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北關小學 743000)
學困生主要表現在學習困難,文化課基礎差。他們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教師給予的關注和幫助,在他們的心里也渴望得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可,有時也有依賴別人的心理。但是,一般來說,教師并沒有給他們重獲信心的空間,很少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也很少給他們必要的表揚和贊賞,久而久之,他們心灰意冷,心理上就變得消極、不思進取。
學困生在自我意識中,已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基礎差,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心理就有些恐懼,膽小孤僻,擔心教師和家長批評,見了教師躲躲閃閃,又怕教師向家長告狀,害怕作業(yè),畏懼考試,于是又有一種焦慮心理。
由于教師的疏忽,學困生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和關心,感到自己的孤獨無依,慢慢地造成他們內向孤僻、冷漠、不合群。而有些父母經常爭吵甚至離異,缺乏家庭的溫暖關愛,他們也就無心學業(yè),厭學逃學,甚至出走。
學困生由于屢遭失敗、屢受挫折,在教師和同學們的思想中已形成了定勢,有時他們偶爾有了進步或做了好事,也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有時班級出現一些不良現象,比如公物遭到破壞、書本遺失等,他們都會成為被懷疑的對象。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慢慢地會產生一種戒備心理,不信任教師,遠離同學,躲避家長,不說實話,產生戒備逆反心理。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管的學校和教師?!鞭D變學困生,從轉變觀念做起。
首先,學校轉變觀念。我校對學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視,成立了由德育校長任組長,政教處、教導處、共青團、少先隊任負責人和各班班主任、家長參與的學困生心理研究領導小組,充分發(fā)揮班集體、團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估的機制。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網絡。我校建立了“學困生幫教幫扶”體系,下發(fā)“學困生情況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各班學困生的人數及做好登記,每位教師明確幫扶對象,做到“一幫一,一幫多”,建立“幫扶跟蹤表”。
其次,教師轉變觀念。有些教師對學困生另眼相看,沒有給他們更多的關注;有些教師采取諷刺、體罰、甚至驅趕出校等做法,這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學困生”的轉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最起碼的要求。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必須轉變觀念,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
再次,學生和家長轉變觀念。家長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學困生對待,不能棄之不理,學困生更不能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從思想上轉變這種不良信息。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則可能勞而無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研究,勤于發(fā)現學困生的癥結所在,恰當給予指導,這是學困生轉變的重要保證。
首先,多一點愛,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不僅要愛優(yōu)秀生,更要愛學困生。由于學困生特殊的心理,他們有時對教師的好意懷有一種戒備心理,懷疑教師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教師的愛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之愛,而是平等和諧的友愛。一個微笑,一句鼓勵,都會讓受慣了白眼、聽慣了數落之聲的學困生心理得到滋潤,讓他們消除戒備的心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在情感上與教師融洽起來,最終使學困生得到轉化。
我班有個學困生,她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聲色俱厲的批評都無濟于事,一副“軟硬不吃”的樣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劃的轉化計劃都宣告失敗,但又不忍心放棄。于是,我尋找她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她作文寫得好,每次作文講評,我都會有側重點地去表揚她,讓她嘗到一點成功的快樂。就這樣,她慢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在上次考試中成績提高了20個名次。
其次,多一點鍛煉,使學困生體驗成功。我校開展了選修課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更多展示才能的機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努力拓寬育人渠道。開展“課前一首歌”活動,做到班班有歌聲,人人都活動;舉辦秋季田徑運動會,師生書畫展,教職工籃球賽和拔河比賽活動;通過“百米文化長廊”,舉辦以“學習雷鋒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最美的語言、最真的情感”等為主題的班級成果展示活動;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感受幸福生活”的清明節(jié)掃墓活動;各班在教室墻壁上張貼“經典詩文誦讀”篇目,舉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愛國情懷”的詩文朗誦比賽活動。我將學?;顒优c班級活動結合起來,讓學困生參加這些活動。通過活動,發(fā)現優(yōu)點,鍛煉意志,體驗成功,重獲自信。
再次,多一點溝通,消除誤會。溝通可以促進了解,可以消除誤會,達成共識。對于學困生,我特別注重對他們的心理輔導,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為學困生提供一個傾訴苦惱、尋求心理撫慰的場所。通過談心、寫信件等個別輔導,班隊會、心理健康活動課、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等團體輔導,為學困生提供專門服務,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發(fā)展學生的健康的人格。
除此之外,我還為學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檔案,走進學生的心靈,記錄他們的心理發(fā)展,了解并研究他們的心理需求,促進學困生的道德內化和個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我班學生王某,典型的學困生,厭學情緒非常嚴重,經常遲到、曠課。我通過家訪了解到,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只有奶奶看管。我把她找來,以朋友的身份和她“談心”,讓她充滿信心,改掉不良習慣。我知道她身體不好,經常胃疼,我隔幾天就會問她的身體情況,并買胃藥給她,她深受感動,也慢慢地改變自己不良的習慣,學習上也比以前認真了。
[1]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錢在森.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萍冀逃霭?,1995.
[3]陳琦主.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李鎮(zhèn)西.愛心與教育[M].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