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一小時的故事》"/>
⊙柳欣[湖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咸寧437100]
面具下的陰影:痛苦與死亡中覺醒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一小時的故事》
⊙柳欣[湖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咸寧437100]
在榮格的原型理論中,人格面具和陰影是人性中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大原型。本文試運用榮格的原型理論來分析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中馬蘭德太太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在馬蘭德先生“死亡”后,馬蘭德太太的女性意識陰影開始和其人格面具劇烈交鋒并首次占據(jù)上風。
人格面具陰影女性意識
1875年,榮格出生于瑞士圖爾高州的一個神學世家,家中三代人都是神職人員,這一點可以解釋后來榮格作品中充斥的神秘主義傾向。榮格在晚年的自傳中提到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發(fā)展出了兩種人格。第一人格是正常的小孩,第二人格則充滿成年人的懷疑、孤僻,遠離眾人。十二歲的時候,榮格被人推倒在地并昏厥,父母帶他四處求醫(yī)也沒有用。十二歲的榮格竟然靠自己摸索著從心理角度治愈自己,并成功地慢慢抹除了自己的第二人格,這可能是人類最早成功的心理學治愈病例,因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19世紀末才出現(xiàn)。
榮格的原型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或心理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第二層是個人意識,第三層則是集體無意識。榮格的眾多原型就來源于這些層次,其中集體無意識包括四個主要原型即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和阿尼姆斯、自性。
榮格的人格面具原型最早來源于其在《心理類型》中所說古代演員為表現(xiàn)某種角色而戴在臉上的面具(persona)。我國學者近年來對人格面具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進展,如余祖?zhèn)ゾ桶讶烁衩婢邭w結(jié)為人的心理防御機制,彭麗華等人則認為人格面具過多的公開展示可能會影響個體個性的發(fā)展,迫使個體迎合當前社會的社交或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而委屈個性。
如果說人格面具位于人格的表層的話,陰影則位于人格的最底層,隱藏在社會人格的背后,和當前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并不相符,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正如榮格自己所說:“它是自我無法控制的無意識心靈要素之一……一般而言,陰影具有不道德或至少不名譽的特性,包含個人本性中反社會習俗和道德傳統(tǒng)的特質(zhì)?!雹?/p>
在整個美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并不多見,凱特·肖邦(1851—1904)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近年來對其小說女權(quán)主義思想的研究在全球都有專家學者代表。凱特·肖邦的代表作《覺醒》可以說是美國女權(quán)主義口號式的大作,此外她諸多的短篇小說也聞名全球。《一小時的故事》以女性意識覺醒為主題來講述在19世紀美國女性在社會家庭倫理道德多重束縛下掙扎生存的故事,故事雖短,但無論是曲折的情節(jié)安排,還是激烈的心理活動都獨具匠心。本文從女性覺醒的另一個角度,人格面具和陰影,來分析主人公馬蘭德太太的內(nèi)心世界。在我國對該小說的研究中,女性意識的覺醒是主流方向,但大家都忽略了馬蘭德太太的女性意識是如何覺醒的,本文就從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沖突來分析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
榮格在其代表作《心理類型》中提到,“我們只要非常仔細地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觀察某人……在每一種場合都會浮現(xiàn)出一種與先前場合截然不同的且輪廓鮮明的性格”。在小說《一小時的故事》中,馬蘭德太太就經(jīng)歷了一場全然不同的環(huán)境變化。而馬蘭德太太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變化更加的極端,那么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面具與陰影的沖突也會有極大的差異。文中在一開始就進入高潮部分,消息傳來,馬蘭德太太的丈夫被列入事故的死亡名單之中。我們從馬蘭德姐姐約瑟芬那不連貫的語言,遮遮掩掩的暗示能看出馬蘭德太太在普通環(huán)境中的人格面具是“好妻子,愛丈夫”。人們擔心這個“愛丈夫”的馬蘭德太太接受不了丈夫死亡的消息,所以大家才小心翼翼,生怕傷害到脆弱的她。而之后馬蘭德太太如暴風驟雨般的哭泣,麻木的神情更是證實了這點。這些形象就是站在約瑟芬和理查德面前的馬蘭德太太。她的人格面具可以說非常完美,完美到當她的陰影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時候,眾人還是不遺余力地將陰影解釋成合理的人格面具。
獨處時的馬蘭德太太似乎正經(jīng)歷著“截然不同且輪廓鮮明”性格的變化。關上那扇門,她想要獨處,打開那扇窗,她想要透氣,所有人都把這理解成受傷后崩潰的癥狀。當人們還在門外擔心可憐的馬蘭德太太是否會做傻事時,門內(nèi)的馬蘭德太太卻注視著窗外充滿新春氣息的樹梢,呼吸著雨后空氣中芬芳的氣味,傾聽著街上小販中氣十足的叫賣聲。門內(nèi)的馬蘭德太太不再壓抑自己的情緒,她撕掉了面具,臉上似乎是如釋重負的表情。
