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鼓 舞”淺 析
——鼓舞“洪州捷鼓“的創(chuàng)作體會
劉建華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鼓舞”這種表演形式的叫法,還是近幾年才提出的。目前,就“鼓舞”來說,音樂界和舞蹈界的藝術家各持一詞,音樂界認為這種表演形式應歸類為音樂范疇,而舞蹈界則認為應歸類為舞蹈的藝術范疇,至今還在爭論中。筆者作為從事群眾文化活動三十余年的文藝工作者,認為“鼓舞”還是歸類為舞蹈表演藝術范疇更為合適一些。
鼓舞 顧名思義是鼓與舞有機結合形成的一種表演藝術。了解鼓舞之前,我們就先分別解析一下“鼓”和“舞”。
1.鼓(鼓樂)
鼓樂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的民族民間打擊藝術,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形式之一。鼓的發(fā)明應在原始社會早期,它是打擊敵人、驅除猛獸的號角和武器,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在古代,鼓更是祭祀、樂舞、慶典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鼓,確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樂器,一天也沒有離開民間,幾千年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鼓樂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
宋代吳淑的《鼓賦》中記載:鼓,動也,含陽而動者也。若夫鼉鼓逢逢,蒙瞍奏公,應春分而著義,當啟蟄以施功。聞臨平之擊石,見南郡之銘銅……可見鼓不僅具有作為樂器的藝術功能,而且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實用價值。從民間文化的角度看,鼓文化滲透在民俗文化的各個領域。有了鼓,儒家的禮儀更加莊嚴和諧;有了鼓,古代的將士更加勇往直前;有了鼓,我們的民族更加朝氣蓬勃;有了鼓,我們的人民更加斗志昂揚……鼓與中國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鼓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鼓和鼓文化發(fā)展的獨特性,正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近年來,我國的民族鼓文化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使鼓樂文化成為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促進健康娛樂和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國各類民族鼓樂團(隊)超過一百多萬家,參與鼓樂手大約一千多萬人。
簡單了解以上所說,我們即得到一個答案,鼓樂《鼓》就是以吹、打樂器,特別以鼓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的樂器有鼓、嗩吶、琴、鐘、鑼、镲等民族樂器,它屬于音樂類藝術范疇。目前,在我國有許多以鼓樂形式出現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山西的“太原鑼鼓”“絳州樂鼓”,河北的“常山戰(zhàn)鼓”等,不僅在國內屢獲獎項,還獲得過國際大獎的殊榮。
2.舞(舞蹈)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一,是于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jié)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音樂,也借助其他的道具,比如鼓或者說 鼓樂。
所以,鼓舞就是借助鼓和鼓樂,以舞蹈的表演形式,有機結合,完美表達作品的一種表演藝術。其代表作品有陜西的“安塞腰鼓”、河北隆堯的“招子鼓”、河北井陘礦區(qū)的“洪州捷鼓”等。
鼓樂主要是以打擊樂為表演載體,我們稱之為“聽覺的藝術”,而鼓舞除了有鼓樂,還以舞蹈為表演載體,它使得作品表達更豐富、更生動,我們稱之為“視聽藝術” ,二者相融合。而每部作品則根據不同的劇情來調整鼓和舞的比例,使作品不僅能聽到節(jié)奏起伏之律,更能看到動靜虛實之美,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呈現出更加美輪美奐的作品。
