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鵬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社會的關注,由于大學生各方面的壓力增大,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作為高校輔導員,如何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84
隨著大學生數量的日益增多,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壓力的增加。由于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作為90年代出生的學生,心理狀況、壓力承受能力等并不十分強韌,外界的要求和學生本身的能力之間存在的矛盾日益凸顯,多重壓力導致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①
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況
現代大學生面臨著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壓力,一方面由于本身物質條件的需求以及對未來工作生活的畏懼心理,導致大學生在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中壓力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現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比較自我, 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還有部分學生由于不適應家庭的教育模式,導致逆反心理嚴重,和家長關系非常惡劣,或者由于童年時不經常和同齡孩子交流,性格過于靦腆, 較為極端則會存在性格孤僻,或偏執(zhí)的個性。然而周圍環(huán)境對他們的不認可則會導致他們心理負荷更加沉重, 心理問題逐漸嚴重。②
在學業(yè)方面,很多學生對專業(yè)不感興趣,導致學業(yè)出現問題,實際上他們本身并不想放棄學業(yè),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最終他們通過游戲或者虛擬世界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逐漸發(fā)展成為網癮學生。 還有很多學生對未來發(fā)展方向非常迷茫,但不主動思考,導致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消極對待學業(yè)。
另外,在大學階段因感情問題所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日趨嚴重,很多學生因為接受不了感情的挫折而選擇一些過激的行為,這也是現代大學生承受能力較弱的一個集中表現。
目前階段,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復雜性和嚴重性成為高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
2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20歲左右,該年齡段正是世界觀、價值觀等逐步完善的階段。情感逐漸豐富,社會意識逐步增強的同時,自我獨立意識也在逐步增加,然而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加與其經濟等相關物質條件并不能獨立的情況形成矛盾,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都會對學生造成無形的壓力。當壓力無法自我排解時,心理問題也就隨之產生。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種類分析如下:③
(1)個性障礙,人際交往困難。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由于大多數屬于獨生子女,家庭因素導致學生的性格過于張揚或者性格孤僻、偏執(zhí),不喜歡與人交流,或者由于有些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導致子女性格叛逆。再加上,大學里的人際關系比中學時代要復雜得多,相互之間由于性格、生活習慣等差異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矛盾和沖突,由于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時間長了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情況嚴重的會慢慢產生焦慮甚至抑郁的心理。
(2)經濟條件差異較大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迅速擴大,大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很多來自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來自貧困地區(qū)的學生由于在童年缺乏良好的物質條件,非常想通過大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在大學環(huán)境中,貧富差距較為明顯,貧困的同學面對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同學會產生自卑心理,這種心理危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致使各種心理障礙的產生。
(3)因家庭因素形成心理障礙。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由于長期的壓抑心理已經產生各種問題,比如家長管理過于嚴格,產生非常嚴重的叛逆心理。在大學期間離開家長生活后,很多潛在的情緒開始釋放,和家長關系不融洽,和同學難以相處等問題隨之而來,最終導致性格產生變化。
(4)學業(yè)及發(fā)展問題。很多同學在剛剛踏進大學校門時對大學充滿了向往與信心,然后在大學期間卻發(fā)現自己和別人比起來很普通,導致自信心下降,繼而面對不了這種現狀,隨之開始沉迷于網絡或游戲,或者由于脫離家長的管束之后無法自控,沉迷于游戲,導致學業(yè)成績嚴重下降,由此產生的心理負擔,使部分學生無法正確面對的學生繼續(xù)沉迷于游戲,最終導致無法順利畢業(yè)。有些學生則由于對所學專業(yè)的迷茫,畢業(yè)后生活缺乏信心,導致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
(5)情感問題。大學期間的心理問題很多時候由感情引起。現在的大學生在情感方面普遍不成熟,遇到情感問題非常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心理出現疾病,加強大學生的情感教育非常必要。
以上造成心理問題的各種成因,表面看來是由不同因素誘因而成,然而心理問題最深層的因素還是來源于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所以了解學生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 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1)專門開展新生心理教育課。在新生入學期間邀請學校心理中心的老師針對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的心理落差、情感問題、學業(yè)問題等方面專門開展新生教育課,從專業(yè)的角度分析案例,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提前預防有可能發(fā)生的心理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心理委員,開展專業(yè)培訓。在學生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由心理中心的老師定期開展專業(yè)知識培訓,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普及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心理委員可以通過專業(yè)的角度及時發(fā)現班上同學存在的心理問題,做到及時化解。
(3)經常和家長保持聯絡,相互溝通。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及時和家長保持溝通,時刻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協助家長做好調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工作。
(4)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心理問題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所以了解同學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等相關信息,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每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一定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相應影響他心理狀況的事件,了解相關的情況對于把握該同學的性格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 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1)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起到榜樣作用,提高輔導員的影響力。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首先輔導員自身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讓學生能夠從輔導員身上汲取到正面的情緒,并且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產生信賴感,以道德人格影響學生。④
(2)提高輔導員工作的針對性。由于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凡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性格上都會有一些和其他同學不同的地方,要把握個人的性格特點,輔導員的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需掌握同學的個性差異,才最終在工作時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5 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1)心理健康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高校輔導員普遍并非心理專業(yè)畢業(yè),即使學校有相關心理知識的培訓,大多數高校輔導員仍然缺乏系統(tǒng)學習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機會,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缺乏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心理輔導技巧,因此不能給予學生專業(yè)的心理指導。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的積累相關的經驗,慢慢彌補專業(yè)知識的漏洞。⑤
(2)在學生心理方面投入不足。在高校中,大多數輔導員的工作還是著重于學生常規(guī)事務的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往往忽略學生學生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多數情況下是在有問題出現時才著手解決,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也是由于專業(yè)知識欠缺導致不能及時發(fā)現潛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輔導員往往會將較多的精力放在較為優(yōu)秀的同學和學業(yè)存在困難的少數人的身上,往往忽視中間部分學生的發(fā)展,導致關注不足。
(3)工作繁忙,易產生倦怠心理。由于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繁忙,又長時間和不同學生打交道,身體上和情緒上易產生倦怠感,在處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其情緒影響。這樣輔導員必須消耗更多的精力來穩(wěn)定自身的情緒,極易產生心理疲勞,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6 總結
作為高校輔導員,首先必須具有堅韌的性格,積極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對學生形成正面的影響。同時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個人能力,才能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一套完備的培訓體系和機制,同時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輔導員自身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學生,為學生鋪就成才之路。
注釋
① 王麗麗.對新時期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1.
② 黃大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地位[J].當代青年研究,2006(10):9-11.
③ 呂志革,鄒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J].校園心理,2009(5).
④ 李智慧,龍躍,齊立強.高校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9(3).
⑤ 趙海信,毛樹渠.試論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優(yōu)勢與激勵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