肖邦是這樣描述摘掉面具的馬蘭德太太:“there was something coming to her and she was waiting for it,fearfully.”②(“有什么東西正在到來,她期待著,帶著恐懼”)馬蘭德太太的恐懼正是來自人格面具對世俗社會的遵從,而她的期待則來自陰影對世俗社會的反叛。在小說中,凱特肖邦給馬蘭德太太營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環(huán)境———門后的世界。門外是社會準則,是人格面具立身之所;門內(nèi)是獨處空間,是陰影藏身之處。那扇小小的木門能給馬蘭德太太帶來人格上的安全感嗎?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馬蘭德太太顯然不這樣認為。正是那扇門給了她勇氣來釋放內(nèi)心中向往自由的女性意識。那種短暫的安全感本不足以讓馬蘭德太太徹底釋放自己,但凱特·肖邦給了她一個機會,一個現(xiàn)實中不可能擁有的機會———丈夫的死。她的丈夫既是其女性意識的壓迫者,同時也是其人格面具的保護神。失去了這個壓迫者,失去了人格面具的保護神,代表女權(quán)意識的陰影終于第一次占據(jù)了上風,徹底解放出來。文中對馬蘭德太太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描寫非常細膩,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她如同崇拜上帝那樣凝視著窗外初春的美景,傾聽著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聲音。在這扇門里面,當馬蘭德太太呼吸開始急促,心跳不斷加快,她的陰影人格正開始顯現(xiàn)。陰影通常是不道德的,是反社會習俗和傳統(tǒng)習慣道德的。在小說中,當時美國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就是女性應當服從丈夫,熱愛家庭,為家庭奉獻,服從男性是女性最大的道德而男權(quán)至上就是當時的社會習俗;與之相對的是,女性意識、人人平等這些觀念就是反社會習俗的,是大逆不道的。馬蘭德太太為了獲得社會認同,為了迎合當時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不得不戴上人格面具。但她的內(nèi)心深處卻有一顆與人格面具完全不同的心,這是她的陰影人格,渴望自由,向往平等。這種人格陰影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過多地影響馬蘭德太太的人生,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她得過且過,不敢奢望能有解放的一天。從小說中其他幾個角色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看出馬蘭德太太的人格面具非常強勢,表現(xiàn)得非常成功,所有人包括她的姐姐和丈夫都認為馬蘭德太太是傳統(tǒng)的好女人,熱愛家庭,尊敬丈夫。在人格面具的迫使下,馬蘭德太太如木偶般生存著,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真正活過。盡管她的丈夫親切又可愛,但她似乎并不滿足,這種親切和可愛也沒有給她真正的滿足。只有釋放,只有自由才能帶給她真正的快樂,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陰影的無限期待??赡苋烁衩婢咴绞菑妱?,陰影也隨之成長,兩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一方強勢,另一方就會受到壓制,但受到壓制的同時也會不斷發(fā)展壯大。熱愛著丈夫的馬蘭德太太想到丈夫的遺體也會哭泣,但是她仍然張開雙臂要迎接那不可知的未來。代表著世俗男權(quán)的丈夫的死把馬蘭德太太推向了那個她期待又不愿意面對的未來。但未來真的要來臨的時候,馬蘭德太太是輕松的,她從未這樣輕松過,因為她想要為自己活一次。這個時候就連門外的姐姐仿佛也接收到了這個訊號,她不由自主地喊著代表她過去自由身份的名字:“露易絲”。沒有人知道露易絲是誰,不過現(xiàn)在大家馬上要知道了,她就是馬蘭德太太。昨天還在厭煩人生過于漫長的馬蘭德太太開始數(shù)著露易絲還剩下多少個春夏秋冬。當強大的人格面具倒下的時候,陰影反而能撫慰他們的靈魂。
小說的后半段,當被人格陰影籠罩的馬蘭德太太調(diào)整情緒邁著輕快的步子摟著姐姐的腰時,她的臉上似乎帶著勝利女神的微笑,這微笑似乎象征著人格陰影最終戰(zhàn)勝了面具,成為了外顯人格。不過短暫的勝利卻以死亡作為代價,隨著鑰匙開門的聲音,熟悉的腳步聲,進來的正是馬蘭德先生,他風塵仆仆,卻又漫不經(jīng)心,好像超然物外。他甚至不明白為什么約瑟芬要突然攔在妻子身后,更不明白妻子死前臉上的微笑代表什么含義。就連那個陌生的醫(yī)生初次見面卻也作出如下判斷:“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of joy that kills.”③(“她因驚喜過度而死于心臟病”)現(xiàn)實中的人格面具仍然在發(fā)生作用,哪怕馬蘭德太太已經(jīng)死了,也沒有人注意到女性意識覺醒時刻那輝煌燦爛的陰影。在現(xiàn)實中,社會習俗、倫理道德成了榮格口中的集體潛意識。也正是它們給那個時代的美國人戴上了一個雖不完全相同卻極其相似的人格面具。馬蘭德夫妻和他們身邊的朋友只是無數(shù)對相似的美國家庭中的一對而已,她們彷徨,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或者即使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卻又不知如何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生命歷程。
①Stein M:《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蔡昌雄校,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37頁。
②③Chopin,K.the story of an hour,張維友編,《新編綜合英語四》,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0-83頁。
[1]榮格.心理類型[M].吳康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9:393.
[2]彭麗華.榮格的個性化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4).
作者:柳欣,湖北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