,盡可能使譯文與原文等效,以便使譯文受眾與原文受眾的感受基本一致。
將語用等效原則應用于影視字幕翻譯,不但為各種翻譯方法的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而且可解決字幕翻譯中所受到的字數(shù)限制的問題。因為根據(jù)語用等效原則,譯者不必拘泥于源語與譯語在字面意義和形式上的一一對等,而以語用意義和受眾為優(yōu)先考慮對象,在字幕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將這個內(nèi)容表達出來,實現(xiàn)語用等效即可。
關(guān)于文化要素的翻譯,我國學者李運興提出直入式、阻斷式、詮釋式、融合式、歸化式等方法[3],Davies提出了保留、補充、省略、全球化、本地化、變形、創(chuàng)作等方法,Venuti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Remael等提出了借用、語義翻譯或直譯、明示化、替換、轉(zhuǎn)移、創(chuàng)造、補償、省略、追加等方法,Pedersen提出了保留、具體、直接譯、抽象、替換、省略、權(quán)威對等方法[4]。雖然不同的學者對翻譯方法所用的術(shù)語不同,但其具體內(nèi)容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具體翻譯實踐來看,任何作品的翻譯都是各種翻譯方法綜合運用的產(chǎn)物,有時在翻譯同一詞語時也會綜合運用幾種翻譯方法,有時甚至難以分辨究竟用的是哪一種翻譯方法。因此,不但翻譯方法的劃分和確定具有相對性,而且其運用也常常交叉重疊。但不管最終采用哪一種翻譯方法,文化要素的翻譯都應遵循語用等效原則,既照顧到源語中的文化信息,又兼顧到譯語受眾的接受效果?,F(xiàn)通過一些具體譯例,來探討語用等效原則在日文影視字幕文化要素翻譯中的應用。
(一)直接譯法
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而深遠。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日本固有詞匯逐漸被我國民眾所熟悉,比如:“新干線”“相撲”“榻榻米”等。對于這些詞匯,直接保留既不妨礙受眾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受眾接受起來也沒有任何的障礙。根據(jù)語用等效的翻譯原則,這種信息類的詞匯完全可以直接保留,以傳遞其文化特質(zhì)。
例1:東京から山形の田舎に戻ってもうすぐ2 か月。(《入殮師》)
從東京回到山形老家快兩個月了。
例2:それではただいまより故人様の安らかな旅立ちを願いまして納棺の儀、執(zhí)り行わせていただきます。(《入殮師》)
請允許我為她舉行納棺儀式。
“東京”、“山形”均為地名,“東京”自不必說,“山形”通過語境受眾也可以知道是故事主人公老家的所在地?!凹{棺”為專有名詞,漢語中也有納棺這個詞,因此直接使用“納棺”,相信也不會造成中國受眾的理解障礙,能夠?qū)崿F(xiàn)源語和譯語的語用等效。
(二)替換譯法
替換法就是通過文化的替換達到效果的對等,而不應是信息的對等,也就是Nida所說的“動態(tài)對等”,Newmark所說的“重視交際的翻譯”。
例3:なんか 演歌っぽい。(《入殮師》)
像是哪首歌的歌詞。
“演歌”在日本《廣辭苑》中的解釋為“現(xiàn)代歌謠的一種”。但是如果按照源語直接譯為“演歌”,恐怕就會有很多受眾難以理解其意義。通過替換,使譯語受眾的感受與源語文化受眾的感受基本相同。
例4:うちじゃ成人式だよ。まいった。(《遠山的呼喚》)
要說也真快,一眨眼都20歲了。
“成人式”日語中是成人節(jié)的意思。成人節(jié)是日本國民的一大節(jié)日,屆時全國放假一天。成人節(jié)的當天,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傳統(tǒng)和服或西裝慶祝自己被納入成年的行列,地方政府、企事業(yè)單位也會在當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顒印5?,在中國,我們認為的成人是指年滿18歲,所以若將臺詞直譯,那么孩子的年齡應為18歲,這樣就誤譯了,有悖于源語。因此,譯為“20歲”就彌補這種文化的差別。
(三)增補譯法
在翻譯中,語言形式的增補也是達到語用等效的主要方法。
例5:阿蘇が噴火するだろう。(《日本沉沒》)
阿蘇火山會噴發(fā)。
阿蘇是日本著名的活火山、溫泉勝地,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但對于沒有背景知識的中國受眾來說,直譯為“阿蘇”難免會一頭霧水,因此翻譯時加上“火山”二字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四)抽象譯法
抽象化翻譯,就是用一個更概括、更寬泛的概念代替源語中具體的概念。對日本文化里特有的、帶有特征的文化詞匯常采用抽象譯法。
例6:男湯で一人になったとき泣くのよ。(《入殮師》)
一個人在澡堂里眼淚不停地掉。
“男湯”是“男澡堂”的意思。字幕中的“澡堂”顯然比“男澡堂”更具有概括性。這句話的主要意思說的是男主人公小時候的孤獨無助,將次要信息“男澡堂”概括為“澡堂”簡單明了,臺詞與字幕傳達的信息也基本相同,達到了語用等效的目的。
(五)權(quán)威對等譯法
例7:とにかく戸籍からはとっくに外れてるし。(《入殮師》)
跟他們說,戶口本上沒他的名字。
日本和我國一樣實行戶籍制度,像這種源語中的文化詞匯翻譯起來相對容易些,能夠很快在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詞匯,但這樣的文化詞語往往很少。
(六)省略譯法
例8:今日田植え休みなの。(《龍貓》)
今天學校放假一天。
源語意思是“今天插秧節(jié),放假一天”,不但講了放假,而且說明了放假的原因,但翻譯的字幕中卻只顯示了放假這個信息?!疤镏菠ā痹谌照Z中是插秧的意思,這里是指日本的“插秧節(jié)”。在中國受眾中,了解日本插秧節(jié)的應該很少。因此,省略了這個詞并不影響整句話的語用意義,按照原臺詞翻譯反而會增加受眾的理解負擔。
與文學翻譯和商業(yè)翻譯相比,影視字幕翻譯的歷史還相當短,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影視字幕翻譯雖然是特殊的翻譯形態(tài),但它畢竟與文學翻譯和商業(yè)翻譯在原則上又有共通的地方。因此,通過探究這一領(lǐng)域,既可推動影視字幕翻譯工作的發(fā)展,又可推動文學翻譯和商業(yè)翻譯的相關(guān)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字幕中的文化要素是傳遞信息與文化的基核。在影視字幕翻譯中,應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妥善處理好文化要素的翻譯,使譯語中盡量多地保留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源語和譯語語用等效的目的,這應該是影視字幕翻譯的核心要旨。
[1] Katan Davi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4.
[2]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4] 篠原有子.映畫「おくりびと」の英語字幕における異文化要素(日本的有標性)の翻訳方略に関する考察[J].翻訳研究への招待,2013,(9).
(責任編輯 李獻惠)
On Translation Skills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Subtitles of Japa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U Songzhi
(DepartmentofBorder-controlandImmigration,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agmatic equivalence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subtitles of Japa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present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subtitle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as well as using them flexibly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can retain the original cultural elements as many as possible and the different audience can enjoy them almost the same way a native speaker does.
pragmatic equivalence; subtitles translation; culture element; Japa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2015-05-20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用學視角下影視作品翻譯研究”(HB14YY001)階段性成果
吳松芝(1969— ),女,河北香河人,副教授。
H059
A
1008-2077(2015)11-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