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華
(441302197710205419 廣東惠州 516001)
二氧化硫(化學式:SO2)是大氣中常見污染物,無色氣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大氣中二氧化硫來源很廣,一些工業(yè)企業(yè)如化工、皮革、冶金、建材等行業(yè)也排放一定數量的SO2[1]。它主要來自硫化物礦物的焙燒、冶煉和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其中90%來自于燃料燃燒過程,以火電廠排放量最大。
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氮化物,有NO、N2O、NO2、N2O3、N2O4等,其中 NO2、NO 是大氣中主要氮氧化物,以 NOx表示。NOx主要來源于2個方面,分別為人為源和自然源,人為源排放的NOx絕大多數源于燃燒過程[2]。在NOx中NO占90%以上,NO2的數量很少,僅占5%~10%。
1.1.1 對植物的危害作用
植物葉片葉孔吸收了NOx,容易遭成葉脈壞死,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使產量降低。
1.1.2 形成光化學煙霧
NOx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氧原子,排放到大氣后有助于形成O3,導致光化學煙霧的形成[3],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為PAN、O3、H2SO4。光化學煙霧的總反應式:NO+HC+O2+陽光→NO2+O3,其中HC為碳氫化合物,一般指VOC,其作用使NO轉變成NO2不利用O3,使臭氧富集。光化學煙霧不僅減少可見光,對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毒害作用,甚至致癌。
1.1.3 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在大氣中NOx可以形成硝酸鹽顆粒物和HNO3,硝酸鹽顆粒與粉塵共存時,可形成毒性更大的硝酸或硝酸鹽氣溶膠,形成酸雨,一旦發(fā)生遠距離傳輸,加速區(qū)域性酸雨的惡化。
1.1.4 NOx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
對平流層中的臭氧層的破壞作用表現(xiàn)在NOx可與O3反應,從而使O3變成了O2,使之失去對紫外光輻射的屏蔽作用。
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反映我國大氣中的SO2含量遠遠超過國際環(huán)境空氣SO2標準,為每立方米3mg~248mg,SO2直接排入大氣中污染大氣,由于SO2本身具有不穩(wěn)定性,容易與水蒸汽結合形成亞硫酸,亞硫酸被氧化成硫酸。
SO2+H2O→H2SO3H2SO3+H2O→H2SO4
SO2在陽光的照射下,在金屬粉塵鐵、錳、釩的催化下,還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
SO2+1/2O2→SO3SO3+H2O→H2SO4
無論以什么形式形成的硫酸分子,在潮濕的空氣中與水蒸汽結合生成硫酸霧即酸雨,硫酸霧的毒性比SO2的毒性強10倍。
由SO2污染形成的酸雨致使植物細胞受到酸化,植物新陳代謝和酶細胞作用失常,甚至使原生質凝固。導致植物發(fā)育不良、生長遲緩,進而迅速枯萎死亡。所以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危害程度,因濕度、溫度和光等氣象因子而不同,與植物品種的遺傳特性有很大差異。
SO2可以使人和動物呼吸道狹窄、加大呼吸阻力,造成呼吸道疾??;在高濃度時,還會侵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心臟等部位,使人和動物昏迷,直至死亡。如1956年發(fā)生的倫敦煙霧事件,造成數千人死亡。由此可見,二氧化硫的污染直接影響到人與動物的生命安全。據動物研究證明硫酸霧引起生理反應比二氧化硫氣體強4~20倍。
3.1.1 燃燒技術的改進
目前采用燃燒方式的改進,有以下幾種形式:(1)分段燃燒;(2)二級燃燒;(3)低氧燃燒;(4)排氣循環(huán)燃燒;(5)降低空氣比;(6)注入蒸汽或水;(7)濃差燃燒,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二級燃燒和濃差燃燒。燃燒方式的改進已成為我國控制NOx排放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3.1.2 燃燒后的處理
對燃燒產生的含NOx的煙氣進行處理的方法,即煙氣脫硝,是當前治理NOx污染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煙氣脫硝有干法和濕法。濕法包括絡合吸收法、直接吸收法、氧化吸收法、微生物凈化法和液相還原法等;濕法是用水或酸、堿、鹽的水溶液吸收廢氣中的NOx;干法有吸附法、電子束照射法和催化還原法等。
固硫劑一般為鈣系固硫劑,利用固硫劑中的CaO與SO2反應生成CaSO4,溫度控制在400℃~900℃。但是窯爐溫度達到900℃以上時,硫酸鈣發(fā)生分解[4]。這種方法使部分硫份轉化成灰渣,從而減少排放SO2。
其技術優(yōu)點:(1)脫硫效率高、燃料適應性廣且燃燒效率高,通常在900℃左右時,恰好是脫硫劑發(fā)揮作用的最佳反應溫度,在燃燒煤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石,就可以取得較好的脫硫作用;(2)燃煤系統(tǒng)簡單、低溫燃燒能降低NOx排放量;(3)排放的灰渣能夠綜合利用;(4)燃煤負荷調節(jié)范圍大,調節(jié)速度快,負荷可調到30%左右。
有代表性的煙氣脫硫技術如下:石灰石-石膏法、噴霧干燥法、海水脫硫法、爐內噴鈣尾部增濕活化法、排煙循環(huán)流化床脫硫技術和電子束法等。
[1]周琴.大氣中SO2的污染與防治對策.內蒙古環(huán)境保護,2002,9(3):12-13.
[2]徐青,鄭章靖,等.氮氧化物污染現(xiàn)狀與控制措施.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29):16388-16391.
[3]胡和兵.氮氧化物的污染與防治方法.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06,8(4):5-7.
[4]袁文獻.SO2對大氣的污染及防治.中國硅酸鹽學會環(huán)境保護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