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文學與音樂有著天然的、廣泛的聯(lián)系。語文教學中,讓音樂和優(yōu)美的文章有機結合,在和諧動人的情境中,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有感情地誦讀,得到理解上的提升,在腦海中產(chǎn)生更豐富、更生動的畫面和想象空間,語文教學借由與音樂的有機融合達到了藝術美的更高境界。
一、音樂激趣導入,打開課文的入口
音樂是不需要中介的語言,往往是通過直感式的體驗,讓聽者從感知音響中產(chǎn)生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所以利用音樂導入新課,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形成一種注入了音樂靈性的開場白,起到拋磚引玉、創(chuàng)設氛圍的作用。
《沁園春·長沙》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表達了革命領袖和戰(zhàn)友們改造舊中國的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詞作一開頭便是一幅天高地闊、紅山碧水、鷹魚爭彩的壯闊畫面,激蕩著革命的希望和激情,這樣有感染力的畫面如何能夠讓學生去充分體會呢?我想到了《紅旗頌》,配合那激昂的旋律和大氣磅礴的氛圍,我加入了自己的關于景色描繪的導入語,二者相融合充分展示出湖南長沙湘江秋水的洶涌氣勢和岳麓山的優(yōu)美景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為之振奮起來,這樣也就有了進一步研究課文的興趣。
流行歌曲多數(shù)為學生所喜聞樂見,以這樣的形式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容易達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的有機結合。比如,在講《歸去來兮辭》時,我想到了胡兵和希莉娜依演唱的歌曲《歸去來》。在上課伊始播放這首歌,不僅能夠緩解學生對文言文的反感情緒,而且能夠通過歌詞對課文的思想感情表達有一個概貌性的了解??梢圆捎眠@樣的方法導入的課文還有很多,比如林宥嘉演唱過《再別康橋》,還有王菲的《但愿人長久》,大部分歌詞取自于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些歌曲本身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將它們反作用于語文課堂,學生更容易接受,以更感興趣的方式去打開學習探究的窗口。
二、音樂配合誦讀,尋找文字的知音
我講《短歌行》時,采用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視頻來導入新課,學生仿佛回到了那“天下三分”的英雄時代,仿佛看到歷史的煙云從眼前飄過,當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伴著歌聲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時,學生們個個陶醉在歌聲中。繼而我們通過配樂誦讀去感受那雄壯的節(jié)奏,于是就更加了解了那個年代男兒們的責任和使命,進而為理解文章中作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志向做了很好的鋪墊。我想,這種以視覺帶感受、以音樂帶動節(jié)奏的方式比單純的背誦和朗讀要有趣且有效得多。
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首先用舒曼的《夢幻曲》作為背景音樂來配合我的范讀,這首曲子一下就打動了學生,結合文字一起把他們帶到一個安靜又充滿夢幻的地方,這正是《荷塘月色》的意境。這樣學生在理解方面就加快了腳步,繼而希望自己能夠也試著配樂朗誦,通過學生個別或者是全班的配樂朗誦,真正達到了學習主體親身體會、親身理解的目的。音樂與文字這對同宗兄弟,時而各自精彩,一旦相遇便會在課堂中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三、音樂提升情感,挖掘心靈的珍珠
文章不是無情物,沒有情感的文章,就猶如行尸走肉,讀來空洞枯燥,索然無味。在語文課堂上,如果能夠抓住文章的情感就相當于抓住了靈魂,梳理出了情感的線索就好比握住了文章的脈搏。然而想要挖掘文章內(nèi)部的情感,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并升華并非易事,這時候借助同為情感載體的音樂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在學習《鴻門宴》時,可先讓學生聽歌曲《霸王別姬》,當音樂聲響起,歌詞涌出,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jīng)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一種下場呢?在鴻門宴中是否就已經(jīng)有所預兆了呢?”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shù)能壍?,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走近人物去思考去體會。借助音樂,那悲劇英雄的形象,唯我獨尊、傲視群雄的氣魄,更能激發(fā)學生關于人生價值取向的思考,那坦蕩輸給狡詐、高貴輸給卑劣的性格悲劇,讓學生在情感上慨嘆,神傷,之后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四、音樂引導想象,烹調(diào)繞梁之余味
音樂所提供的廣闊的情感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音樂幾乎突破了一切時空限制,可以讓你的思想自由自在地飛翔。在解讀課文的時候,生動具體的文字與抽象的音樂相得益彰,能賦予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的翅膀,學生借助其體察幽微的文字背后,亦能盡情地翱翔于知識的海洋,因為音樂賦予了他們靈感與激情。如果能在文章結尾之處哼上一句或幾句歌詞,卒章顯志使之成為點睛之筆,升華主題,產(chǎn)生回腸蕩氣、三日繞梁之效,則容易水到渠成獲得自然貼切、水乳交融的效果。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來自于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其中很多文字采用了摹擬音響法,即運用擬聲詞來描繪聲音的寫法。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加入由琵琶演奏的曲目的欣賞,就會使學生感受到一個由聲音到畫面、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同時音樂所包含的旋律與節(jié)奏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學生的審美共鳴。那么自然,琵琶女的形象和她演奏的精湛技藝就會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里,引發(fā)無限的想象空間。正因此,通過音樂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qū)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