筆者有幸,對河北隆堯“招子鼓”和井陘礦區(qū)“洪州捷鼓”進行了革新創(chuàng)編。隆堯“招子鼓”經我重新創(chuàng)編后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舉辦的第九屆全國民間鼓樂鼓舞大賽,一舉獲得此次比賽的山花獎。而“洪州捷鼓”重新創(chuàng)編后首次亮相就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了石家莊鼓王爭霸賽的冠軍金鼓王?,F僅就“洪州捷鼓”談一談我的創(chuàng)作體會。
河北省會石家莊的鼓王爭霸賽迄今為止已舉辦了六屆(兩年一屆),參賽隊伍大都是傳統(tǒng)的鼓樂隊,其中井陘礦區(qū)的龍鼓隊,曾獲得過金鼓王或銀鼓王的好成績,近年此項比賽參賽隊伍激增,水平更高,競爭也就更加激烈,依靠傳統(tǒng)節(jié)目再去爭冠軍是很難的事情了。因此,我們遂決定對龍鼓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首先根據歷史典故,將龍鼓更名為“洪州捷鼓”。井陘礦區(qū)天戶古城,古稱洪州,楊門女將穆桂英大破洪州城,軍民共祝大捷,擊鼓相慶,以此為名,更貼近史實,承繼傳統(tǒng),響亮動聽。
其次大家都知道,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進程中還要繼承。眾所周知,井陘礦區(qū)一帶獨有的最有特色的,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的藝術形式當屬民間舞蹈“拉花”,我想若將拉花揉進鼓樂之中,“洪州捷鼓”就會更具地域性,更具獨特性,井陘拉花與洪州捷鼓結合,將會是兩個當地民間藝術形式的首次嘗試。
首先運用舞蹈藝術的構思進行架構,將整個作品分為三個段落,第一部分共祝大捷,在驚雷般的鑼鼓聲中,巨龍翻騰,鼓樂喧天,人們擊鼓相慶,扭起拉花,奔走相告,共慶洪州大捷;第二部分金戈鐵馬,體現人們在慶祝勝利的時刻,對戰(zhàn)爭進行了再現,這里有兩軍對壘,有攻城拔寨,有勇士的吶喊,也有戰(zhàn)馬的嘶鳴,既展示了戰(zhàn)爭場面的宏大,又揭示了戰(zhàn)斗的嚴酷慘烈;第三部分敬天祈福,在鼓樂及演員情緒即將達到頂峰時,傳統(tǒng)嗩吶曲《臘梅花》舒緩地響起(伴奏只有兩支低音嗩吶和低沉的鼓點),所有演員跪向舞臺中央的一面巨鼓,一個精靈般的女子在鼓面上裊裊娜娜扭起了拉花鼓,她既是母親,也是妻子,還是女兒……在悲涼的嗩吶聲中,時而為勝利雀躍,時而為戰(zhàn)死的父兄兒子祈禱,再為幸存的人們祈禱上蒼庇佑,控訴戰(zhàn)爭的無情,更祈盼永久的和平。此段結束后,鼓樂齊鳴,整個作品達到頂峰即結束。
在此作品中,我對拉花的具體運用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拉花藝術本身有著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和動作,整套運用到這個作品中是不適宜的,生搬硬套會出現舞蹈和鼓樂兩張皮的現象,因此,我們大膽地把拉花的動律運用到其中。
1.小鼓隊員:敲鼓的動作都是拉花的動律,如側面敲鼓的動作,就引用拉花中“漁家樂’的動作的動律進行了改編,使其更具韻味。
2.打镲隊員:如第一段的大斜排就是運用了拉花中的“大八板”的動律,使得人們看起來,鼓樂舞蹈拉花相結合,賞心悅目。
3.此作品中加了兩條舞龍,這兩條龍在整個作品中起到了烘托氣氛,上下連接的作用,使作品更有沖擊力和動感,看起來更加恢弘大氣,頗具觀賞性。
4.經典之筆是作品的的第三段,在整部作品達到高潮時,強大的鼓樂聲此時突然全部停止 ,只有一名少女在高高鼓面上打起拉花鼓。這種鼓樂的極大的強弱對比,舞蹈的動靜對比處理,讓觀眾此時頭發(fā)炸起,為之感動。而少女的舞動則產生靜中有動,無限延伸,無限遐想的效果。這樣的處理是整個作品的亮點,事實證明是成功的。
總之,《洪州捷鼓》的創(chuàng)作,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鼓舞交融,相得益彰,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它為我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增加了信心,奠定了基礎。
《鼓樂網》“鼓與人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